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主观?什么是客观性?
分析:
中国的文笔还是很有特色的。所谓“客观”,顾名思义,就是观察者是“客人”,是被观察事物的外部。此时,被观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不以观察者的意愿为转移。
所谓“主体性”,就是观察者是“主人”,参与被观察的事物。这时,被观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随着观察者的意愿而变化。
如何区分主观和客观?
比如客观假设阿门王身高1.8m;阿门王是高还是矮?这是主观的。在普通人眼里,它是高的,但在姚明眼里,它是矮的。但同时也要看到“主观客观性”:如果姚明认为阿门金矮,他不会认为一个身高1.7m的人高,只会更矮。因此,主观与客观的形成和变化都有既定的规律,尽管这些规律中有许多还不为人们所知。那么这些主观形成和变化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是客观的。
一切客观事物都可以“衡量”,但不能“评价”;一切主观的东西都是不可测量的,但可以“评估”的。所谓“度量”,必须基于事物的某种固有属性;所谓“评价”,必然是建立在某种超验的价值观之上的。1.8m的身高是阿门大王的固有属性。可以客观衡量,但不能“客观评价”。一旦评价,就是主观的。身高和身高的概念并不是阿门王固有的客观属性,而是人们的主观评价。客观解决“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主观上解决“好”和“怎么做”的问题。
那么,价值、效用、劳动这些概念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呢?
它们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比如,无论一个人多么健康,只要他搬动了同样的石头,走了同样的距离,就可以认为他做了同样的“功”。这就是劳动的客观性。对“人工成本”的评价,因人而异。身体好,力气大,能搬动一块大石头的人,觉得花费少,需要的补偿少;身体不好,力量弱的人会觉得花费很大,需要更多的补偿。这是主观的。
效用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效用是做什么的?满足欲望欲望的产生是客观存在的。饿了困了想吃饭,但不饿了困了,这是客观的。饥饿和困倦也来自不同的生理过程,饥饿的生理过程不能产生困倦的感觉,反之亦然,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喝第一杯水解渴,喝第二杯水更解渴。这个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逆转。饮用水效用的饱和点也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个人对某个东西的效用有不同的评估,这是主观的。
既然劳动和效用都是客观的,那么劳动和效用定义的价值当然也是客观的。客观不否认也是主观的。
现在问:谁是第一,客观还是主观?当然是客观第一,是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代名词。没有阿门王身高1.8m的客观测量结果,无法对身高或身高做出主观评估。
所以,经济学和一切社会科学都是既主观又客观的;我们应该既研究主观又研究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