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
《黄帝内经》的出版。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医已经形成了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先秦、秦汉时期,公元前2000多年,大约5000年前,有一个原始社会,我们称之为三皇五帝时代。颜地和黄帝都生活在这个时期。颜地,不,神农。黄帝,名轩辕。据说他们是两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在中原,他们争夺地盘,黄帝赢了。这两个部落合并成了华夏族。后来,华夏打败蚩尤,占领了整个中原。
我们自称炎黄子孙,中华民族,这就是它的由来。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疾病和医疗的记载。到了周代,出现了食医、病医、选医、兽医等医学分支,开始了防治虫鼠、改善环境卫生等疾病预防活动。公元2世纪,华佗首次使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和剖腹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手术记录。
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主要以中医四大经典医书的出现为标志。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还有一种说法: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伤寒论》的两个部分。温病学是明清中医理论体系的一大创新,因此《伤寒论》已被收入四大经典。《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被称为“会说话的医学之祖”,是整个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
它分为两部分:苏文和灵枢。苏文主要讲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神、病因病机、辨证原则、养生等。灵枢又称针灸经络,侧重于经络、穴位、针、针法、治疗原则等针灸内容。难经的全称是《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之间,集中论述了81个医学问题。在《黄帝内经》理论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是“只取一寸”的第一脉诊,分为三部,中浮,下沉三度,合称为三部九候。
《黄帝内经》也提到了三个九时,但其三指、手足,各有天地之分,是全身辩证脉诊法。在藏象学说中,《难经》突出了肾的重要性,开创了命门学说。《难经》中首次提及奇经八脉,系统描述了十二经脉之外的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阳、阴、阳、阴)的循环、功能和疾病。《难经》还提出了五行主导的人生观,以及针灸补泻的一些基本原理,比如虚补其母,实为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