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论小说
新颖的欣赏方法
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塑造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学习和欣赏小说,首先要学会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段和方法。当然首先要明确小说三要素和古典小说发展阶段的相关常识(中国)。
小说是通过对典型人物、典型社会生活环境和完整故事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个基本特点是:第一,通过对人物外貌、对话、动作、心理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个性;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复杂的矛盾冲突,描写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表现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的变化;三是通过描写特定的社会环境来表现人物和事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烘托人物,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作者总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来描绘时代,体现他所理解的人生道理。而读者只有通过对人物的理解,才能把握作品中反映的生活本质。
小说因塑造了具体而感人的典型人物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典型的艺术形象是指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能够反映一定社会的某种本质,具有一定的*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与* * * *的统一,如里科夫、守财奴、葛朗台、祥林嫂、老栓等我们刚刚学过的典型艺术形象。
小说人物的塑造方式有很多种,一般不会单一。既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横向衬托;它不仅可以直接描述语言和动作,还可以通过环境描述和细节描述达到同样的目的。
性格和行为是统一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什么样的行为。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的时候,要注意他们的动作描写。比如“葛朗台在他这个年纪扔金的动作”等。,只有守财奴才能做到。
语言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因为不同性格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习惯。从人物语言入手,可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葛朗台的每一句话都离不开金钱,离不开占有,离不开交易,吝啬鬼的性格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
心理活动是人物本性的再现,外貌描写也能反映人物内心,揭示人物性格,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小说是一门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这里的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动其行动的特定场所。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们活动和事件的社会背景,即时代特征和社会面貌。环境决定并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的性格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里科夫对整个城市的统治。它们是相互统一的。自然环境是指人们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和地理特征。往往是为了营造气氛,烘托人物的情趣、心情、心理而安排的,一般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视为社会环境的暗示。《祝福》中年终祝福的场景和《母亲》中车站气氛的描写。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在角色的体现中起着强化作用。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作者常常给人物设置各种环境来“刺激”人物,从而记录人物的行为,进而揭示人物的性格。最后需要提到的是,环境所展现的世态人情,不仅仅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它还有自己独立的审美价值。
从看故事到理解人物。
小说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段决定了读者在欣赏小说时要遵循独特的欣赏规律和方法。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小说世界由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事件和一个环境场景构成。作为一种借助语言为媒介创造形象的文学样式,小说的这些系列形象都是通过想象在欣赏者的头脑中间接生成的。小说作家用一字一句、井然有序、个性化的语言描述小说的形象。小说读者通过一个一个地阅读这些单词,并逐句理解这些语言,会在自己的脑海中再现小说作者所描述的形象。所以小说鉴赏的首要前提是鉴赏者要有一定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他至少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并能根据单词和句子的意思,通过形象思维在脑海中再现小说中描述的一系列形象,把小说的一系列形象用因果关系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是在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综合作用下,对小说故事的一种普遍直观感受。中西小说发展史证明,“娱乐性”小说的审美功能往往是通过可读性强、艺术感染力强的故事来实现的。具有小说鉴赏能力的读者进入小说鉴赏过程的第一步,就是通过整体阅读小说的书面语,快速掌握这部小说的故事基本轮廓和情节基本类型。
小说的故事实际上是由人物性格、言行产生的事物的有序组合。有什么样的性格和命运,小说里就会诞生什么样的事情和情节。小说鉴赏家要在了解故事梗概和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人物,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小说故事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小说人物。有些小说人物在作品中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性格侧面,小说作者在故事中所写的东西都经过了严格的挑选和提炼,这些素材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突出性格。相当多的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都是这样写的。一些小说人物在作品中表现出矛盾的性格元素,概括了生活中复杂的性格现象。一些小说人物在作品中表现出复杂的人格体系。普通中篇小说塑造的小说人物往往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
小说故事中描写的小说人物的命运也有各种经历。有些小说人物从顺境到逆境,遭遇人生大灾难。有些小说人物从逆境走向顺境,总结出生活中的美终将战胜丑。有些小说人物,如张《的路》中所写的狮子少年,在短篇小说《时空》中有“灵魂的挣扎”。从决定杀人到决定不杀人,短短20多分钟,他的生命意识发生了截然相反的剧变。有些小说人物就像聂华苓的“珊珊,你在哪里?”和珊珊一样,在15中,清纯的美变成了低俗的丑,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人物的外貌和性格都呈现出“质的渐变”。
无论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的历史命运,往往都体现了小说作者对人生的审美感悟和审美评价。小说作家常常通过生动的人物和曲折的人物命运来传达他们对人物的主观感受和他们想要建立的主题。所以,依法进行小说欣赏,就是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欣赏小说中的人物。
从欣赏细节到把握剧情
在上面提到的第一个整体阅读之后,小说鉴赏就可以进入第二个环节——“局部解剖”。当小说读者开始第二次阅读小说作品时,他的审美注意力首先可以放在大致区分小说的情节单元上。在仔细品味和分析每一个情节单元的时候,他的艺术感受力可以集中在每一个情节单元的编剧的细节上。就小说创作而言,一个作家要生动地刻画一个小说人物,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就是对作家的若干优质细节进行精选和提炼。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泛化和概念化,根本原因是作家没有掌握和提炼出许多关于人物形象的生动典型的细节。人们在谈到小说史上那些家喻户晓的典型人物时,往往会想到几个体现他性格特征的细节。小说文体的出现,小说与其他文学文体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小说细节的叙述和描写。所以,当小说欣赏进入“局部解剖”时,我们要欣赏作品的精彩细节,欣赏作家细节的高质量和生动性,提炼出如此丰富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用如此精湛的艺术表现方法再现出来,给作家一个惊喜。
如何欣赏小说作者的细节?小说读者可以根据这个细节的动作内容和外在形式,很快理解这个细节反映了人物的“行为内容”。但读者对小说细节的欣赏,绝不能停留在这种肤浅的第一层次。高质量的写作细节一般会在一个人物的“行为”中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不同性格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做同一件事。小说读者要从这个作家的细节中看到人物不同的“行为”,从而把握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将一系列细节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情节链,小说情节的本质就是一系列连贯有序地展现人物各种细节的艺术组合。小说的情节既有客观的内容因素,也有主观的形式因素。之所以客观,是因为小说的情节细节来源于现实生活;说它有主观形式因素,是因为小说作者不是按照现实生活的原始形式进行排列组合,而是按照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审美理想进行重组。小说情节的艺术时空相对于原有的生活时空进行了重构和转换。小说情节与现实生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特点,深刻地影响了小说作者的情节结构和小说读者对情节的欣赏。
因为小说的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这就要求小说家设计的情节是真实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是生活中已经发生的或者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过的事情,可以总结出生活中很多类似的事情;可能发生的事情是按照生命的必然规律。这个事件虽然没有发生,但是它的性质和规律决定了它有可能发生。如果小说情节反映的生活事件在生活中发生过,但都是生活中的支流或假象,不能反映生活中的整体情况和整体真实情况,读者就会觉得这个情节不真实;如果小说情节所反映的事件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且超出现实生活太远,启发读者去联想自己的生活,那么读者也会认为这个情节是假的。
由于小说的情节也来源于作家的主观创造,在作家的重构和改造下,小说的情节以浓缩而新颖的形式超越了现实生活,对读者形成了强烈的审美刺激。巧合、误会、悬疑、对比、重复等情节手法出现在小说情节中,都是为了用新颖而陌生的形式表达读者熟悉的生活,实现小说情节“既意外又合理”的审美境界。
如何欣赏一部小说的情节?如何欣赏「既真实又新颖」、「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的剧情境界?首先看小说情节事件的典型性。小说的情节要能概括日常生活的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本质内容和人性的深层心理内容,以这种关联性和概括性激发小说读者的审美关注和联想。其次看小说情节组合形式的机智。要特别注意小说家在组合小说事件和小说细节时所具有的机智的思想和手法,巧妙的形式和策略。
为了形成欣赏一部小说情节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我们可以在欣赏一部小说大量情节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一些情节理论,在头脑中建立一些情节模型。小说的情节因小说类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模式。故事小说、人物小说、心理小说都有自己特殊的叙事模式。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也有自己鲜明的结构模式;微型小说、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有自己稳定的文体模式。
比如我们分别欣赏迷你小说、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情节时,可以从它们最具文体特征的情节模式中拆解组合。微型小说篇幅短小,更注重在情节结尾营造出人意料的结局,给读者以阅读震撼。为了产生这种情节效果,小说家往往采用一种“释放悬念,转折”的模式,将误解和悬念结合在一起。短篇小说的艺术时空比微型小说更广阔,但短篇小说不具备小说那样全方位反映生活纵剖面的优势。短篇小说的构思往往通过重建新的艺术时空来反映生活,机智地表达主题。于是短篇小说的“时空交错模式”应运而生。“珊珊,你在哪里,聂华苓?男主角李欣想和15没见面的初恋女友见面。作品只写了李欣在去吉林路的公交车上的一个事件片段。但在这种“横断式”的叙事中,作家以李欣的眼睛和心灵为线索,不断切入15之前李欣生活中的一些记忆,直至形成“现实-过去-现实-”的突兀结局,让我们感到生活无情地重塑了人,经历了世俗生活中理想美好的幻灭。用新的形式和陌生的艺术时空机智地表达作家的构思和审美趣味,是“时空交错”等短篇小说情节模式形成的原因之一。
小说有以堂吉诃德为代表的“单线剧情模式”;有以安娜·卡列宁为原型的“双线剧情模式”;有一个“橘瓣模式”是根据刘的钟鼓楼...小说要真实、全面、艺术地反映纵向生活,其情节模式的构建主要是为了在深度和厚度上概括立体式的纵向生活。为了实现这一艺术目标,无论是传统小说还是当代小说,都在探索一种具有艺术生命力的小说情节模式——集立体与线性于一体的“串珠模式”。经典小说《水浒传》讲述了108位将军的故事,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曲折、动人甚至惊心动魄的传奇。作品用几个章节把一个人写得透彻。在这几章中,生活的横向、纵向、现实、历史充分铺开,形成了一个以这个人物为核心的独立故事。每个角色独立的故事就像一颗完整的珠子。然后这些珠子把它们和一条艺术线索联系起来。整个叙事是线性展开的,但每一颗珠子所展现的人物生活却是立体的。这就是立体和线性结合的“串珠模型”。由于其特殊的艺术优势和功能,这种长篇故事模式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果从这些情节模式中去欣赏小说,就会发现中外小说艺术的发展都有规律性的现象,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小说作品会有更敏锐的欣赏意识,有效提高小说文体的欣赏水平。
从分析主题到鉴赏技巧。
在小说鉴赏的第二阶段——“局部解剖”——在掌握人物内容和描写人物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的同时,要开始一个解读和分析的工作:通过人物和描写人物的具体材料(细节和情节),去理解和欣赏作者赋予人物和故事的主题,也就是理解人物背后的艺术内涵。文学主题是文学作家在创作主题中提炼出来的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是从作品描写的具体内容中总结出来的思想意义。小说的主题是作者在描述和叙述人物性格和命运时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小说家对细节和情节的组合是有意的,机智的。他把哪些细节有条不紊地组合成一个情节链,又把哪些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东西联系起来,完全受到他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表达的主题的制约。小说作者的这种有意而机智的组合,使细节和事件之间产生了因果关系。当读者抓住了其中的因果细节和事件,就能看出作者对生活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当我们欣赏沈红的获奖小说《走出沙漠》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作者想要正面肯定和赞美的人物赵教授并没有出现。其实作品描述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光明的,一个是黑暗的。表面上描述了主角“我”和三个迷路的探险队员决心不使用最后一壶水,坚持到黄昏才走出沙漠,找到绿洲。另一件事是没有正面的叙述。只有通过“我”的两个感叹词,读者才知道,探险队迷路的时候,最先倒下的是年纪最大的赵教授,但赵教授临死前告诉“我”一滴水都没有的真相,他要“我”把这盆沙子当作水的假象,直到最后。这两件事,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一结合起来,联系起来,读者就发现了两件事之间的因果关系——赵教授生前的以沙为水的方案,挽救了整个探险队。这一细节也有力地刻画了赵教授以牺牲人物为代价的旷达机智冷静的性格。这个因果故事其实总结了一个人生的道理——在任何逆境中,人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精神,没有信念和精神,就无法战胜绝望。只有从这样的故事和人物中读到这样的主题,才能真正欣赏小说。
小说的主题隐含在因果情节和人物描写中。这种对生活事件和人物命运的理性认识与作家的主观思想和意图直接相关,深刻影响着小说主题的形成。但是,小说的主题并不直接等同于作家的创作意图。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小说的主题艺术地传达了作家的主观意图,使得两者基本一致。有时,小说的主题并没有艺术地或完整地传达作者的主观意图,所以可以说小说的主题小于主观意图。有时因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事件透彻,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按照自己的生活逻辑发展,有自己的艺术生命,透露出一些连作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内涵,所以可以说“小说的主题大于主观意图”。小说主题与作家创作意图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证明了小说主题包装包含“形象是客观的”和“作家是主观的”两个成分;小说作者在表达主观意图时艺术水平参差不齐,使得小说读者在欣赏小说主题时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
当小说读者的鉴赏能力不强,优秀的小说作品主题丰富而又含混不清时,小说读者只能理解小说主题的一部分,达不到高层次的鉴赏水平。有时候连小说的主题都不能正确理解,导致完全错误的解读。当读者对小说的鉴赏能力比较强,优秀小说的主题内涵比较丰富、模糊的时候,对小说主题的鉴赏就有可能被超越和提升。小说读者不仅理解了小说作者在小说人物和情节故事中的主观意图,还发现和感受到了小说形象获得艺术生命时,小说作者没有意识到的客观内涵。小说人物的主客观思想和情节构思被小说读者所理解和把握。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懂得小说鉴赏规律的聪明的作家,会充分理解并高度评价小说读者这种意想不到的、令人惊讶的新发现、新认识。
欣赏小说主题的高级境界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同一主题在一个小说作家作品中的重复,形成了文艺中所说的“小说母题”,这是对小说主题进行类型学分析和鉴赏的结果。通过发现和品味与某个时代的某个小说作家或小说创作一起出现的“小说母题”,并进一步将总结出的“小说母题”与国外可比的小说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欣赏一部小说的主题。
当我们完成了对一部小说的“整体阅读”和“局部解剖”的欣赏后,还需要对这部小说从头到尾再做一次“整体阅读”。这种整体阅读可以进一步巩固既定的人物形象,确认我对作品主题的感受和理解,加深我对细节和情节的理解。在这些鉴赏读物中,小说鉴赏的深化是为了进一步领略作品的鲜明艺术技巧。这种对小说的艺术观察很可能在第一次整体阅读和第二次局部解剖中被感受到和认识到。但作为对小说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欣赏,在验证和解读小说思想性的同时,还需要巩固和加强对小说艺术性的体验和理解。所以小说鉴赏的第三个环节——第二次整体阅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欣赏和鉴赏优秀小说的艺术技巧。小说艺术技巧是指小说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情节模式、提炼叙事语言等方面反复熟练运用技巧而形成的一种技巧。艺术技巧服务于表达小说的内容(人物、情节和环境)。小说的艺术技巧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重点介绍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的几个主要技巧。
前延和侧箔的写作技巧。小说塑造人物有两个基本功——让人物出现和不让人物出现。小说人物一旦出现在作品中,小说作家就要把艺术力量集中到写活的人物上来。然而,小说的篇幅总是有限的,而描写小说中人物的素材却是无限的。在小说创作中艺术地解决这对矛盾,小说作家的技巧是:首先,他先确定人物的特征(性格、行为、语言、思想等。)要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然后选取和提炼几个素材(细节)来反复表现人物的这一特点。这些素材可以是时空不同但内涵相同的“异质”细节。一个人物的特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质异质的素材反复表现,构成叙事延宕(或叙事重复)的艺术效果。
有时候,一个作家想要一个正面人物不让他出去。小说中腾出的空间主要用来写次要人物或相关物品的细节,次要人物在主要人物行为影响下的精神震撼和命运转折,以及主要人物在物品细节中留下的影响和作用。这就是侧写和虚写的写作技巧。余德贝的获奖作品《杭州路10号》主要描写了一个无业青年“我”因为无所事事而开了一个人生的玩笑——把自己的痛苦和绝望写下来,寄给一个想象中的地址和人物——杭州路10号袁晓雪。谁知他真的收到了杭州路10号袁晓雪的来信,鼓励他勇敢面对生活,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而且,他每个月都会收到类似的信件和书籍。当他思想转变,去找袁晓雪的时候,才知道袁晓雪原来是著名的残疾心理学家罗汉莎教授。他患骨癌已经两个多月了,临死前留下一叠信,让妻子每个月给这个失业的小伙子寄一封。罗教授作为一个作品以用自己的火来刻画他人生活为主的人物,在他的作品中从未出现过。作品正面描写的是罗教授的人格和心灵对一个待业青年的影响和改造。次要人物命运和性格变化的动力来自未出场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和道德,其中蕴含的审美信息足以激活读者的艺术想象。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侧写技巧。
多次急转弯和反摔的剧情技巧。在小说情节的有序组合和线性叙述中,为了实现小说情节的传奇,小说作者总想让小说读者猜出他的下一个情节内容和故事的结局,所以有意制造小说两个情节之间的对立突变的模式受到小说作者的青睐。小说作者在运用这种情节模式和手法时,不仅使小说的情节急转直下,而且使情节连续几次急转,使小说的情节方向发生180度的急转,再发生180度的急转,有时甚至发生几次急转。陈的获奖小说《流动的花头巾》中的主人公“我”对生活感到厌倦和绝望。在女主角沈平的鼓励和示范下,他的人生发生了改变,他开始努力。当“我”考上大学,去寻找被“我”纠缠了一年的沈平时,剧情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沈平自己走进了“我”千方百计想要摆脱的堕落生活。剧情又突然转折,深刻地启示了他们性格突变所蕴含的哲理。
叙事对比也是小说情节模型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法,但很多小说作家巧妙地将其作为一种防坠对比手法。小说作家在小说中不设置一个对比的情节,而是设置两个以上的对比,让人物和事件交织在一起。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的阅读震撼就来自于这种双重对比。主角故意违规,想让警察把他关进监狱度过寒冬,却接连几次失败。当他终于听到教堂的钟声和歌声时,他后悔了,准备重新做人,但警察逮捕了他。当你想坐牢屡遭失败,又不想坐牢准备重新做人的时候,你把他关进监狱——这就是剧情的反差。设置双倍以上的对比技能,让剧情的容量和包含的哲理大大扩展,加强了剧情的可读性和传奇感。
从钻出来到跳出来。
文学欣赏的特点和规律告诉我们,欣赏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审美情感交流。主体在欣赏对象中想象自己的处境,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欣赏对象上,并结合自己的经验、知识和素养对欣赏对象进行想象,与作者共同完成文学作品的创作。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鉴赏。
小说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使小说读者首先对小说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产生了一种“可靠的真实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他觉得小说中所描述的故事和人物都发生在生活中,或者可能发生在生活中。如果小说读者觉得小说作品既没有真实的生活,也没有艺术的真实,而是充满了虚假的、扭曲的生活,那么就可以断定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之间的信任与交流关系无法成功建立,进而无法启动小说欣赏活动。
当小说读者对小说作品的“真实性认同”产生后,小说读者就会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形成对故事和人物的审美注意。他会关注小说故事如何发展,设身处地想象小说人物的各种境遇,全面投入自己的感情,与小说人物同甘共苦,哀叹人物命运。他可能会在人物的人物的命运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的人生。他可能联系自己的经历和对生活的理解,为人物寻找解释和预言,在小说中证明自己对人物命运的解释和预言,产生真诚的阅读快感和审美快感。这种阅读快感和审美快感是颠倒的,使小说读者反复琢磨、体验、欣赏小说作品。如果小说的读者不把自己的感受投入到欣赏的过程中,那么对小说的欣赏就只能停留在理解意思和句子的阶段,读者的主动想象就无法被激活,所以小说的欣赏就没有真正开始。
在小说欣赏活动中,如果欣赏者不投入自己的感情,就很难与欣赏对象产生情感交流和情感歌唱。但是,如果投入太多感情,就会走向错误的方向。即你可以跳入欣赏的对象,投入自己的感情甚至与欣赏的对象产生嗡嗡声,同时又能清晰地跳出欣赏的情绪,对欣赏的过程和结果做出理性的分析。这是一个完整的符合鉴赏规律的小说鉴赏。
如何操作「跳出去」的理性分析?小说读者对小说作品进行了“真伪识别”后,就进行了“整体阅读”。接下来的“局部解剖”就是认为这个充满艺术生命的完整小说世界是作家虚构出来的,是作家主观改造客观生活的结果。小说读者有必要在没有* * * *的情况下冷静分析以下内容:小说作者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概括了什么样的哲学和人生细节?他在现实生活和小说史上有典型意义吗?小说家用了什么手段和技巧来描写这个人物?这种方法和技巧有什么新意吗?与传统的手段和技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同样的内容也可以问剧情和细节,故事和环境。这些理性分析的介入,会导致真正的小说鉴赏,读者通过冷静的分析比较,准确把握小说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