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的积极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供后人借鉴。方苞《四书》说:“欲明事理,必溯六经,学宋元儒学之论。要想说得恰当,必须从三朝两汉的书上取。欲兴则昌,必洒仁义之心,潜于周、秦、盛、唐、宋之古文。”明清之际,所有的散文都经过了上下求索,其作品达到了理、辞、气的境界。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一切文学创作都具有启发意义。汤显祖、许宏祖、吴承恩、曹雪芹都参加过科举考试。我们不能说他们写《牡丹亭》、《徐霞客游记》、《西游记》、《红楼梦》的时候,完全没有受益于经历过的八股文。吴在《儒林外史》第十一章写道:“八股文做得好,无论想做什么,都要写诗给它,这是一鞭一疤,一巴掌一掌血。”的确,如果作者不是来自旧阵营,怎么可能写出这么有穿透力的作品?朱光潜也有这种经历。从八股文中,他看到了作者的“别出心裁”(见《从我如何学习语文》一文)。
第三,八股文为后人提供了范本。刘知几的《石头记》讲的是文章的精髓:“造一个字,没有重复。”八股文在这方面已经到了极限。明清时期,八股文的字数有严格的限制,使得人们不得不用有限的字数来阐述文章的意思。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接受过儒的奏折。看了半天,他也没说到点子上。他恨之入骨,甚至想给他戴上权杖。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也提出,“要研究怎样写短文章”。八股的经验真的是长篇大论和空洞文章的灵丹妙药。明清时期,长文极为少见;即使是抒情的叙述也是精致的。明代“杂文”兴盛一时,绝非偶然。
再次,八股促成了后世一些文体的成熟和发展,比如对联。相传五代孟昶的春联只是五言近体诗中的一首。对联的成熟是在八股文出现之后。它的不同长度和句式的对联创造了对联系统。所以明清时期八股盛行,对联也有很大进步。尤其是在清代,更是愁云惨雾,异彩纷呈,出了许多名家名作。和曾国藩、左一样,虽然他们下午从事的是政治军事,但他们仍然是中国车轮的老兵。而且清代所谓的“诗钟”源于其名,这里就不说了。
八股之所以受到如此漫长而普遍的讨伐,主要是由于孔孟理学、朱理学、程理学的宣扬,以及漫长的科举历史所产生的积弊和怨气。前者有时代色彩,不管它;就后者而言,转向历史,以后什么样的考试方式不是问题多多?顾《日之录·文成》说:“唐代士赋,末流赋最冗。宋代选士议策,议策之弊不亚于他人。明朝士人取义,不成文之义,多于前代。”就像今天的高考,没有被历史的阴影笼罩吗?可见,科举八股问题是考试中常见的顽疾,而不是它从母亲肚子里带来的问题。
优秀八股范例
王奥《民情,即短处》(论语,颜渊)民富于下,君富于上。如果把自己的财富掩盖起来藏在民间,人民富裕了,怎么会一个人贫穷呢?如果有深层次的君民合一的表现,就会告诉大众。盖曰:公加赋,用之不足;要想物尽其用,先从人民开始呢?若能坦诚透彻,总能挽回爱人之心,不为自收自支而征,则民心所向,不困于自讨苦吃;所有人的财富都不够积累。短时间内,积少成多,所谓仰人鼻息,无忧无虑。田埂之间,如梁,所谓养生之人,无怨无悔。既然人民够了,为什么还要穷?我知道那些隐藏所有悲伤的人拥有他们所拥有的,他们不必回到国库,然后他们将是我的财富。那些储存在田里的,会被君主使用,没有必要储存,然后就是我的了。取之不尽,何苦自讨苦吃?如果你用之不竭,为什么要担心一些事情而不做好准备呢?牺牲就够牺牲了;玉篮足够支付招募的费用。借贷不足,人民自己给。有什么区别?餐厅足够坚固,能满足客人的需求;车马装备足以征伐,不足则民不聊生。有什么区别?咻!制定彻底的法律是为了人民,但国家是足够的。正因为如此,为什么要赋予它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