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观里有哪些门派
版本分别是:1,开元道藏。
唐玄宗开元年间,曾下诏寻读道经。他的书列为《藏》,书名为《三孔琼岗》,总卷3744册。此外,据《道藏经验纲要》记载:“唐黄明作《琼岗牧婧》,藏经五千七百卷”;据《太上皇录斋仪》五十二云,“玄宗撰《琼岗牧婧》,有七千三百卷,其中《魏昱》录、传、传、议九千余卷。”理论是不一样的。天宝七年(748),圣旨传下,广为流传。叫开元道藏。
2、《鲍文·路童》
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两京很多道教书籍都被烧毁,后来皇帝派人去寻找整理。在日历年,有7000卷。晚唐五代之乱后,道教典籍被杜光庭、纪、梁文举等收集和保存,使六朝道教典籍十有四三。宋朝建国后,道教书籍被收集、收藏。宋太宗得道经七千余卷,命常侍徐铉、知府王玉成改正,删重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北宋初年,真宗命道士校订,命主事大臣王钦若在徐、王校订的基础上补充,卷***4359。与徐铉等人修订的《道藏》相比,增加了622卷,并写成书名取得进步,赐名“鲍文路童”。
3.大宋天宫之宝
由于《鲍文路童》的大纲与琼刚和魏昱的大纲不同,王钦若和齐伦又推荐张俊芳负责修改。按三孔纲录四部,品详于科阁,并比较异同,其后全,为4565卷;信以“千字文”开头,最后以“宫”字结尾,收到466封,标题为“大宋天宫之宝”。天喜三年春(1019)写成七宝。
4.政和万寿道藏
北宋崇宁年间,惠宗圣旨在世界范围内寻找道士遗书,并命令道士在书艺局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崇宁、大关年间,增至5387卷。郑和在中国出版了一部藏经集,两封信到郡县寻找道门遗书。他们得到的是一套经局,经道士袁妙宗、王道鉴详细修改后,送到龙图阁一位直学士中医福州郡长黄裳处刻板。完了就进了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经板,540封,5481卷,叫郑和万寿道仓。道教书籍的雕刻始于五代,而整个印版的收藏则始于此。
5.“伟大的金玄都宝藏”
《政和万寿道藏》的版本,在靖康之乱后,至金时已残缺不全。金大定四年(1164),世宗诏南京(即宋代东京,河南开封)出钱修建中都十方天昌寺(旧址在北京白云寺西)。金明昌元年(1190),提督冲与孙大师补位,印藏经书。后来,孙明道派黄冠游历世界收集佛经,并在两年内完成了碑刻,佛经65,438+0074卷,增补265,438+0000卷,8,365,438+098卷。孙明道主张诸道夫妇,按三孔四辅,详列科格与商派之异同,一次说明,并以《大金玄都之宝》为题辑成6455卷。太和二年(1202),天长关被火烧毁,经板也被烧毁。
6.杜宣宝藏
元初,道士宋倡导出版道经,并让弟子秦掌管平阳玄都馆。《马奈珍后称制》第三年(1244),全集出版,共7800余卷,又称《杜宣宝藏》。这部佛经保存在平阳杜宣寺。宗族安定后,迁至平阳永乐镇新建的春阳万寿宫。因为参与修订的都是全真道士,所以西藏有大量全真道教著作。在元宪宗和元世祖,道教在佛道关于老子胡静的争论中失败,元十八年(1281),除《道德经》外,其他道教书籍和印版均被焚毁。元刊《杜宣宝藏》被局火烧,许多藏文经卷丢失。正统藏传佛教《阙经目录》中记载的道教典籍大多失传。
7、《正统道经》
明成祖即位之初(1403),第43代石天张玉初整理编辑了道经。永乐四五年间,被反复催促。永乐八年,张雨初去世,第四十四代石天张雨晴奉命继续主持编辑工作。直到正统九年(1444)才出板。英宗还命道士邵以正督校,但增不备。次年版本完成,称为《正统道藏》,5305卷,480封。按三孔四辅十二类分类,仍以“千字”为字母项,从田字到英文字符,每一个字母又分为若干册,每一册为一本书。收集的道教书籍已被重新分卷。如果原来的道教书籍比较短,就把几卷合并成一卷。这是梵高的文件夹。除了张玉初、、邵以正等人之外,参与编纂的道士还可考,如永乐年间的涂、道统年间的俞道淳、唐等。
8.“万历继续收集道经”
在编纂正统道藏时,因搜索不畅,有许多疏漏。万历三十五年(1607),第五十代国相命校刊《续道集》,亦以“千字文”为信,从杜至郢。每32封,180卷,称为《万历续道集》。
9.韩粉大厦影印本
正道、徐道的佛经版传到清朝,天天都有瑕疵。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全军覆没。到了明清时期,虽然有很多道观收藏颁给各个寺庙,但是通过反复的军事演习保存下来的却很少。1923年6月至1926年4月,商务印书馆以涵芬楼的名义,影印了北京白云观的道藏原作和续本,并缩减为六页石版画。每本梵天两页一页,1120卷。但白云观的藏品虽经王廷弼道光二十五年(1845)修复,仍不完整。完整目录见《道藏藏经总目录》4卷。该馆从全书中精选了170种,印制了398册道藏。明代《道藏目录》有两种详注,各4卷,分别由白和李杰主编。都有一点解决办法。白的“详细笔记”收入《四库全书》。
10,道藏及其他
清朝康熙年间,彭定康收集了200多种道教书籍,编成《道教书籍集》,按28家字号分为28集,200多卷。记载了重要的道教经典、先人著作、真人真事、科学仪器戒律、碑志列传等,其实都是道经的删节本,包括明代道经以外的晚出书。嘉庆年间,江编纂了1卷《道藏目录》。光绪三十二年(1906),因原版稀有,成都二仙庵道院再版,增编何龙祥主编的《道藏集解》五卷,并与世界同步刻制《道藏集解补》和《女旦集》。此外,闵一德编纂了《续道藏》第1集,寿编纂了《道藏精华录》,都是对正在进行的道藏工作的补充。由于藏书卷帙浩繁,查找起来很不方便。1953年7月,翁杜鉴根据《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道藏目录》、《道藏集解》的内容,编了一部《道藏副标题》一书,分为分类、经典、作家、史传。1949年,陈撰写了《道教藏书源流考辨》(1963年更新再版),对三窟四辅经的源流、教学,历代道教书目、道教藏书的编刻等作了大量考证。
以下是其他相关信息:
《道藏》是道教典籍的汇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藏范围和组织结构对众多典籍进行整理的大型道教丛书。
道经的内容很复杂。其中有大量的道教经典、随笔、戒律、符号、符咒、斋戒法器、颂词、寺庙记录、神仙记录、道教人物传记等。此外还收录了百家争鸣的著作,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比如医学养生方面的书籍,内外炼丹术方面的著作,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一些藏传佛教的学者认为他是模仿佛教大藏经创造的。事实上,在南北朝时期,鲁于公元471年编纂了道教三藏目录,比最早的佛教大藏经要早得多。现存最早的道藏是明代版本。原藏于北京的白云寺,现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道教与书法的正式融合始于唐开元(713—741)。此后,宋、金、元、明等朝代陆续编撰道经。清代有一本道藏。当代书籍有藏外道经、敦煌道经、中国道经。《开元道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完整的道藏。
魏晋以后,道教书籍的数量日益增多。东晋葛洪写《抱朴子内篇?远观写了600多卷道教书籍。南朝刘宋时期,陆编纂了一部一千二百二十八卷的《三窟经录》,这是道教史上第一部儒家经典目录。侯猛大师按照三孔四辅的分类方法编撰了《余伟七经书目》。此后,陶弘景又写了《牧婧》和《泰上中牧婧》。到唐玄宗时,已有3744卷。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开元时(公元713 ─ 741),石崇宣等40余人,写下了所有的经、音、义。在此基础上,他又派使者到处搜求道经,加上原集编纂道经,称为三孔、琼岗,共3744卷(5700卷、7300卷),称为开元道经。《开元道藏》的编纂体例采用三孔分类法,分为三孔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十二部。天宝七年(748),诏书广为流传。到了唐末五代,毁于大火。宋朝建立后,先后五次搜集整理道经,重修道经。宋真宗本人信奉道教,用6年时间编纂了4359卷《鲍文路童》。张俊芳奉命编修《大宋天宫宝典》,卷* * * 5481册,首次在福州福建郡刊印,称为万寿道仓或政和万寿道仓。后来,他派道士张俊芳为该书增添了4565卷,以千字计。天玺三年(1019)编为7卷,名为《大宋天宫宝典》。宋徽宗崇宁年间,增至5387卷,称为崇宁重校道藏。到了郑和年间,加到卷54,865,438+0,雕版印刷,称为《郑和万寿道藏》,这是木刻版道藏的开始。金朝的章宗,编辑的《金玄都宝藏》,* * *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元代初年,全真道士宋主持编纂了《大元宝典》,共7800余卷。这些道经在元代经历了兵荒马乱、焚书坑儒,早已销声匿迹。现存的有明郑桐十年(1445)出版的《正统道藏》和万历三十五年(1607)张国祥印刷的《万历续道藏》。现存的《道藏》是明成祖永乐四年,第四十三世石天张玉初和他的弟弟张雨晴编辑整理的。英语正统派第九年,苗彤真人邵以正奉命更正补充,正统派第十年出版,总册5305册。后人以出版年份称他的书为“正统道经”。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五十岁的石天张国祥奉命编辑《续道藏》一书。《续道藏》收录道经1476种,5485卷,分装成512封,每封按千字作品顺序编号,共有12589册。《道藏》中的各种古籍记载,都是按照“三穴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进行整理的。65438年至0996年,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士主持编纂修订了《中国道教文集》,该书以明代正统道教文集为蓝本,保持了三窟四辅的基本框架。三孔四补的儒家经典是根据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的。* * *分为七大类,每一类收集的儒家经典都是按照道教起源和时代顺序排列的。收集大量人力物力,历经数年终于在200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