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有什么特点?
彩陶是彩陶,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用类似刷子的工具在陶坯表面绘制各种图案。经900 ℃~1050℃烧成后,在橙红色底色上呈现黑、红、白三色花纹。自1912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均有出土,分属不同的文化类型。
早期彩陶
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
1953最早发现于陕西省Xi市半坡村,因此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陶器典型的有卷唇圆底的壶、碗、小口细颈大腹的壶、直口大腹尖底的瓶,造型比较简单。根据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年代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4300年。其装饰纹样主要有:①动物纹样,以鱼、蛙、鹿、鸟为装饰对象,特别是人脸上的鱼纹、鱼纹、鱼鸟组合纹,生动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②几何图案,多由抽象的动物图案、植物图案、编织图案演变而来,包括宽带图案、三角形图案、之字形图案、斜线等。③编织纹、线纹、筐纹、绳纹等。此外,彩陶碗沿口的黑色宽带纹上还有各种符号,可能代表各种特殊含义或某种标志。
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彩陶
1953发现于河南省单县庙底沟。其分布地区有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壶、碗、瓶仍是主要造型,也有瓮、罐等。造型多为平底,大口、曲壁、小底,造型多为倒三角形,给人一种雍容、饱满、轻盈、稳重的感觉。根据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900年。其装饰纹样有:①植物纹样,多为螺旋纹、叶纹;②动物图案,比较少见,有青蛙、鸟等意象;③编织纹、线纹、筐纹、绳纹;(4)几何图案,主要是由点、钩、弧、三角形、曲线组成的带状图案。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彩陶
1924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壶、碗、罐、壶仍是器皿的主要形制,尖底器皿已基本消失。其年代,根据放射性碳测年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900年。其装饰图案有:①人物图案,如1973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有15人手拉手分三组跳舞的形象;②动物图案,包括蝌蚪图案和青蛙图案;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是涡纹和浪纹。图案旋转起伏,给人强烈的运动感。
马家窑文化中山彩陶
1924发现于甘肃和政县(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区,分布于甘肃东北部和青海。有短颈、宽肩、鼓肚壶、单柄壶、收口碗、开口平底小碗等。根据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50年到公元前2350年。
马家窑文化马厂式彩陶
于1924年秋在青海省民和县马场垣发现。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等省份。器皿的造型基本沿袭了半山的造型,与半山相比显得高耸美观。出现了单耳圆柱杯,耳朵和纽扣的形状多种多样。根据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它的年龄是从公元前2350年到公元前2050年。装饰图案有同心圆、菱形、人形青蛙、平行线、回文、钩环图案等。
此外,在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中也有彩陶出土。但其数量、规模、艺术水平与上述文化类型有一定差距。
黑陶
在器物烧制的最后阶段,从窑顶慢慢加水熄灭木炭,产生浓浓的烟雾,被烟灰有意熏黑,产生黑陶。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工业继彩陶之后的又一高峰。1928年,山东省章丘县(原黎城县)龙山镇城子垭首次发现黑陶。其文化遗存被考古学家称为“龙山文化”。根据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它的年龄是从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这种典型的龙山文化,又称山东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区域主要在山东和江苏北部。黑陶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可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辉煌创造。
山东龙山黑陶
与彩陶相比,器皿造型的种类更丰富,也更有规律。主要有罐、壶、碗、碗、碗、碗、豆、杯、壶等。与彩陶相比,其造型也有所不同,在生活中更为实用,设计新颖巧妙,务实,更具美感。比如鼎,就是在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实心鼎改成了空心鼎,空心鼎的底是空心的,扩大了与火的接触面积,缩短了烧水、煮食物时的烹饪时间。而魏的造型也因为三个丰满的袋子而显得特别稳重匀称,在稳重中透露出一种柔韧的韵味。从Xi演变而来的东西不仅形状独特,而且美得更有趣。造型上,可能是受了鸟类的启发,很像一只长喙的鸟,还有三个丰满的袋子稳稳的站着。然而,它在形状和结构上与魏不同。一侧鸟喙向上向外延伸,十分活泼灵巧,与曲线相呼应,形成新的平衡,便于握持和抽取,方便倾倒容器内的东西。其他器皿如杯、豆、狗、芦苇等的设计制作也颇具匠心。与彩陶相比,器物各部分的配件也是丰富多样的,如盖的增加、一盖两用、以动物为盖等。
黑陶的制作,早期是手工制作,用泥条垒砌。它的轮胎更厚,表面也不那么光亮。到了山东龙山文化时期,轮制已经广泛使用,陶窑的改进和封窑技术的掌握,使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黑陶多为圆形,胎体极薄而均匀,具有黑、薄、轻的特点,故有“蛋壳陶”之誉。黑陶的装饰很简单。除了早期的织纹、篮纹、绳纹和一些镂空雕刻的花纹外,一般不强调装饰,以形体丰富多样的造型和新颖的设计取胜。山东龙山黑陶在制轮过程中,在器身上留下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凹凸纹(也叫轮纹或弦线),也有一种韵律美。
其他文化类型黑陶①龙山早期黑陶,器型有鼎、云等。,制作方法多采用粘土条板施工法。器身呈灰白色,质地粗糙,纹饰有筐纹、绳纹、刮纹、叠饰等。主要分布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陕西关中等地。②龙山晚期黑陶,以河南后岗二期文化和陕西克胜庄二期文化为代表。这时的形状更多,如甑、甑、甑、罐、杯等。,而锅碗瓢盆的数量却减少了。出现了典型的蛋壳陶,装饰纹样以筐纹、绳纹为主。生产方法包括成型和车轮制造,此外还有泥条板建筑法。(3)良渚文化黑陶,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征与龙山文化相似。其黑陶也很发达,有豆、盘、杯、鼎、芦、壶等。,大多是在车轮系统,抛光表面和黑色。
白涛
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到了商代,由于生产技术的改进,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温度的掌握也恰到好处,从而使烧制的物件更加纯净可爱。白陶的造型多为日常用品,有盆、罐、筏、筏、筏等。其装饰纹样主要吸收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文、云雷纹、曲折纹等。有两种装饰方法:雕刻和浅浮雕。白陶的装饰往往遍布器物,构图严谨,变化多端。比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商代“白陶壶”,根据残片复原,其主体雕刻有浅浮雕,底层根据空白位置大小给予云雷纹。底纹和浅浮雕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相互和谐,使器物显得庄重豪华。
白陶是当时奴隶主和贵族使用的生活器皿,西周时逐渐消失。
印花陶器
在完成的陶瓷坯体上,在它干燥之前,用印模将所需的图案压印在固定部分上,然后烧制。按烧制温度的高低可分为浮雕软陶和浮雕硬陶。前者分为泥质和细砂,多为红褐色、灰白色、灰色等颜色,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烧成温度高,所以胎质硬灰,出现时间大约在商代以后。印陶的形制多为日用器皿,有坛、罐、壶、碗、杯、盘、豆、苇、像、壶等器皿。制造方法有手工制造、模压制造和车轮制造。用印模将装饰图案印在坯件上。起初只是为了防止器皿变形,加固陶瓷坯体。所以早期的印花陶器上有很多布、席、绳纹的痕迹。后来随着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审美能力的发展,图案逐渐丰富精美。印花陶器的图案都是几何图形,主要有水波纹、米粒、回文、方格纹、织纹和云雷纹。其装饰图案多与器皿的形状相协调,如之字形、云雷纹、回文等粗糙的图案,多用于瓮、坛和较大的罐。小锅碗瓢盆多以米粒、方格纹等精美图案装饰,尤其是商、西周、春秋时期,线条统一,结构严谨,富有节奏感。
浮雕陶器的装饰工艺是在器物剥离后的冲压工艺中,制作相对简单,而且一旦做成模具,即使不会刻画的人也可以搞冲压。所以简单,适合大规模生产,所以在某一地区有很大发展,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制陶工艺。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省、江西、安徽等省,盛行于商、西周、春秋时期。它随着战国时期黑陶、彩陶的兴起和迅速发展而衰落,汉代以后逐渐消失。
彩陶
也就是说,陶器烧成后描绘出朱、黄、白、黑等五彩图案,色彩容易脱落,盛于战国,盛于汉代。器皿多为仿青铜器和陶瓷器皿,主要有杯、盘、碗、壶、盒、鼎、筷、炉、豆、壶等。制造方法有轮制和成型两种,以轮制居多。轮胎颜色是灰色和棕色。灰色轮胎先涂上黑陶,再涂上白粉,再涂上黑线、红色等颜色。棕色轮胎多涂上白色粉末或黄色粉末,再涂上红色,颜色鲜艳,对比强烈。也有用金银绘制的线条。到了汉代,它的颜色增多,用红、灰、棕、绿、蓝、黄、橙作画。装饰图案包括:①几何图案,所占比例最大,包括弦纹、菱形纹、锯齿纹、三角形纹、网格纹、圆形纹等。②云纹;(3)花瓣图案,包括梅花、柿子、卷草等图案;(4)鸟兽纹,如龙、凤、铺路石头。其图案组织多为两个方向的连续,色彩鲜明醒目,对比强烈,使彩陶更加辉煌丰富。
彩陶主要用作明器。所以在重葬之风盛行的汉代尤为盛行。起源于中原地区,后来流传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河南洛阳、辉县、单县,湖南长沙、常德出土较多。
(摘自《中国艺术大百科》)
瓷器;(China)中国
以瓷土为原料,经配料、成型、施釉,在1 200℃以上高温烧制而成的器物,质地致密不吸水,敲击声清脆。
中国原始瓷器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期,在郑州和湖北黄陂盘龙城有出土,但选料和制作不精,釉层易脱落。东汉时期烧制标准的蓝釉瓷器,黑釉瓷器也可以烧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浙江越窑青瓷的质量最高。唐代瓷器生产的特点是“南青北白”。南方烧制青瓷的中心是越窑,北方烧制白瓷的中心是邢窑。
中国瓷器在宋元时期非常繁荣。中国北方著名的瓷窑有定窑、陕西耀州窑、河南钧窑和河北磁州窑。磁州窑是民窑的代表,主要烧制白釉黑(褐)瓷。
有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福建简瑶窑、江西吉州窑、福建德化窑等。青瓷的生产主要是龙泉窑,景德镇窑是元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生产的中心。
青花瓷是明清时期瓷器生产的主流。彩瓷和各种釉瓷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灰绿色
青瓷是中国传统的琉璃瓷器品种之一。以蓝釉命名。陶瓷釉的呈色不仅取决于烧成温度,还取决于釉中所含的金属成分和窑中的火焰性质。如果釉中氧化铁含量在3%左右,用适当的还原焰烧成,可以得到青瓷。由于釉中铁的含量、烧成温度的不同、还原火焰的把握不同,青釉多为绿色,但也有大量的黄、灰颜色。
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都是涂青釉的。从东汉瓷器出现到唐代,中国瓷器以蓝釉为主。到了宋代,随着白釉、蓝白釉、黑釉的发展,蓝釉虽然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但在明初仍占很大比重。
五代以来北方也有重要的青瓷窑,如北宋的耀州窑、北宋的汝窑、官窑等。而以浙江为代表的南方,早已是青瓷的主产区。浙江重要的窑址有汉唐时期的越窑、南宋时期的瓯窑、官窑、宋元时期的龙泉窑等。尤其是宋代龙泉窑的粉青釉和梅青釉,更是将青瓷的典雅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汝窑
中国宋代瓷窑。窑址在河南宝丰县梁青庙,因为宋代宝丰属汝州。临汝、宝丰一带的耀州窑系雕印青瓷,现在一般称为临汝窑。北宋后期,朝廷定窑口无釉,使用不便,而在宝丰烧制皇家青瓷,古今称汝窑。
汝瓷进贡时,大多使用小器皿,如盘子、碟子、洗涤用品、骨灰盒、雕像、瓶子等。,几乎没有装饰。有些是仿照古代青铜器制作的,相当精美。常采用烧制的方法,使釉尽可能地覆盖胎体。轮胎是香灰色的,相当精致。釉色以天青为主,极为均匀。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釉层中有稀疏的气孔,所以色彩柔和,而釉中的玛瑙晶体与宋代描述的以玛瑙粉为釉的汝窑一致,釉面分细。
在陶瓷史上,汝窑有着突出的地位。它融合了陶瓷之美,造型优雅,珐琅如玉,对后世影响很大。
耀州窑
中国古代瓷窑。窑址在陕西省铜川市。铜川因宋代属耀州,故名耀州窑。
唐代造烧,唐代制品以黑釉、白釉为主,也有青釉、花釉、三彩。晚唐以前,器物还比较简陋。晚唐以来,青瓷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到了五代,青瓷占主导地位,器物质地细腻。五代后期出现了浅蓝、粉蓝等釉色,“官”青瓷也烧制缠足。北宋初期装饰花卉的简雕与越窑相似,故称越窑器,但制作粗糙。北宋中期达到顶峰,加上印花、镂空等装饰,描绘苍劲洒脱,而印花则充满严谨,青釉,形制非常规整,制品入宫。进入金代,逐渐衰落,釉色姜黄,装饰大多转向简单。
耀州窑的影响非常广泛。一脉相承的窑多分布在河南,远至两广,也有烧青瓷接近其貌的瓷窑。
宋官窑
中国宋代瓷窑。南宋顾《负聒噪杂记》说有三个官窑:晚期汴京(今河南开丰)官窑,时期以后的秀内寺官窑和临安(今浙江杭州)郊坛官窑。秀内寺窑“袭京遗风”,“釉彩辉煌”,“极为精美”,而后期的郊坛窑水平则大为逊色。今天,杭州的窑址被发现了。
与汝窑产品类似,产品通常没有装饰,以精美的瓷釉和古朴的造型取胜。胎色多为深色,常呈黑色或深灰色,釉色较厚。其颜色多为粉、蓝灰、蓝黄,极其润泽,有玉石般的质感。釉料一般以不同的密度打开。较小的器皿用支持烧,较多的器皿用垫烧。由于胎色较深,釉层较厚,烧制时,容器口部釉层下垂,露出胎骨。为避免与垫饼粘连,刮底脚露出轮胎,形成紫口铁脚的特点。有大量仿古陈设和礼器,仿作古代青铜器、玉器。这不仅是因为宋人喜古,也因为南宋的礼器往往是瓷制的。
均瑶
中国古代瓷窑。窑址位于河南蔚县,金元时期属周俊,故名。北宋初年创烧,金代更盛。到了元代,中原地区形成了窑制,后来逐渐衰落。
产品有印花青瓷、白瓷、黑瓷等。产量更高、更具特色的蓝色乳浊釉瓷器,最豪华的青花紫红窑具。蓝釉颜色浓淡,浓的是天青,淡的是月光。紫红色由氧化铜制成,在还原气氛中烧制。因颜色不同,又叫玫瑰紫、海棠红。钧瓷胎质细腻,器身厚重,造型规整古雅,常见的有尊、洗、花盆等陈设瓷。器物无装饰,以窑变之美取胜,有烧成自然形成,釉中变幻莫测的“蚯蚓泥纹”。
丁瑶
中国古代瓷窑。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因曲阳在古代属于定州而得名。其瓷器历史可以追溯到晚唐,北宋兴盛,进入元代,逐渐衰落。
晚唐五代白釉器受邢窑影响,多素面。宋代定窑以乳白釉著称,也烧黑釉和青釉。绛釉数量虽少,却久负盛名。白瓷胎质细腻,釉色润泽,造型规整,常作装饰。早期常以花卉雕刻,图案简单,形象优美典雅。自北宋中期开始,密集清晰的印花开始流行,而金银则是高贵稀有的装饰品。翻转是北宋中期的定窑发明的。因为可以节省窑空间,降低烧成成本,所以被很多窑模仿。过烧造成的缺陷是缺釉导致口边粗糙,所以口边用金属片覆盖。
修窑影响很大。当时河北、山西等地已形成窑系,后世景德镇窑常以此为范本。韩国青瓷也经常“抄袭夹具系统”。
景德镇窑
中国古代瓷窑。窑址位于江西景德镇。因为古时候属于饶州,明朝以前,景德镇窑叫饶州窑。元明清以来的中国瓷器生产中心。
景德镇瓷器制作不早于中唐,唐五代以烧制青瓷为主。自宋代以来,陶瓷业蓬勃发展,有300多个窑。政府指派官员监督生产和销售,产品以青花瓷闻名。元代政府设立了当地唯一的官瓷作坊,产品有蛋清釉、蓝白釉、蓝釉、红釉、釉下红,其中青花瓷的创制影响最为深远。明清时期的景德镇仍是御器厂所在地,以青花为主,还有斗彩、五彩、粉彩等彩瓷和各种琉璃器物。不仅官窑兴盛,民间瓷窑也兴盛。乾隆初期,“民窑二三百区,工匠数十万”。
元明清景德镇陶瓷因其独特的原料和高超的工艺,不仅在国内享有最高的声誉,而且畅销海外,对世界陶瓷的发展影响很大。
釉下蓝
中国传统彩瓷品种。方法是用氧化钴在胎坯上画出图案,涂上透明釉,然后在还原焰中烧成,温度约为65438±0300℃。效果多为白色和蓝色的花,偶尔有蓝色和白色的花。
青花瓷出现于唐代。受西亚青花陶器的启发,在河南珙县烧制。到了宋代,作品还比较简单,数量也不多。元代中后期,由于蒙古尚青、白瓷和青花瓷的迅猛发展和辉煌成就,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虽然产地不断增加,但景德镇自元代以来一直以大数量、高质量为生产中心。在明清时期,青花不仅是御器厂烧制的主流,也是民窑生产的重要品种。前者精致,后者通常粗放。元明青花纹的颜色往往受钴料产地的影响。通常含铁量高的西方料颜色丰富,含锰量高的国产料颜色较深。
中国青花不仅畅销国内,还大量销往国外,对异域陶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4世纪以后,在世界陶瓷生产中,白底蓝花的器皿一直是产量最高的一种。
釉下红
中国传统彩瓷品种。其方法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坯体上绘制装饰图案,然后罩上透明釉,高温烧制,图案呈现白底红花或红底白花的效果。
元明清景德镇窑烧。已知最早的作品是一座谷仓,上面有元代第四年(1338)的铭文。元末明初出现了大量的釉下彩红瓷,其形制和花纹与同时期的青花瓷基本相同。后来就很少烧制了,这和铜红烧制困难有关。在明清时期,大部分是御器厂的产品。到康熙(1622 ~1722),烧成青花釉下红。雍正(1723 ~1735)釉红纯净明亮,水平较高。
郎窑红
中国景德镇窑清代红釉瓷器。即江西巡抚郎廷吉在景德镇(1705 ~1712)监制瓷器时,创制并烧制的一种红釉瓷器。
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仿制的是明代宣德、成化时期的瓷器,可以混为一谈。郎窑红仿明宣德宝石红釉的特点。釉面厚,玻璃感强,最好的产品是鲜红色。瓶是最常见的传世品,如观音瓶、棒杵瓶、直颈平腹瓶;也有许多盘子和碗,其中一些是菊花花瓣的形状。器物口部多为白色,类似宣德红釉的灯草口,底部有白色、米色、淡绿色。文书底部写的年号有两种,分别是“明宣德年制”和“清康熙年制”,但数量不多。
混合釉
清代以来中国的彩瓷品种。始建于康熙年间,雍正鼎盛时期,精美的清代作品大多出自景德镇御器厂,上釉。图案绘制采用渲染法,注重主题阴阳的表达。绘制前,装饰部分采用“玻璃白”(即在含铅玻璃中加入砷),使色彩图案柔和。
康熙年间,粉彩极少,颜料较厚,图案略凸。到雍正时,粉彩受到皇帝和上层人士的青睐,成为数量最多的釉上彩品种,尤其是官窑作品,图案丰富,绘制精美。最受推崇的题材是花卉和花鸟,表现出很高的艺术造诣,洁白细腻的胎体衬托出器物的柔美。虽然干龙粉彩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但装饰逐渐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造型也会异想天开。乾隆以后,虽然产量高,但艺术逐渐衰落。
丰收湖
中国唐代瓷器造型。其釉色为蓝色或白色,是一种合盖后形似凤头的持壶。其造型奇特高大,类似于西方的捧壶。唐代所谓的胡瓶,就是指这样的器皿。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苦柄青瓷壶就是这类器物的代表。高41.2厘米,直径9.3厘米,底径10.2厘米,河南省蓟县出土。胎色灰,胎体厚,釉色蓝绿色,釉中有片。装修以叠贴为主,描述为辅。装饰带由莲珠、莲瓣、卷叶、火红色、宝花等各种图案组成,层层环绕在身体周围。不仅造型与西方持壶相似,很多装饰带也明显受西方影响。是唐初北方青瓷的代表作,河北沧州也有类似作品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