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有什么史料价值?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12世纪初杰出的风俗画。描绘了北宋末年惠宗时代都城汴梁(今开封)郊区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详细记录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和生活细节。

这幅画真实地描绘了汴京城内外春天的盛况,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尤其是市民的生活和习俗。

首先,这幅画反映了当时相对宽松的政治形势。从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景象不难看出,《清明上河图》是为庆祝太平盛世而作。诚然,北宋的统一打破了五代时期各地割据的局面,形成了北宋地主政权与契丹(辽)奴隶主政权、后金以及存在于两者之间的西夏政权的对立局面。北宋建国后,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如纺织手工业、陶瓷业)也得到了高度发展;此外,水路交通的改善、国内市场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起、城市人口的密集和消费的增强,都促进了像首都这样的大都市的形成。宋徽宗执政中前期,由于宋朝相对稳定,太爱画画,对国家大事问得少,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政治局面。这种情况虽然后患无穷,但在当代世界有一定的好处,使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作品虽然避开了当时京城最繁华的金铭池,但窥一斑而知全豹,其拦截的水门以东至虹桥一带的汴河繁华,已经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大致状况。

其次,市场的繁荣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清明上河图》以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为时间背景,以水门东虹桥附近的汴河两岸为实际地理位置,以农村、虹桥、城关为情节,以“出郊”、“下江”、“赶集”、“扫墓”等市民活动为主题,详细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盛况。按照习俗,清明节全面放假。除了上坟,人们还四处游玩,购物、串门、聊天、聚会,或三五成群,或一家欢乐喜庆。到处都是人,载歌载舞,生机勃勃。从其建筑规模来看,汴河沿岸的人口肯定比画中描绘的要多。出于画面简洁和疏密的要求,画家特意做了适当的处理。同时也为后人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再比如对建筑、船只、工具、服饰、商品的精妙描述,对我们今天的技术理解和借鉴有很大价值。

第三,《清明上河图》无论从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它所描绘的包罗万象的内容,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标准和缩影。宋代,尤其是北宋,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宋代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当时的绘画艺术开辟了新的创作领域,丰富的城市生活内容成为画家描绘的新题材。于是,一个擅长画普通居民日常生活,集人物、山水、花鸟于一体的风俗画团队应运而生。在这个创作团队中,既有著名画家严文贵、高、王、叶仁,也有南宋著名画家、刘松年、、、朱丽,还有一大批佚名的民间画家。当然,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画家是张择端,他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图》。店铺中的风俗画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社会面貌,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因此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并逐渐得到朝廷统治者的认可和欣赏。到了唐代,中国绘画艺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无论人物、山水、花鸟,但人物画的题材多为宗教、皇室、贵族、文人、仕女,很少反映劳动人民和社会活动的场景。到了宋代,绘画逐渐面向社会,走向生活。因此,这一时期商铺风俗画及其经典作品《清明上河图》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