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医生的关系(有很多中医因素)?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大学等。

中医养生原则

在养生思想的指导下,前人在养生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医养生活动中必须掌握和遵循的一系列基本规律。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对于养生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包括:调理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保存阴精,养心养性,调理天气,理气。

1.调理阴杨灿调和阴阳,阴平阳为秘,可使人体筋脉通畅,骨髓坚实,气血通畅,内外协调,邪气不能侵入,耳聪目明。

2.与脏腑和谐,和谐协调;人体五脏功能相对稳定、协调。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脏腑功能的综合反映,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就是让人体经络之气畅通无阻。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因为经络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穿上下,连接五脏六腑,直达肌肤肌肉。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得以循环,脏腑得以相通,阴相交,内外得以相通。如果气血不流通,脏腑之间的各种联系就会受阻,就会发生疾病。

4.保存阴精,即阴精。三者之中,精是生命之本,因为“精则气盛,气则气盛。”精气不足,则虚弱无力,脏腑功能失调,诸邪易侵。

5.重养精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精神者昌,失精神者亡。”中医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掌控着精气,精气是生命的根本。在人生的过程中,神容易动,容易耗,难在静,难在内。所以历代很多人都主张保持清静安神来强身防病,抗衰老延年益寿。

6.顺石天是中医学“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的一条重要养生原则。所谓“顺石天”,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其适应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异常变化,人体的调节功能不能适应,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就会被破坏,就会发生疾病。

7.《黄帝内经》提出了“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指的是气,即气以四种形态上下运动。气的病理变化与全身的病理变化有关。要维持好的生活,一定要注意观察体内的气运行是否正常。涨了就涨,跌了就跌。想出去就进去,切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以上论述的养生七原则贯穿于中医养生活动的各个方面。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保健的原则,并灵活运用到保健活动的各个方面。这样,我们就可以“竭尽全力,活到100岁。”所以要根据不同的体质选择不同的养生方法。

★★★阴虚体质养生法

●物理特征

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干咽燥,心绪不宁,手足发热,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小便黄,喜冷饮,脉数,舌红少苔。或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肺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头晕、耳鸣,男性遗精,女性月经稀少,面色暗红(肾阴虚);或者胁痛,视物模糊(肝阴虚)。

●养生原则

滋阴清热,滋补肝肾,阴虚体质关键在滋阴;五脏中,肝藏血,肾藏精,与下焦共居,所以滋补肝肾很重要。

●养生方法

精神调理:这种体质的人急躁,常心烦易怒,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的原因。所以要遵循《黄帝内经》中“静而空”、“守神在内”的大法。

环境调节:这种人瘦瘦的,但是瘦热的,经常手脚发热,口干咽燥,怕热喜欢冷,冬天容易感冒,夏天不舒服,炎热的夏天要注意避暑。

饮食调养:滋阴潜阳宜清淡,少食油腻、厚燥之品。

★★★阳虚体质养生

●物理特征

体白胖或面色苍白,总怕冷怕暖,四肢乏力,小便长,大便稀,口淡,唇白,常自汗,脉弱,舌质淡胖,有齿痕。人很容易受寒生病,可以看做怕冷、四肢冰凉,或者腹部持续疼痛,喜欢温压;或身体、面部水肿,不宜排尿;或腰酸、冷痛、清谷;或宫寒引起的阳痿、遗精、不孕;或胸背痛,咳嗽心悸;或者夜间尿频,大小便失禁。

●养生原则

温补脾肾散寒,阳虚关键在补阳。五脏中,肾为阳之根,脾为阳的生化之源,故应重点补之。

●养生方法

精神调理:中医认为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阳气不足的人往往表现为情绪不佳,容易悲伤,所以一定要加强精神调理,善于调节情绪,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环境调节:这种体质四肢冰冷,喜暖怕冷,不耐秋冬。所以阳虚的人要特别注意环境调节,提高人体抵抗力。

饮食护理:多吃具有壮阳功能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鹿肉等。按照“春夏养阳”的原则,夏天可以每伏吃一次羊肉汤,以此来加强人体的阳气,当天地兴旺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