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中医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培养

浅谈在中医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培养

导读:中医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中医教学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中医教学的基础。我来谈谈在中医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培养。欢迎阅读!

中医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有着非凡的历史价值。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中医不乱,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内容。它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目前,我国的中医学教学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实践能力薄弱、课程安排不合理等问题,给中医学的发展造成了诸多障碍。因此,对于中医教学,应紧跟时代步伐,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医教学中,提高中医教学质量。本文对中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中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结晶,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医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百家争鸣,科学技术逐渐成熟。物质成熟后,人们开始关注身体健康,这导致了中医的诞生。特别是战国末期的元气论、阴阳论、五行论等哲学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古代药师对中医实践的总结。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是把中医事业从自发提高到自觉、从感官提高到理论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将古代科学技术与哲学思想有机结合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是在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探索世界的理论。经过数学、物理、天文等方面的梳理和组合。它对人体有全面的了解,并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还对人体的主要部分进行阐述和解释,如脏腑经络、证候、辩证治疗、病机、气血津液、预防和养生。汉代中医的主要著作是《神农本草经》,载有365种药物,按其性能和功效分为三类。阐述了君、臣、佐、辅、七情相和的医学理论,是中医创立的基础。东汉末年以后,前人根据中医实践对前人著作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中医价值。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精神需求的提高,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和提高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其独特的临床优势和显著的治疗效果被人们广泛接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利用价值。同时,人们也受益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因此,中医药的发展和振兴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为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中医教学中中医文化的传承有待提高。

教学材料

教材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教科书的主要问题是经典内容的流失。教材的版本很多,但是随着教材的修订,经典内容也在流失,比如《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丢失,导致学生学习不全,或者把这些作为选修课,降低了学生对经典的学习水平,造成学生对经典内容的学习缺失。教材编排前后顺序的颠倒,导致学生对自己讲过的东西逻辑差,无法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学习。

(2)学校。

我国中医医院学生中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成绩,忽视学生中医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不知道怎么学、学什么的现象;学校教学课堂的统一性,大学教学大多采用大规模教学方式,集中在三四个班。老师不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相反只能关注极少数学生,导致学生养成上课聊天玩手机的散漫现象,无法很好的听课,与老师基本没有交流;学校对学生掌握中医知识的要求降低,考试考核更加正规。学生在基础考试前背诵老师画的重点知识,只占教材内容的极小一部分。对于非重点内容,学生基本不会看;学生公考负担过重,毕业后就业率低。学生除了学习专业课程外,还要取得相应的公共考试合格证书,如大学英语四六级、大学英语二三级等。中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社会需求少,就业难。学生家长在学生毕业前通过其他渠道为学生找工作,学生毕业压力大。学校缺乏中医实践基地,中医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安排比例不合理,导致学生中医实践能力薄弱,不能很好地运用理论知识。

(3)学生

大学是一个自由学习的时期,学生刚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环境进入轻松的学习环境,必然会放松下来。学生往往因为中医课堂枯燥而产生厌烦情绪,不愿意上课,不愿意看书学习,课前没有预习习惯,导致上课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促进了学生厌烦情绪的培养。课后不会巩固课本知识,导致下节课忘记上节课学的知识。学生们太沉迷于大学恋情和游戏,忘记了学习的重要性。

(4)教师。

教师教学方式的简单化,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把握,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模式。面对枯燥的中医学习,学生的厌烦情绪只会更加严重。传统的教师教学模式。现在教中医的老师都倾向于年纪比较大的老师,中医的教学以灌输为主。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老师都坚持自己的教学,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老师在课堂上无视学生的态度,一味的追求学生所说的,无视学生的接受程度。

三、中医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培养的对策

(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优化

与西医相比,中医的课程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传统思维方式。学生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要学会用中医的思路解决问题,这也是教师对学生培训的主要内容。要在中医教学中深入渗透传统文化,首先要根据中医教学的内容、课时、课程安排、重点内容,选择针对性和关联性强的传统文化。比如在讲述中医七情时,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情志变化和疾病的发展来详细讲述,让学生瞬间充分理解抽象的七情,加深印象;也可以用经典寓言、历史事件、成语等。讲解生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

(二)正确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教学过程中,要讲解传统文化在中医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讨论中医的利弊,把握中医的根本特征,研究讨论中医的不足,寻找最新的解决方法,深入理解和继承中医的精髓,在研究和讨论不好的方面后加强学习,将中医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继承和发扬。目前我国中医养生发展比较迅速,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使得中医养生有了发展。因此,加强中医药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教育极为重要。

(3)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传统文化。

中医知识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对中医知识的理解离不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所以,阅读经典作品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比如对庄子、周易、春秋、道德经的展开。孙思邈说,要想吃透中医的精髓,不读大量的经典书籍是不行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经典,也是了解和学习中医的主要工具。中医和传统文化应该在学习过程中有机结合,然后传承和发扬。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中医教学模式也应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医教学方法上,应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增强学生将中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能力。在中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中医的具体内容增加一些经典,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看日出日落,爬山感受北方的阴凉和南方的阳光,让学生起来感受古人的阴阳五行的创造过程。对于脏腑经络的讲解,老师可以用真人模式详细描述,让学生体验古人对脏腑经络的研究过程。

四。结论

中医教学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中医教学的基础,能够促进中医教学的发展。本文阐述了中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医教学的现状及原因,最后提出了在中医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的对策。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中医教学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加强传统文化在中医教学中的渗透,提高中医教学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