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民俗、文化、艺术有哪些?

文化和艺术

在迁徙过程中,畲族在开拓和耕耘土壤的同时,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畲族有着丰富的文学艺术,民歌是畲族文学的主体,大多以畲族语言的歌唱形式表现出来。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在喜庆的日子里,他们经常唱歌,甚至当他们在山里和田野里工作,走亲访友迎接客人时也是如此。流传下来的民歌大约有1000首,40000行。在叙事长诗中,最著名的是《汉武帝之歌》。《高帝之歌》又名《盘古之歌》、《龙帝之歌》、《盘虎王之歌》,是一部七言史诗,有三四百句。它以神话的形式,讲述了畲族始祖盘瓠不畏艰险,建功立业,生下潘、兰、雷、钟等后裔的传说。反映了畲族原始的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特别是他们还把这个传说绘成了漫画肖像,叫做祖图,就是在一块十几尺长的布上,用彩笔把这个传说的40多幅肖像串联绘在画卷上,世代珍藏。畲族民歌随处可见,以畲族语言演唱的形式表现出来。每逢佳节倍思亲。甚至在山野劳作、走亲访友迎客时,我们也常常用歌声交谈。流传下来的民歌大概有1000首,有四五万行。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和合唱。其中,无伴奏民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民歌。“双音”是畲族擅长的一种二声部对唱的唱法,又称“双音落”。

精湛的编织技术

勤劳朴实的畲族妇女不仅是生产能手,也是编织和刺绣的能工巧匠。他们的手工艺品种类丰富,色彩鲜艳,风格独特。如编织带,又称手巾带,即花带,图案多样,配色美观。织成的帽子,图案精致,工艺精湛,配以粉红丝带、白带和各种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畲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畲族女孩精心编织的绣花手帕或缎带是对心爱的夫妇爱的最好象征。解放后,这项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抢手的旅游产品和出口产品。丝带和竹编是畲族最受称赞的编织技术。丝带是花带,也叫手巾带。畲族女孩从五六岁开始就跟着妈妈学编丝带。丝带的精致程度是衡量女生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畲族地区盛产石竹、竹、麻竹和雷竹,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畲族的女装,各地略有不同,其* * *特点是上面刺绣较多。尤其是福建福鼎、霞浦的罩衫,衣领、翻领、衣斗甚至袖口都有各种刺绣图案和花鸟、龙凤。畲族妇女最重要的服装是“凤装”。

独特的民族运动

畲族历来重视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很多,如武术、登山、“大小戏”、“骑石”、“骑海马”、竹林比赛等。畲族最著名的武术是畲族拳,其次是棍棒。畲族拳是畲族的独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创作者名叫雷武龙,人们尊称其为“乌龙功”。畲拳的主要动作有冲、扭、推、放、切、握、戳、踢、扫、跳。畲族武术可分为棍和拳两大类。棍棒种类繁多,动作名称复杂多样。拳击很受欢迎。作为拳击的一部分,有着惊人的穴位。精通武术的老拳手一般都懂针灸和医术。但佘武德还有待进一步整理和挖掘。

悠久的酿酒文化

景宁山区有一种珍贵的绿色曲酒,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据说是唐永泰二年(766)传下来的,距今约1200年的历史。由于当地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传播方式落后、自我约束观念等客观因素,畲族青曲酒在传承中历经沧桑,几近消亡。但由于浙西南景宁山区自古以来相对封闭、保守、不张扬的生存空间,畲族青曲酒的影响一直不绝于耳。1984年,国务院宣布成立全国唯一的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的后代纪念他们的祖先。经过长时间的挖掘、整理和研发,对畲族绿色曲酒进行品质综合评价和品牌升级,命名为“百岁门1984畲族绿色曲酒”,传承养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其他名酒相比,静宁社的青曲酒全部由粮食酿造蒸馏而成。不同之处在于其独特的二次酿造技术——将米酿白酒加入窖池进行二次酿造,经过长时间的阳光暴晒和低温储存,酒体被充分吸收,含有山区天然农作物的自然色泽和香味,再经过多次过滤和自然陈酿。酒体呈现自然纯净的金黄色和绿色,酒液清澈透明,宛如山野中的翡翠;清新淡雅的山草香,温和淡雅,入口顺滑,纯净宁静,成熟淡雅,风格独特。静宁畲青曲酒以深山天然原料为基料,崇尚自然健康,尊重传统文化,重视现代科技,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要求。而且酿造原料取自无公害天然产物,富含天然有效活性营养物质,葡萄多酚、茶多酚、花青素、淫羊藿苷、芳香油、天然抗氧化剂等物质,具有抗癌、抗氧化、抗过敏、抗疲劳、增强体质、改善性功能、增强皮肤弹性和光滑度、改善烦躁、头晕、疲劳、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具有较强的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习俗节日

米酒

历史上,畲族四处迁徙,过着简单的物质生活。他们“扎庐山谷,盖毛瓦,编竹为篱,斩之为畲族“三月三”。

玄”,群居。通常住在茅草房和木屋顶的房子里。如今,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在建造小建筑。火龙和唐火是畲族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对。由于山区气候寒冷,加上严冬和腊月,全家人围坐在壁炉旁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少,杂粮多。他们一般以红薯米饭拌米饭为主食。纯米饭只在招待贵宾时使用,他们喜欢吃虾皮、海带和豆腐。你喜欢喝“米酒”和“麦酒”。

连衣裙

畲族的传统服饰绚丽多彩。畲族的服饰崇尚青色,材质多为自织亚麻布。目前,畲族男子的服饰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一些畲族妇女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右翻领镶嵌蕾丝,有穿短裤裹打底裤的习惯。尤其是女性的发型和汉族不一样。女生喜欢把红毛线扎在头发上,编成长长的辫子,戴在头上。已婚妇女通常佩戴饰章,即以红布手帕包裹一根小巧精致的竹筒,在其下悬挂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不同年龄的女性,老中青,头发里也有黑色、蓝色或红色的羊毛。冠上饰有圆形银质勋章,牌上挂有三枚小银质勋章;挂在她额头上,畲族人称之为龙髻,意为“三公主”所戴的凤冠(相传高辛皇帝将三公主许配给曾立下斩狗战功的潘虎。王冠上还有一个银簪,再戴上银项圈、银链子、银手镯、银耳环,就特别华丽耀眼了。

婚俗

解放前,畲族的婚姻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至今仍保留着朴素的婚俗。一般来说,同姓是不结婚的,但民族内部的潘、兰、雷、钟四姓是结婚的。原来,外婚是畲族的传统婚俗。然而,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畲族和汉族之间的婚姻是被禁止的,这曾是畲族内部的一种宗族统治。解放后,随着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实施,畲族与汉族的通婚日益增多。在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恋爱的传统,以唱歌的方式结婚是她祖先的习俗。但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和汉族婚姻观念的影响,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买卖安排十分严重。解放后废除,现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可以自由恋爱,自主结婚。葬礼的形式是土葬,保留了重葬的习俗。

传统节日

畲族的节日主要有农历三月三,农历四月的龙舟节,七月初七,立秋节,中秋节,重阳节和春节。此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是畲族的祭祖日。畲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和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十五日是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时,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不同季节加蜜饯。节日期间,除了酒和肉,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但是不管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除了杀鸡鸭,大人过生日也要做糍粑。“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它的主要活动是去野外郊游,吃黑米以纪念我们的祖先,也被称为“乌木日”。黑米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染成黑色。相传唐朝时,畲族首领雷万兴、兰风高率领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皇军围困在山上。战士们靠吃一种叫“乌饭”的野果活过了一年,次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圈,取得胜利。为了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黑米”来纪念他们。节日期间,附近几十个同宗的畲族人聚集在歌场,从早唱到晚,内容有赞美盘瓠、缅怀祖先。整个佘山沉浸在歌的海洋里。晚上,家家户户吃“黑米”。深夜,祭祖活动举行。此外,畲族也庆祝春节。春节除了杀鸡杀猪,还要做糍粑。祝你新年好运,天天甜蜜。第一天早上,全家祭拜“盘古祖师”,老人说起祖上创业的艰难。后来一家人聚在一起,唱山歌,送礼物。青年男女走村串户,用歌声抒发情怀,交流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