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鼻呼吸逐渐变深、变长、变均匀、变细、变细微?
每次打坐前都要搓搓手掌,让自己有发热的感觉,然后用手掌轻轻搓几下脸,用手指从前到后梳几下头发,然后双手叠放,掌心向内,双手向外,放在肚脐下三寸处,3 ~ 5分钟后慢慢睁开眼睛,离开座位,活动手脚。初学者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静坐最好在晴空万里、月圆之时,而不是在天气恶劣的时候,如暴风雨、雷雨等。②饭前饭后1小时内不宜久坐,以免干扰消化或分散注意力。坐前要洗脸,穿宽松的衣服,摘下手表、眼镜、饰品等。,以利气血。④在干净通风处静坐,但不要让风直接吹在身上,以防外感风寒;冥想的地方要安静,不要带设备,怕干扰,光线不能太暗。太暗的话容易昏厥,太浓的话容易紧张走神。室温太冷的时候,温暖地包裹膝盖和后脑勺。即使热天坐着不动,也不宜露出膝盖。⑤大部分初学者不能坐两个菜,最好坐单个菜,单个菜需要坐垫。坐垫的厚度取决于身体状况,始终以舒适为原则,坐垫的硬度要适中。⑥第一次不必强迫自己坐太久,每次10分钟或20分钟即可,以后再逐渐延长。如何解决冥想中的问题,是每个修行者都应该学会处理的事情。新手久坐者因为不习惯,经常会神经紧张,肌肉僵硬,不能很快进入静止状态。嘴里说三遍“松”字就可以把音拖出来。同时,你也要暗示自己从头到脚都很放松,面带微笑,不冷不呆。对于注意力过于分散而无法在短时间内安静下来的初学者来说,想要尽快进入相对静止的状态,采用“外耳发声法”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个方法就是在静坐的时候听听有规律的外界声音,比如小溪流水的声音,山中瀑布的声音,风吹来的钟声,寺庙中梵文吟唱的声音等等。当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声音上,能够轻松、自由、悠闲地停留在这种状态时,你会逐渐觉得声音变得悠长、悦耳、轻微。几次静坐之后,你会不知不觉地在某一天某一时刻突然陷入沉默,以至于听不到所有的声音,甚至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存在。这正是儒家所说的“坐忘”,道家所说的“虚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寂静感。不管这种现象持续的时间长短,都应该算是为了健康而坐的好现象。随着冥想专注力的加强,这种现象的持续时间会逐渐延长,从几分钟,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另一种方法是“呼吸法”,也叫“平常心”。方法是在静坐时注意鼻中出入的气,使心念和呼吸合二为一,即“心息相依”。这时候注意数气息,调气息,听气息。吸气长而细,呼气短而急。一边调整气息,一边听气息、脉搏、心跳,一路做下去,直到百呼吸、千呼吸。这时候,长短、轻重、冷热、有无所得,在我的脑海里一清二楚,“有目共睹”逐渐由粗、重到细、甚至随呼吸而变,直至趋于若无,细腻到连呼吸都感觉不到,也就是转向道家所说的“胎息”,进入身心的平静安宁状态,也就是真正进入了一种固定的状态。打坐初期,身体不同部位通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冷、热、酸、麻、胀、痒、痛等感觉,尤其是腿部和背部。于是,有些人很担心,认为自己的身体有问题。其实这很正常,应该算是好现象。首先腿部不习惯全脚掌坐着,背部不习惯垂直,所以麻木感会比较明显,随着静坐次数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会逐渐适应。同时,人体的经络遍布全身,哪里有病机潜伏,哪里的经络就会停滞。人静坐时,气启动,顺着经络运行,遇到停滞就会受到冲击,人会有各种感受。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过”,这些感觉会消失,直到气顺了。这也是一个自己治疗疼痛的过程。只要练习者明白道理,持之以恒,很快就会达到最初的健身效果。练习冥想的初学者在练习冥想的过程中经常会感到困倦,通常采用以下方法来应对这种现象:或者做适度的运动;或思念鼻端,使心无意散于一念;或者想象肚脐有一个红色光点从下往上冲,蔓延到头顶;或者用尽力气喊“呸”;或者捏住两个鼻孔,憋住气,最后从鼻孔里喷出来。以上方法久坐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第一次学会静坐,要防止所谓的“天”的误导。晚清以来,由于太极拳、各种武侠小说及相关影视剧的流行,所谓“齐沈丹天”的太极拳练习原理几乎家喻户晓。有些初学者一坐不动,就错误地把气息传到腹部,希望“把气息沉入腹部”或“留在腹部”。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呼吸呼吸和人的气是两回事。同时,人体内的行气遵循经络,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极难用意念控制。而且人坐着不动的时候,你越是想抓住什么东西,越是抓不住,只会让自己更加紧张,这与坐着不动的初衷是相悖的,但这是老子的“无为”,更符合坐着不动对于健康的真谛。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