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养生观
保健与生活的关系决定了保健观的多功能性。那么,什么是医疗保健呢?为什么要保持健康?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健康文化高峰论坛上专家们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健康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主要包括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和辩证观。
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备。
3.调整阴阳,补救弊端。
4.要动态、规律、和谐、适度。第一,天人合一的健康观。中医认为天地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人与自然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都是鱼,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鱼。同样,天地万物的变化都会影响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合一,养生的方法随着四季的气候变化有冷有热有冷,要适当调整。
第二,健康的阴阳平衡观。阴阳平衡的人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是达到身心的阴阳平衡。什么是阴?阴是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阳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向外的、能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下、内、寒之物,皆属阴。身体之所以生病,是因为阴阳失衡,导致阳盛或阴盛,阴虚或阳虚。只要尽量减少过多的方,增加过少的方,重新恢复原有的阴阳平衡,疾病自然就消失了。因此,中医保健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和健康生活。
第三,身心整体观。中医注重身心两方面,既注重有形身体的锻炼和保养,又注重心灵的修养和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灵,心灵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个整体的两面,缺一不可。《黄帝内经》开宗明义的第一个问题,古代幼稚论,就是功能衰退与寿命的关系:“听说古代人春秋百岁,行动不衰。当今世界的人已经500岁了,他们的行为衰退了。时代有多不同?”人们会怀念它吗?“《神农本草经》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在《求神农智慧》中指出,中医和中药的发展,不是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靠大量古代哲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的探索。
《道德经》曾说,善于养生的人,懂得避免身心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避免疾病,从而获得健康,比一般人长寿。人能远离疾病,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