魏晋南北朝那些文人中的一个:王羲之,书圣。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在中国历史上有“书法家”的美誉。
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侄子,他的祖父是、商,他的父亲是淮南太守王匡。他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
王羲之小的时候,长得并不比别的孩子好看,说话也比较平淡,好像没有那么聪明。十三岁那年,去见前吏部左侍郎周鄂。仔细观察后,周娥觉得他很奇怪。当时流行吃牛心,座位上的客人还没吃完,周专就把它切开,先给了王羲之。周专是当时的高官和名人。因为他,王羲之开始被大家所熟知。
当他长大后,他很有思想,并以诚实和坦率而闻名。他酷爱书法,尤擅写隶书,古今第一。批评他书法的人称赞他的笔法,说它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像龙一样矫健。
由于他的才华,他受到唐波王敦和王导的高度重视。《阮瑀》是当时著名的陈刘仁,是王敦的主要著作。王敦曾对王羲之说:“你是我们家的好孩子,不会比阮大师差。”阮瑀也称王羲之、王成、王岳为王家,区别对待。
当时建有一个女儿,尚未出嫁。郗鉴非常爱这个女儿,想给她选一个好女婿。他和宰相王导交情很深,同时又是当官的,就想到了从王家子弟中选一个。王导满口答应,让他自己选。郗鉴命令他的心腹管家带一个沉重的礼物到王家。当王宓的孩子们听说Xi太尉派人来找丈夫时,他们都精心打扮,出来相见,渴望被选中。孩子们中只有一个人失踪了。当管家带管家到东跨院的书房时,他发现一个年轻人仰面躺在靠近东墙的床上,似乎对邱的寻求丈夫漠不关心。Xi府的管家回到府中,对Xi太尉说:“听说Xi府要找丈夫,宫里有二十多个小儿子,都在争抢。只有一个儿子躺在东床上,什么事也没有。”郗鉴说,“这就是我想要选择的那种人。快给我看看。”当郗鉴来到王宓时,他看到这个人既开明又优雅,既有才华又有相貌。当场就拿到了嫁妆,选他做女婿。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东床女婿”就是从这里来的。
王羲之对做官不太感兴趣。他曾被征召去当秘书。西征将军郁亮请他参军,被提拔为长史。郁亮去世前,王羲之被人说是高洁博学。朝廷还封他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王羲之年轻,名声好。朝廷的官员都喜欢他的才能和品质。多次被召去担任侍郎、官臣,却不愿上任。我再一次向禁卫军将军致敬,但他也延期了,拒绝就职。
扬州刺史殷浩一直很重视他,写信劝他去死。王羲之回信说:“我从来没有去朝鲜服役的想法。王当丞相,真想让我入朝,信誓旦旦不答应。墨迹还在。”
王羲之之后,被任命为右军将军,文官。当时殷浩与桓温不和。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和平在于内外和谐。于是写信给殷浩劝诫。尹浩不听。到殷浩到北伐。王羲之认为,一定会失败。写封信制止一下,言辞很诚恳。但是殷浩出去了,被打败了。由此可见,王羲之还是很有政治谋略和眼光的。
王羲之很讲究吃丹药养生,他不想留在北京。刚到浙江的时候,他就有了死在这里的想法。惠济有美丽的风景,许多名人住在那里,谢安做官的时候就住在那里。孙绰、李冲、许逊、支遁等。都是以道德文章出名的,都在这里盖房子住,和王羲之的志向一样,所以王羲之很喜欢这个地方,喜欢和这些人交往。
永和十一年(355年),因为习惯了官场的黑暗,不想被官场上的小人欺负,春末的一天,年过半百的王羲之在父母坟前向天发誓:“再也不涉足官场,踏入仕途。若违背此说,则为不孝之子,不为天地所载,不为名教所容。”坚定的誓言就像太阳。“因此,他说他病了,辞职了。迁至绍兴金庭。此后,朝廷因他恶言相向,不敢招他。
史书上说,他辞职后,“带着儿子王草从无锡迁到绍兴金庭。”建图书馆,种桑果,教孩子,写诗,做书画,让鹅钓鱼娱乐。“王羲之到了官职之后,喜欢和当地人一起旅游钓鱼。他和徐迈道士一起学习服用丹药,千里采集药石,走遍东方各郡,登名山,泛舟大海。他哀叹道:“我最终会被逗乐而死。"
王羲之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古代隐士有的披发装疯,有的故意装得污秽不堪,可谓艰难。现在我闲坐安逸,完成了多年的心愿。这难道不是上天的赐福吗?违背上帝的意志是不祥的。我最近刚从东方旅行回来。种植桑树和果树。现在它正在蓬勃发展,已经开花了。带着孩子,抱着年幼的孙子,在树林里游览。当你摘下甜美的果实,切开给大家吃,赢得眼前的喜悦。”多美的一幅画啊。从这里可以感受到王羲之此时的生活是幸福的。
升平五年(361),王羲之去世,享年59岁。死后葬于瀑布山。朝廷追授他为金紫光禄大夫。他的子女顺从父亲的意愿,坚决不接受。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他自幼喜爱书法,受父亲王匡、叔父王勋启蒙。七岁时,他是一本好书。十二岁时,他从父亲的枕头下偷出了上一代的笔论,学到了很多东西。王匡的善行和公函;王迅擅长书画,王羲之从小就深受王家书法的影响。
王羲之早年师从魏夫人学习书法。魏夫人,本名魏硕,师从钟繇,传授王羲之钟繇书法技艺,其家族世代学习书法的方法,以及自己的书法风格。唐代书评说:“魏夫人书如插花舞女,美之低微。”再比如舞台上的美,仙影,红莲倒影水,蓝沼浮。"这段话生动地描述了魏夫人的书法之美。
但王羲之此时并没有止步于所学,而是不断追求和探索。他自己也说:“学魏夫人的书,会很棒;及渡江游北方名山,比李斯、曹等书;又许下诺言,见钟繇、于凉书;见蔡邕《诗经》三体书;在和哥哥的聚会地点,我看到了张敞的《华岳碑》,我花了好几年才学会了魏夫人的书。.....我改师了,还是学古迹。”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在书法创作中,是在不断开阔眼界,广泛学习,探源悟道,一步一步向前的。
王羲之有抱负,有创造力。无论学钟繇还是学张芝,都可以把自己融化,为自己所用,不拘泥于过去,不背弃现在。他灵活而巧妙地运用秦汉篆书的不同笔法,并将其融入真正的草书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书法,擅长书法、书法、书法、书法,博采众长,备齐所长,融于一炉。他的画风平和自然,笔法委婉含蓄,风格清丽秀丽,影响深远。萧炎说:“王羲之的书法雄浑洒脱,像龙跳天,虎卧凤,所以世世代代珍藏,永远是座右铭。”
说到王羲之,自然不能不提《兰亭序》。东晋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65,438+0人在绍兴兰亭(春秋时在水边举行的古代民间仪式)时,大家饮酒作诗,王羲之醉心于此,为这本诗集作序,描写当时文人雅集。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面对美景和友人,王羲之用蚕茧纸和八字笔写下了《妩媚苍劲,绝世长存》的序。《兰亭序》色彩斑斓,错落有致,千变万化,帖中的20个“志”字,都各有千秋。它包含了作者娴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据说王羲之回国后重写了几十遍,都不如原作,所以特别喜爱这篇文章,交给后人收藏。
王羲之因笔法精湛,被称为书圣。他创造的富有表现力的笔法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多样性,他使每一个字看起来都优雅流畅,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书法构图也很出色。无论是《兰亭集序》还是他的《快雪中艳阳帖》,构图和布局都不拘一格,都能成为一个整体,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他的书法作品充满感情,都是真情实感的作品,尤其是《兰亭序》。笔触随着心情的起伏而起伏,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变化。
关于王羲之的传闻很多,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对他的喜爱。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在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自己的贺词写在木板上,然后派人去雕刻。雕刻师把木板一层一层地切开,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已经印进木板里了。他直到切入三分深度才到达底部。木工们惊叹于王羲之的笔力,完美的书法技巧和他的笔力。《开门见山》就是由这个故事衍生出来的。
王羲之也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从观察鹅的动作中学到一些书法技巧。有一次王羲之出去玩,看到一群漂亮的白鹅,就想买下来。我不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就找到那个想和他商量买鹅的道士。道士听说著名的王羲之想买鹅,就说只要王右军能帮我抄《道德经》,就送给他。王羲之爽快地答应了,这让书变成了白鹅。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历史上第一次学习王羲之书法的高潮出现在南梁,第二次出现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推崇备至,不仅广泛收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还亲自为《王羲之传·晋书》写了颂词。通过对历史上的书法家钟繇、王献之、紫云、王蒙、严旭的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是“完美”的。而他说:“我渴望被我的手追,但这个人就那样,其余的都只是那样的东西。有什么意义?”从此,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至高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
唐宋元明清学书法的人,无不推崇“二王”。唐代的欧阳询、余士南、褚遂良、薛琦、颜真卿、刘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这些著名的书法家都崇拜和模仿王羲之,使王羲之享有“书圣”的美誉。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他想尽办法弄到了《兰亭序》,经常“坐在一旁日夜观看”。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他命冯承素、于世南、褚遂良等书法家抄写并展开十本,赠给近臣。去世后,他将原作作为随葬品带入昭陵。所以今天我们看不到《兰亭序》原著,只能看到不如原著的唐人抄本。
王羲之超凡的品格和高超的艺术成就,令后人景仰。前面说过,有人曾把《兰亭序》比作石崇的《金谷诗序》。正因如此,苏东坡在《右军》中评价说:“兰亭之会胜于金谷,金谷之会不及纪伦...金谷之会,亦是尘埃之友;冀伦之于邵毅,犹如风筝之于天鹅。”苏东坡的意思是,就聚会的人来说,金谷聚会的人都是“寻尘”(求名求利),远不如兰亭聚会的人优雅;就王羲之和石崇的比较来说,是天鹅(天鹅;在中国的神话中,天鹅和风筝(即在草甸和沼泽中低飞,以鼠、蛇、蛙、鸟、虫为食的风筝)的关系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这个比喻太形象了,应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