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印的成就。

武术世家,三代名师

李德印教授出生于1938河北中部的一个农村家庭。爷爷幼年丧父,是李家的独子。他母亲怕他英年早逝,从小送他学武,不料却使李家走上弃农从武之路。师从名师,先后拜、郝恩光学少林拳、形意拳,拜孙禄堂学孙式太极拳、八卦掌,拜李学杨式太极拳、武当剑。曾任上海尚德武术博物馆馆长、山东武术博物馆院长、哈尔滨太极拳社社长。被誉为东北“太极传先锋”。

父亲李天驰走上了武术与医学相结合的道路。他用太极拳、气功和按摩治疗病人,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名医。

李天际大叔,毕业于山东省武术博物馆,师从其父、名师孙鲁堂、李。曾任哈尔滨市武术联合会理事,工大讲师,中国武术队首任主教练,被评为“中国十佳武术教师”。他主编的《二十四式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等第一批全国统一的武术教材,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李德印早年接受家庭教育,八岁开始在祖父的严格监督下练习武术。从小学开始,爷爷就给他定了一个规矩,就是“白天练字,晚上练武”,每天放学回家都坚持练武。从最基础的三体姿势太极开始,练一招一式,直到爷爷认为满意为止。就这样“夏三伏,冬三九”,一练就是十二年,打下了扎实的武功基础。

从65438到0957,李德印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管理专业,这是一所全国著名的大学。他原本的理想是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经济学家,但他的体育天赋引起了学校的注意。在校是优秀的短跑、跨栏、摩托车手,代表学校获得过北大学生太极拳比赛冠军。在他的身边,带动了一大批武术爱好者,在校园里掀起了阿泰集传热。学校决定体育课加太极拳,毕业后聘请他留下来当体育老师。爷爷、爸爸、叔叔都鼓励他继承家业,做家族第三代武术传人。在这种背景下,李德印终于走上了武术生涯。

让太极拳走进大学课堂,走进千家万户。

太极拳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民族体育项目,但在大学校园里却长期被忽视。很多学校认为“神秘难学”“江湖体育”不适合大学生拒绝纳入教学。另一方面,李德印认为太极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现代生活中一种安全有效的健身手段。在中国做一个不懂武术和太极拳的大学生,是中国体育教育的失误,也是民族文化的遗憾。在学校的支持下,他把简化太极拳列为学生体育必修课,让大学生从入学第一年就开始接受轻松愉快的太极拳学习。同时,课后开展了以“打拳、做操、跑步”为中心的体育活动。每天早上和课间跟着太极传的音乐跳舞,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流行内容。两年后,他组织的学生武术队在北京大学武术比赛中获得13枚金牌和团体冠军。

放学后,李德印还热衷于社会活动。65438年至0975年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太极拳理事。在市体育总会的领导下,他联合武术同仁成立了200个太极拳辅导站,培训了上千名太极拳辅导员。中国自古就有“闻鸡起舞”的健身传统。每天早上,这些辅导员分布在各个公园、广场,指导群众练习太极拳,在现代都市紧张的生活中,为千家万户送去健康和温暖。

为了有效地促进太极拳的发展,他邀请作曲家创作太极拳和太极剑的音乐,编写各种教材,并开展电视教学和太极拳交流评估活动。

李德印为太极拳的普及付出了很多努力,并义务指导了十年。他的教学简单、生动、热情、耐心。连续十年被评为优秀太极拳辅导员,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称他为“辅导员的辅导员”。不久前,北京万名太极拳爱好者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24式太极拳”大型演出。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彼此配合默契,动作优雅一致。他们通过电视广播向全国展示了他们的风采。

让古老的太极拳造福当代,流传于世。

中国太极拳历史悠久,植根于民间。为了探索太极拳的真正本质,李德印几次访问少林寺,武当山向大师和道士请教。为了深入全面地了解太极拳,他虚心向老一辈武术家学习,向李经梧、陈式太极拳、徐致一、武式太极拳、孙剑云、孙泰太极拳、郝家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在学习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编著出版了《杨泰太极剑》、《武当太极剑》,编著了第二套太极拳教材——《四十八式太极拳》。在编写和教学指导上,他既保持了太极拳的传统特色,又把握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帮助群众更科学、更方便地学习。比如,他发现很多人很难掌握拳击中的呼吸,于是他仔细研究了太极拳的运气要领,总结出一套结合动作和力量变化的规则,拳击呼吸、自由呼吸和可调呼吸交替使用,帮助一些人克服憋气和漂浮的现象。再比如,针对大部分初学者时间紧,难以记忆和学习的情况,他编制了分解教学密码,采用动作分解与连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年轻人记性好、贪多求快的特点,他对基本功和规格要求严格。他优先鼓励身体不好的老年人,树立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注重健身效果,区别对待。对于一些受门户之见和江湖说教影响的人,他进行武术教育和科学分析,让他们摆脱争强好胜、自大迷信的心理。他把自己的爱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把教好太极拳造福大众作为自己的天职和社会回报。

为了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太极拳,他和几位老师从1975在北京国际俱乐部开办了阿泰太极拳班。与会者包括驻华使馆官员、专家、商人及其家属。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来自50多个国家的600多人参加了培训。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赞不绝口。他说,“历史上,中国荔枝传入中国,成为人民喜爱的水果。今天,我要把太极拳带回去,让它成为我们人民喜爱的运动。”。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夫人在北京时也参加了这个课程。在毕业典礼上,她高兴地代表美国学生进行了演讲表演。然而,谁也没有发现,李德印此时在路上不小心摔断了脚骨。他忍着剧痛,坚持参加学生的毕业典礼,直到学生离开,被汗水湿透,他才请来了医生进行包扎治疗。

1981年,李德印被北京派往东京教授太极拳,并与日本太极拳爱好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年来,他几乎每年都到日本讲学,向他取经,上至日本首相、议员、自民党干事长,下至普通民众、青年学生,近万人次,成为日本太极拳爱好者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位83岁的老太太拉着他的手感谢我说:“中国太极拳治好了我的脑软化症,让我重新站了起来。我会争取在88岁的时候在天安门广场练一套88式太极拳。”日本首相铃木在1982之前访华时,特意约了李德印等老师在他下榻的酒店打拳击,成为两国报纸的重要新闻。1990亚运会开幕式上,李德印亲自指挥1500名中日太极拳爱好者进行联演,开创了太极拳大型国际联演的先河。

除日本外,李德印还多次在英国、美国、瑞典、瑞士、台湾省、香港、澳门等地教授拳击。现任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在欢送宴会上向他赠送了一个银盘,并对他说:“欢迎再次来到澳门,帮助我们提高太极拳的水平”。

让太极拳运动与现代体育接轨。

李德印是最早获得国际武术裁判员称号的人之一,他的证书是002号。多年来,他一直担任中国武术协会裁判委员会委员。为完善太极拳比赛,使之成为现代体育竞赛,多次参与太极拳和武术比赛规则的修订,坚持明确的评判标准和科学的评分方法。他认为竞技太极拳一定不同于健身太极拳。前者在规则面前应该一视同仁,人人平等,执行同一尺度。后者在健身效果面前应该承认差异,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一律。传统太极拳受历史原因限制,造成地域和流派差异,标准不一。作为竞技太极拳,有必要摸清太极拳的* * *情况,设定* * *的量化标准,确立比赛的可比性,以促进太极拳比赛的规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在国际比赛中的设计和验收,证明了李德印的武术观点和努力得到了普遍认可。

在国际裁判培训班上,他多次被聘为讲师,反复向学员讲解规则和裁判方法,使大家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和标准,为各国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其中许多人成为太极拳的骨干。

在担任亚运会、全运会武术比赛裁判时,他多次强调裁判员要公正执法,不要顾及照顾之分、人情之分、印象之分,坚持杜绝武术比赛中论资排辈和一切不正之风。李德印高尚的品格和行为使他多次获得国家授予的优秀裁判员称号。

为了不断提高太极拳的运动水平,李德印对年轻运动员给予了热情的指导和严格的训练。中国优秀运动员苏子芳、高、陈、、、、邹等多次在全国和世界大赛上获得太极拳冠军,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他的指导和培养。日本运动员森田久子(Kuko Morita),从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和太极拳爱好者,通过在李德印多年的训练和我自己的努力,成为日本和亚洲武术比赛的太极拳冠军,充分证明了他的训练水平和魅力。我有幸在美国和中国多次接受李老师的指导。他能指出大家的不足并努力,手把手地示范讲解技术要领,让人觉得“文君一言,胜于十年学”。虽然训练的时候腰酸腿疼,但是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的方向明确了,悟性提高了,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李老师不愧是教授级的太极拳大师。

创建新的例程

为深化太极拳运动,国家体委组织编写了1976 48式太极拳套路和1989 42式太极拳国际比赛套路。李德印是这两个程序的编辑之一。

1990亚运会期间,武术首次成为国际大赛项目,李德印作为太极拳比赛的裁判,圆满完成了他的任务。

拳击架需要和推车机配合

李德印最关心的是太极拳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他说,有些学校还没有开展太极拳运动,有些地区只是把太极拳当作老年人的保健,这些都需要改进。更重要的是,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得到重视和推广。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医疗运动,而是一种武术。注重听劲,因势利导,刚柔相济的太极推法,对锻炼灵敏反应能力有特殊作用。只有太极拳架与推手配合练习,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太极拳运动的水平。

杨24式简化太极拳讲法

曾有大师主讲杨氏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讲解详细,动作示范,其中不乏太极拳冠军。让热爱太极拳的人深深体会太极拳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