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和西方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哪种饮食习惯更健康?
1.饮食观念有哪些不同?
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喜欢小而精的食物。说到烹饪食物,营养是他们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们充分探索和研究不同状态下食物的营养差异。只要有营养,哪怕味道一样,他们也一定要吃。所以,就算西餐是中式的,我也挺不习惯吃的~
相反,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道”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营养”的追求,对美食美的追求也压倒了理性——看看各种菜肴,好香好辣。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形成了中餐色、香、味过度的特点——这大概就是我作为吃货如此爱国的原因吧(≧▽≦)
二、饮食差异?
中西饮食风格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也影响了民族性格。
在中国,无论他有什么宴会和目的,只有一种形式——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一个座位。酒席要用圆桌,在形式上营造团结、礼貌、趣味的氛围。美食摆在一桌人的中央,既是一桌人欣赏和品尝的对象,也是一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人们相互敬酒,相互献食,相互劝诫,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美好事物面前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不卫生,但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的范畴对后世思想的影响,有利于集体情感交流,所以至今难以改革。?
相比之下,在西式宴会中,食物和酒虽然很重要,但其实只是陪衬。酒席的核心是友谊,友谊是通过和隔壁的客人交谈来实现的。如果把宴会的社交性比作跳舞,可以说中式宴会就像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就像男女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的友谊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但中式宴会更多体现的是整个宴会的友谊,而西式宴会更多体现的是相邻客人之间的友谊。与中国饮食更明显的区别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个方法是:所有的食物都是一个一个陈列出来的,每个人都是各取所需,不用固定在座位上吃饭,可以自由活动。这种方式方便了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把所有的话都放在桌面上,也体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和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干涉,缺少一些中国人聊天玩乐的情调。?
三、饮食对象的不同?
因为西方人普遍认为菜肴是为了充饥,所以专门做大块肉、整只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是“好吃”的,所以中国的烹饪在用料上也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很多被西方人视为丢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材料,外国厨师处理不了的东西,到了中国厨师手里,也能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上具有广泛的随意性。根据西方植物学家的调查,中国人吃600多种蔬菜,比西方人多6倍。其实在中华美食中,素菜是普通食物,荤菜只有在生活水平高的时候才进入普通饮食结构,所以自古就有“菜食”的说法,在普通饮食结构中,菜食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植物性烹饪与佛教徒的倡导密不可分。他们视动物为“有生命的东西”,视植物为“无生命的东西”,所以提倡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认为自己比中国更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有发达的食品工业,比如罐头、快餐,既省时又营养好,所以他们国家的人普遍比中国人强壮:个子高,腿长,肩膀宽,肌肉发达;而中国人则是瘦瘦的,肩窄腿短,色淡黄。根据中西食物对象的明显区别,有人称中国人为植物字,西方人称动物字。另外,西方人喜欢一天多餐,比中国一天只吃两三顿饭更科学。?
从膳食结构来看,中国人吃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每天摄入的蛋白质很多,但纤维素吃得太少,胃肠功能受到影响,所以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和患癌率都比中国高得多。中国人喜欢粗粮,而西方人更喜欢面粉和大米,如精制的白粉。事实上,粗粮比面粉和大米含有更多的营养成分;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西方人做菜喜欢用胆固醇高的动物油,每天也要消耗大量黄油。难怪美国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特别高:中国城乡居民爱吃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往往“敬而远之”;中国的人,尤其是广州和珠三角的人,爱吃猪肝、猪肠、猪肺等内脏,而西方人没有这个爱好。动物内脏含有大量胆固醇,不宜多吃;蒸的食物对营养成分的破坏较小。西方人喜欢清蒸食物(营养破坏少),中国人喜欢热炒(营养破坏多);西方人已经意识到被称为“红肉”的牛肉、马肉和羊肉是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之一,并且红肉中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和心脏病的致病因素之一,他们已经注意到每周吃一次红肉。国内很多报刊都曾多次报道过红肉问题,但目前国内民众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所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没有绝对健康的饮食习惯。或许,楼主可以两者兼得,打造一个中西合璧的健康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