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食疗养生的营养观
随着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发现许多流行病学观察结果很难单纯用营养素来解释,食品中非营养素生物活性成分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再者,营养与一些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骨质疏松症等)的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对其机制的研究也引起了营养学家的极大兴趣。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控制膳食营养因素是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拓宽了它的研究领域。在分子和群体水平上研究基因与营养的相互作用,建立对个体基因组结构的饮食干预已成为新的热点。
中医认为,人体因气滞、脏腑水谷的细微运动失调而患慢性病。食疗提倡“辨证饮食”,饮食要根据四季气候环境进行调整。食疗食物的选择应遵循中医的寒、热、温、凉、辛、甜、酸、苦、咸、归经理论,灵活运用食疗补虚、泻实、祛寒、防治慢性病的原则。这其实和现代营养学的理念是一致的。现代营养学也讲究合理膳食、科学配餐,即根据食物的化学成分、营养价值、理化性质等进行选料,科学搭配,达到营养平衡,将人体的生理机能调整到良好的状态,从而达到缓解疾病、轻症的效果。
在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有“五谷为补,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补”的观点,这与现代营养学所提倡的“均衡饮食”的观点是一致的。而我国传统的膳食营养概念,与现代西医所说的营养素和营养价值概念不同。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不是以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为主线,而是从多方面入手,比如脏象、经络、天气、地理、个人身体素质等。,并结合食物本身的特点,从整体上考虑其对人体的滋补作用。就食物本身而言,传统的养生食疗观念更多的是讲它的性味,而不管它含有什么样的营养成分,比如蜂蜜,其味甘、性平,具有滋补、润燥、解毒、缓解的药性。
传统的食疗理念与中医的养生理念是一致的,认为人的精神和血液都是由饮食的五味孕育而成的,五味与五脏有相对的亲和力,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甜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也就是说,酸的食物对肝好,苦的食物对心脏好,甜的食物对脾好,辛辣的食物对肺好,咸的食物对肾好。它认为,食物选择的根本原则应该是保护和滋养脾胃,脾胃是人的根本,滋养脾胃,孕育五味,使膳食营养素转化为水谷的精华,达到滋养五脏、补气血、填精补髓、强筋壮骨、祛邪的目的。
由于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人体也会有一些相应的变化。除了采取不同的保健原则,在食物的选择上也应该有差异。比如春季进补,要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葱、蒜、韭菜是益肝壮阳的佳品。春季肝气旺盛时,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气过盛,损伤脾胃,应少吃酸味食物。春天除了护肝,还要注意补充微量元素硒,多吃富含硒的动植物,如海鱼、虾、牛肉、鹌鹑蛋、芝麻、杏仁、枸杞、豇豆、黄花菜等。,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保健。夏、秋、冬三季也有不同的气候特点,饮食的选择也要讲究。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配合不同口味、不同性向的食物,从而达到保健的目的,这其实是体验式食疗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