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饮食

彝族人生活中的主要食物是玉米,其次是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肉类主要包括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他们喜欢被切成拳头大小的块来烹饪,汉族人称之为“脱脱肉”。大小凉山和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吃马肉、青蛙和蛇。彝族人喜欢吃酸辣,嗜酒如命,所以有以酒待客的礼仪。酒是解决各种纠纷、交友、婚丧嫁娶等场合必不可少的。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在中国西南的几个省份。云南彝族占2/3。由于丰富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人民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蔬菜也很丰富。生活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彝族人喜欢养羊,尤其是小凉山。

羊肉是它的主要食物来源,吃羊也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和羊肚先用来祭祖,再烧,有的生吃;羊脑给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女性应避免食用公羊;牧羊人不能吃羊尾巴;羊血拌萝卜丝,加盐做咸菜。蒸在米饭上特别好吃。

彝族人吃鸡也很讲究。一般都是用陶罐炖煮,不用刀。煮熟后,用手将鸡肉撕成条状,蘸上胡椒粉和胡椒汁。鸡头是老年人吃的,要看卦(鸡脑的形状)。

彝族人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以前都是自家酿的。甜酒由糯米制成,辣酒由高粱或玉米制成。有一个传统是“客人到家不带酒不是贡品”。

过年过节,彝族人总要宰杀牛、羊、猪、鸡,但除非招待客人,很少动动物。彝族有杀猪的习俗,一半留给自己,另一半给公公婆婆。猪多用于腌制,挂起来阴干成腊肉或火腿。过年也要吃肉年糕,喝坛酒、泡酒、茶。

农历6月24日火把节,家家户户宰羊宰鸡,煮新荞麦米。拌羊肉,撒在周围,以示祭祀,祈求五谷丰登,无灾无病。晚上点火把,唱歌跳舞,驱散虫蛇害虫。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有“尝新事物”的习俗,即吃新大米。这些都是喜庆的饮食习俗。

彝族有一套社会礼仪和饮食习俗。彝族人好客,家里所有的客人都要先以酒相待。酒席或大或小,大礼牛,渐杀羊、猪、鸡。宰杀动物时,应将动物牵到客人面前,以示尊重。牛羊不一定要用刀处理,用手压死或者打死。所以称之为杀兽,其手法极其敏捷,动物死前往往被剥皮。

招待客人时,座次有一定的习惯。一般都是在锅场四周的地板上吃饭,一般让客人坐在锅场顶上,称为“下二锅”。评价坐在壶村右首的伊,称“泥木”;帮工、妇女和亲友坐在锅庄底,彝族人称之为“夏吉果”。客人多的时候会往右边推迟。

酒的顺序是根据彝族谚语“耕地自下而上,上有酒,下有酒”。先坐后坐。“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给贵宾上酒后,应先给老人或长辈,年轻人次之。每个人都有份。

在农村,无论婚丧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习俗。也就是早上六碗赖,比如水豆腐,红烧肉,川味猪肉,大白菜粉条,猪血,花生。晚上八碗赖,如黄条、红烧肉、绉沙(炒猪皮)、千张肉、冷白肉、红烧香肠、花生等。,经济宽裕就炖一碗鸡。彝族擅长烤、炸、煮、拌等烹饪技术,口味咸、香、辣、麻,尤其擅长制作奶糕。

彝族人的日常饮料有酒和茶,以酒待客。民间有句话叫“汉人重茶,彝族重酒”。

彝族人大多习惯日食三餐,主食是杂粮、面条、米饭。手沙河、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人,早餐经常吃一坨米饭。午餐以粑粑为主,桌子都有。在所有的粑粑中,荞麦面做的粑粑最有特色。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可以长期保存不变质。贵州苏俏的努宁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

肉类主要是猪、羊、牛肉。主要做成“脱脱肉”、牛肉汤锅、羊汤锅,或者烤羊、烤猪仔。狩猎获得的鹿、熊、岩羊、野猪也是日常肉食的补充。

山区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园中出产的蔬菜使蔬菜的来源非常广泛。除了鲜食,大部分要做成酸菜,分为干酸菜和腌酸菜两种。另一道名菜“剑鱼”也是民间最常见的一道菜。

彝族人常吃的典型食物有:荞麦饼,一种具有彝族风味的主食;糊酸菜肉,彝族农民的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美食,在乳猪里煮,蘸着吃。锅巴油粉是云南著名的彝族风味小吃,由豌豆粉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