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属于哪个省市。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的西北角。是长江中下游近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和商人的必争之地。今天,芜湖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工业城市。是长江城市带的中心城市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安徽改革开放的窗口。
三山区是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芜湖市新城区。位于芜湖市主城区西南部,北临长江,与无为县隔江相望,东南隔漳河,与弋江区、芜湖县、南陵县毗邻,西与繁昌县北工业区毗邻。是江城通往皖南的必经通道。
三山区面积276.1平方公里,辖鄂桥镇、三山、宝鼎、龙湖3个街道办事处,40个行政村,三花、瞑祥2个居民社区。芜湖常住人口1.47万,人口最少,面积最大,发展潜力巨大。
第一,优越的环境
三山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平均海拔9.5米。地形半山半圩,四面环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非常适合人类居住。这条河四面环湖,山清水秀。浮山、铜山、三花山常年郁郁葱葱。龙窝湖、漳河、鄂西河、响水涧河、三山河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荫。这里的每一条河,每一座山,每一个村庄,都可以放进诗画里。三山、秋月、浮山、单晶、明路泛舟、一嗨烟柳,为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醉人的诗篇。比如“孤村烟花隔三山,两县人水州。”在一片轻帆的天空中,我不知道我在白鹤的哪里。“是对三山最笼统的褒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山人民发扬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奋斗、同舟共济、团结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福山农场葛诗雨率先建立农业合作社,带领群众抗荒,受到主席1954的亲自表彰;1961年春,在繁昌县委的带领下,3万民工齐上阵,完成土方40余万,筑坝拦河,筑起10里长的蟹堤;水部东桥不产茶,也没有著名的茶商,却借改革开放的春风打造了一个“江南第一茶市”。现在已经扩展成国际茶城,东西南北几百万人涌入市场,让古镇e桥闻名遐迩:1958年,古镇三山建起了大型轧花厂;蔬菜批发市场建于1985,1992扩建为江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1998洪水后,国家投入巨资整治长江、漳河堤防。长江大堤达标,大堤平整,退耕还水,万亩大堤达标,千秋万代受益。
现在长江大堤和漳河大堤固若金汤。今天的三山,街道整洁统一,道路宽敞开阔,水泥路通往每一个村庄。居民们已经住进了现代化装修的商品房或者欧式的小洋楼,村子也统一规划了。以联群村为代表的农民,住的都是二层小楼。2006年被中央电视台入围“魅力新村”,现为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三山绿色食品产业园已建成标准厂房,以上市公司双鹤药业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入驻园区。华电芜湖(保定)电厂、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教育卫生事业大发展,“双基”早已达标。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遍布城乡。三山高中建校近50年。近年来,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发展迅速。保健中心、医务室和计划生育服务站遍布村庄和社区。
第二,沉重的历史
三山发现了许多商周时期的人类遗址,如三山镇大神墩遗址、浮山乡朱墩船码头、新槐乡磨盘码头、中沟圪头遗址等,证明三山早期就有人类生活和繁衍。
汉末,周瑜修筑大圩,整治圩区水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唐朝末年,将军孙端、太蒙镇守陆港。为了防备敌人,在鹿港河上建了五个堰。到了宋代,文天祥恢复了五堰,并从河中引水,抬高了漳河水位,使漳河水运畅通,被称为“黄金码头”。元末,将军提出从一只老虎到千军岭练兵,留下了“千军岭堡”。明初,小淮窑的砖瓦被运到金陵修建皇城,远近闻名。明朝上半叶,三山老街建成。此时三山水路交通顺畅,再接陆路,船只繁盛,商贾如云。后来又设置了邮亭、官署、邮局,许多夜晚都有官员、绅士来来往往。于是就有了上马下马迎官邮局的地名。后来,杨斯庙、文昌宫、城隍庙、三华寺相继建成,吸引了无数香客和诗人。当时,三山街已经成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古布-鄂桥的水运和划船业十分发达,“鄂船”和“独木舟”的频繁往来促进了鄂桥商业港口的繁荣。
位于三江口的鹿港,是长江和漳河的主津。文天祥的检察员鲁刚是不朽的;贾似道弃鹿港,历史悠久。元末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多次在鹿港激战,使鹿港在明初以后逐渐瓦解。
明朝成化七年(1471),政府掠夺百姓财富,在鹿港设立“长关”,为明代六大税关之一,清朝、民国紧随其后。民国以后的20多年,关税控制权都在外国人手里。从陆港的建立到陆港的废除,有480年的历史,记录了陆港和航运的繁荣,也写下了人民的辛酸和泪水。
两千多年来,勤劳智慧的三山人民传承了历史,创造了文明。他们也历尽艰辛,充满血泪,奋斗过。
第三,资源丰富
三山盛产铜和铁,小铜山还有铜矿开采和冶炼遗址。几个现有的采矿业有很好的效益。
这里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江边有数万亩汀州湿地,包大圩、门楼圩上有一万多公顷良田。
三山区傍河而居,湖泊众多,龙窝湖最大,洋瓦套和唐球湖历史悠久,泸州绵延数十里有外龙窝等沙滩。水资源十分丰富:江河溪流纵横交错,三山河、鄂西河、泊口河、响水河久负盛名:长江海岸线20多公里,漳河海岸线近30公里。“黄金水道。长江的海岸线非常适合造船业和建设深水港。
沿江居民有大棚种菜的习惯。除了满足城市地区的需求,新鲜蔬菜还供应到上海和南京等大城市。冷藏蔬菜出口到日本和韩国。有机蔬菜品种多,品质优,非常适合作为深加工的原料。
第三,交通便利
长江(上海至武汉)高速公路、楚(滁州)-黄(黄山)高速公路、S321省道和宁(南京)-铜(铜陵)铁路贯穿全境。芜湖市的三环路也将把三山大部分地区围起来,芜湖市的滨江大道将延伸到三山区的龙窝湖附近,将三山与芜湖市中心连接起来,从市中心到三山将更加方便。
芜湖长江二桥毗邻三山区,长三角城际铁路复线也穿境而过,区内农村路网已经形成。市区新建的华电大道、三山大道、龙湖大道都是高标准设计建设的,在建的芜湖(保定)电厂铁路专用线通过E桥直接与江边相连。
再加上水路运输的黄金水道,三山区交通干线可谓密如蛛网,四通八达。
第四,灿烂的文化
三山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吸引了许多学者和著名诗人前来观光。他们足不出户,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表达了一系列超越历史高度、地域广度、生命长度的情怀。
第一首赞美三山的诗是《原路之歌》,东周的作者傅称巍峨的浮山为潜龙卧虎之地。谢朓、王安石、杨万里等名人也有许多关于三山的诗词歌赋。
诗人李白来到铜山寺,欣赏这里的山川奇观,颇有怀旧之情。他一时冲动挥了挥手,写道:“我爱潼关音乐,千百年来未曾规划。”举杯回午袖,一扫五岳嵩山。“绝句。他还乘船翻越三山,写下了《江上答崔宣城》诗:“太华三芙蓉,星玉女山。“,”树绕泸州月,山啼镇钟。“赞美三华山,这可能是《三山秋月》最早的写照。
清代姚鼐游三花山,留下几首诗,各有千言万语,珠联璧合。明清时,唐唐吟诵《蟹岩》,“长江头上一古嶙峋岩,而秋来羡蟹爪肥,量不如蝎自在,好捉晚霞。”让“猎蟹小道”成为一景。
朱元璋曾亲临浮山,督建浮山寺,乾隆皇帝曾来浮山寺种植两株江白牡丹,取名“隐玉寺”。当时的浮山古寺,早上钟鼓齐鸣,佛号四起,香火一时兴盛。
彝族人民写过《三山秋月》、《溪上练兵》、《浮山舞》等诗词。虽然是以景物为对象来写,但其实是抒情的,传承了人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精神,物之有理,景之有情。所以从明初开始,中顺大夫严云开始和谐地写“三山秋月”,同题诗不断,代人不少。诗是心,字里行间有浓浓的乡愁。
明?程孟争三山《八景》云:山川不显除非英雄,英雄不生除非俗世灵。岸上三座山,一路河干,虎住龙蟠。
明代,杨宗琛等五帝在丘福山携手吟诗咏和,留下了《丘福列平六记》。“浮山以山清水秀、诗书流动著称,文风深远。”清朝乾隆年间,当地文人钱琳斋,邀请商务部高级部长董作天、周最高峰、金业善等人到三华山游玩,两人对唱,相和而唱,留下诗歌十余首,是中国人第一次三人讲席,弘扬三山文明风气。
清末民国初三,山中文风亦盛。他们还创办了“三山公学”,到农村教书。清末废除科举,士子不再致力于科考,于是组成社团,吟诗作赋,陶冶性情,提高学业。此时三山九莲诗社在九莲寺诞生,第一次聚会九人。他们定期聚会,讨论诗歌和散文,后来发展到几十人,作品很多,但珍藏很多。
三山地区的文化发展多姿多彩,现在有100多人研究诗词歌赋。校园里有诗歌,孩子们对背诵诗歌和古文很感兴趣。还有老年学校,腰鼓队,秧歌队在跳舞,在流浪。诗歌学习引领你学会唱歌,听到笑声,你就能轻声歌唱。三山学书画的人很多,经常有书画展,让人流连忘返,还有少儿书画展,赏心悦目。这里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湖滨公园每年都会举办农民象棋节,“农民象棋之乡”多年来一直闻名遐迩。
古老的“三花庙会”也推陈出新,演变成一种习俗。春节的时候会穿龙灯,赛龙舟也很热闹。峨桥古镇依托国际茶城,经常举办茶博会、茶文化、书画展、品茶、品茶、歌咏会,茶韵芬芳,心旷神怡。在鹅桥喝茶,写茶诗,在丘福山唱歌,在铜山寺赏景,在龙窝湖泛舟,听渔人唱晚,逛三花庙会,已经成为芜湖人的时尚。
动词 (verb的缩写)杰出人物
生于斯,长于斯,江东的才子、仁人、英雄,在这里走出了“三华古道”,在沉默中冲击着时代的强音,永恒与有限,存在与虚无,幻灭与成功,辉煌与湮灭,在三山热土赋予了吴楚文化独特的内涵。
姚,姚孟钰坤,余,以他们的英语学校和中国艺术园林而闻名。也有许多著名的学者,这是值得称赞的:如清末学者姚凯和姚卓儒,姚浩儒兄弟都表示敬意。还有陆守祺、佘晓峰、归义、_等古代名人,为家乡增光添彩。
姚伟元是建国前后的著名人物,是一位权威的历史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北朝胡姓考》、《王船山史初考》等书,并参与创办《广信月刊》。邓泽贤和邓华南是最有名的学校。邓泽贤不仅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受县内许多人的教育,他的诗也很优雅,尤其是对人口而言。
此外,还有武汉中文大学法学学士杨,国学硕士谢,名医姚华东、叶武庄,科技人才吴永和、张渡舟,书画名人邓景瑜、顾旭华,诗词大师余乃云、刘彪,著名学者赵、何青山,三山区第一博士彭晓林,留美博士,国家级体育健将查。延安中央一级劳动模范余,全国劳动模范、、涂家祥,全军自学成才的“十佳模范军人”吴荣春等等,都是三山人民一代代传承文明,让三山人杰地灵,永垂不朽。
三山区的设立,为三山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三山区人民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安徽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城乡统筹、东向发展的发展战略,不断发扬“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 努力把三山区建设成为城乡和谐、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独具魅力的集电能、现代制造、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加工、物流、商务服务为一体的绿色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