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蚯蚓的信息

蚯蚓的中文学名

拉丁学名Pheretima

俗称蚯蚓和回环回环。

中药名蚯蚓

健介

蚯蚓是一种常见的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晚上出来,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与土壤一起吞下。它也吃植物的茎和叶等碎片。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生产。世界上有2500多种蚯蚓,中国有记录的有229种。地龙属的种类很多,中国有2000多种。

与人类的关系

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为食,经常在地上打洞,使土壤变得疏松,便于水肥进入,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植物生长。蚯蚓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是鸡鸭最喜欢的“肉”食。蚯蚓也广泛用于淡水捕鱼,是各种水域、鱼类和气候的合适饵料。但是蚯蚓也有有害的一面。有一种寄生虫寄生在猪体内——猪肺丝虫,在其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寄生在蚯蚓体内。因此,在丝虫病流行的地区,蚯蚓为这种寄生虫的繁殖提供了便利条件。活蚯蚓容易传播疾病,可将绦虫病、哮喘传染给猪。它能向家禽传播气管交配型线虫病、毛细线虫病、异线虫病和楔形绦虫病。

外部轮廓

蚯蚓呈圆柱形,细长,节段相似,节段间有沟纹。

头部不明显,由前列腺及其前叶组成。口前叶扩张时,可屈曲蠕动,具有挖、捏食物、触摸等功能。

口周段为1体段,口位于其腹侧,口前叶下方。肛门在体内无止境,呈直裂状。自第二体节开始,体节周围有刚毛排列,称为Pperichaetine。

刚毛简单,略呈S形,大部分位于体壁的刚毛囊内。

性成熟个体,编号14-16,体节暗而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湖北环毛蚓腹面有刚毛),如环状,称为生殖带或生殖带。生殖带的形状和位置因属而异。生殖带的上皮为腺上皮,其分泌物在生殖期可形成茧。生殖带的第一节,即14体节的腹侧中央,有一个雌性生殖孔;18体节的腹侧有一对雄性生殖孔。精囊开口有2-4对,因物种不同而异。

从11-12节间沟开始,背线上有背孔,可排出体腔液,湿润体表,有利于蚯蚓的呼吸和在土壤中行走。

体壁和次级体腔

蚯蚓体壁由角质层、上皮、环肌层、纵肌层和体腔上皮组成。最外层是单个柱状上皮细胞,这些细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质层。这层膜极薄,由胶原纤维和非纤维层组成,膜上有孔。柱状上皮细胞混有腺细胞,分为粘液细胞和蛋白质细胞。它们能分泌粘液,使体表湿润。蚯蚓遇到剧烈刺激,大量粘液细胞分泌,将身体包裹成一层粘液膜,起到保护作用。上皮细胞基部有短小的基底细胞,有人认为可以发育成活的上皮细胞。感觉细胞聚集形成感觉器官,分散在上皮细胞之间,基部与表皮下一薄层神经组织的神经纤维相连。此外,还有感光细胞,即上皮的基底,也与它下面的神经纤维相连。

上皮下神经组织内侧为狭窄的环形肌层和发达的纵向肌层。环状肌层由排列在身体周围的肌细胞组成,这些肌细胞埋藏在结缔组织中,排列不规则。纵肌层较厚,成束排列,束间被含微血管的结缔组织膜隔开。肌细胞一端附着在肌束间的结缔组织膜上,另一端游离。纵向肌层是由单个扁平细胞组成的体腔上皮。

蚯蚓的肌肉属于斜纹肌,一般占全身体积的40%左右。它肌肉发达,灵活多变。当蚯蚓某些节段的纵向肌层收缩,环形肌层松弛时,蚯蚓的节段变粗变短,体壁上斜伸的刚毛向外伸出,插入周围的土壤中。此时,前一节的环形肌层收缩,纵向肌层松弛,这一节变细变长,刚毛回缩,摆脱与周围土壤的接触,从而被后一节的刚毛支撑推动身体前进。这样,肌肉的收缩波就沿着身体的纵轴由前向后逐渐传递。导致蚯蚓移动。

蚯蚓是次级体腔,非常宽,内部器官位于其中。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包含淋巴细胞、变形细胞、粘液细胞等体腔细胞。肌肉收缩时,体腔液受压,增加了对蚯蚓体表的压力,使身体饱满,有足够的硬度和抗压能力。并且体表富含粘液,湿润光滑,能在泥土中顺利移动。

体腔根据体节被隔膜分成许多体腔室,这些腔室通过小孔相互连通。每个体腔都是由左右体腔发育而成。体腔囊外侧形成壁体腔膜,内侧形成除中部外的内脏体腔膜,背侧和腹侧形成背肠系膜和腹肠系膜。蚯蚓的腹肠系膜退化,仅存在肠与腹血管之间的部分;背肠系膜消失了。前体腔和后体腔之间的部分靠在一起,形成隔膜。有些种类的食道中没有隔膜。

体壁上的腹膜很明显。然而,肠壁的内脏腹膜退化。中肠的内脏腔膜特化为促氯细胞。它可能有排泄作用。

消化系统

消化管在体腔中央纵向走行,穿过膈肌,管壁肌层发达,可提高蠕动和消化功能。消化道分为口、口、咽、食管、胃、胃、肠、肛门等部分。嘴可以从口中翻出来摄取食物。咽部肌肉发达,肌肉收缩,咽腔扩张,可以帮助进食。咽部外有单细胞咽腺,能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润湿食物并初步消化。咽部与短而细的食管相连,其壁上有食管腺,可分泌钙和中和酸性物质。食道后面是肌肉发达的砂囊,内衬一层厚厚的角质膜,可以磨碎食物。从嘴到砂囊,外胚层形成,属于前肠。砂囊后面的消化道有丰富的微血管和腺体,称为胃。胃的前方有一圈胃腺,功能类似咽腺。从胃后面的15体节开始,消化管扩张形成肠,其背侧中央凹进一条盲道,增加了消化吸收面积。消化和吸收功能主要在肠道中进行。肠壁最外层的内脏腔膜特化为产氯细胞。从第26体节开始,一对盲肠,能分泌多种酶,是重要的消化腺。胃和肠来源于内胚层,属于中肠。后肠较短,约占消化管后端20段,无盲道,有消化功能。将肛门向体外打开。

循环系统

由纵向血管、周向血管和微血管组成,属于闭管循环。血管的管腔是初级体腔不断扩张,被次级体腔挤出,形成残余间隙。

纵向血管包括位于消化道后部中央的背侧血管和位于腹侧中央的腹侧血管。手背血管粗大,搏动,血管内的血液由后向前流动;腹部血管较细,血液由前向后流动。紧接在腹神经索下方的是一根较细的神经血管。在食道的每一侧都有一条短的侧食道血管。食道血管).心脏有4 ~ 5对循环血管(湖北海棠4对,曲叶海棠5对),在体前的位置因物种不同而异。心脏连接背部和腹部血管。搏动,内部有瓣膜,血液从背部流向腹部。壁血管与背血管和下神经血管相连,除了身体的前部之外,通常在每个部分都有一对壁血管。血液在收集器的壁上,人的背部血管

蚯蚓的血管还没有分化成动脉和静脉,血液中含有血细胞,血浆中含有血红蛋白,所以是红色的。

血液循环的主要方式是背侧血管从14体段的一对背侧肠血管采集含营养的血液,从一对壁血管采集含氧的血液,由后向前流动。血液大部分通过心脏进入腹部血管,一部分通过身体前端的背侧血管到达咽部。食管等处的分支进入食管侧血管。腹部血管的血液由前向后流动,每一段都有分支流向体壁、肠道、肾管等。,气体交换在体壁进行。富氧血液回流到身体前端的食管血管(14段之前),而大部分血液(14段之后)回流到下神经血管,再通过各段的壁血管形成背侧血管。14体节后,腹部血管在各体节处肠下分支进入肠内,再通过肠上方的肠背血管进入肠背血管。

呼吸和排泄

蚯蚓在体表交换气体。氧气溶解在体表的湿膜中,然后渗透到角质膜和上皮,到达微血管丛,被血浆中的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输送到体内。蚯蚓的上皮分泌粘液,背孔排出体腔液,经常保持体表湿润,有利于呼吸。有人认为蚯蚓也可以在水中呼吸或者做有氧呼吸。

蚯蚓的排泄器官是后肾管。一般蚯蚓每节都有一对典型的后肾管,称为大肾管。青冈属蚯蚓没有大的肾小管,但有三种类型的小肾小管:壁层肾小管位于体壁内表面,极小,每条体存200-250条,内端无肾孔,肾孔开口于体表。隔肾小管位于14体段后横膈膜的前后,一般每侧有40-50个。肾口处有带纤毛的漏斗状肾小管,与有纤毛的脏小管相连,通过管腔内无纤毛的排出管开口入肠。咽小管位于咽内,食管两侧,无肾孔,开口于咽。后两种类型的肾导管也被称为消化性肾导管。各种小肾小管内微血管丰富,部分肾门开口于体腔内,故可排除血液和体腔内的代谢产物。肠外的生氯细胞可以吸收代谢产物,然后从体液中脱落,重新进入肾口,从肾小管排出。

神经系统

蚯蚓是典型的索状神经。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对位于第三体节背侧的咽上神经书(脑)和位于第三和第四体节腹侧的下咽神经节,它们由咽周神经连接。从下咽神经节延伸到身体后部的腹部神经索,每段有一个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有8-10对神经,分布于口前叶和口腔。下咽神经节在身体前端将神经分支到几个身体节段的体壁。腹部神经索的每个神经节发出三对分布于体壁和各器官的神经,从咽上神经节延伸至消化道的神经称为交感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中的每一根神经都含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具有传导和反应功能。感觉神经细胞可以将上皮接受的刺激传递给腹侧神经元的调节或神经元,然后将冲动传递给运动神经细胞,运动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纤维与肌肉等反应器相连,引起反应。这是一个简单的反射弧。腹侧神经索中的三根巨型纤维贯穿整个索,传递冲动的速度非常快,所以蚯蚓受到刺激时反应很快。

感觉器官不发达,壁上的小突起是体表的感觉乳头,具有触觉功能;口腔感觉器官分布在口腔内,具有味觉和嗅觉功能;光感受器广泛分布于体表,在口前叶和体前段有很多,而在腹侧表面没有,能分辨光的强弱,有避强光、弱光的光反应。

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局限于身体前部,结构复杂。

女性生殖器官:有1对卵巢,卵巢很小,由许多极细的卵巢管组成,位于13体段之前的横膈膜后面,还有一对输卵管漏斗,位于13体段之后的横膈膜前面,后面是一条短输卵管。两个输卵管在14体节的腹索下汇合,在这条腹线上开口,这条腹线叫做女性生殖孔。此外,还有3对贮精囊和3对翅(4对不同的P. differingens,2对曲霉菌和加州P. californica ),位于第7、8和9体节。精囊由一个坛、一个坛管和一个盲管组成。储存精子的地方。在精囊开口的6/7、7/8和8/9段之间的腹面两侧。

男性生殖器官:有2对精巢,非常小,位于体节10和11中的精囊内,有2对精漏斗,精漏斗靠近精巢底部,前端膨大,口具纤毛,其后有细输精管。两管在13体段合二为一,向后延伸,在18体段两侧开口,为雄性生殖孔。前列腺(前列腺)位于男性生殖孔的一侧,前列腺管开口于输精管末端。粘液波的分泌与精子的活动和营养有关,精囊在以下11和12体段与符号囊相通,符号囊内充满营养液。精巢产生精细胞后,先进入精囊发育,精子形成后再返回精囊,经精囊漏斗从输精管输出。

蚯蚓的精子和卵子不同时成熟,所以在繁殖过程中交叉受精,有交配现象。交配时,两个个体的前腹面相对,头朝向相反的方向,生殖带分泌的粘液紧贴在一起。每个男性生殖孔都靠近对方的精囊孔,通过生殖孔的突起将精液送入对方的精囊。交换精液后,两条蚯蚓被分开。卵子成熟后,生殖区分泌粘性物质,在生殖区外形成粘液管,排卵器就位于其中。当蚯蚓向后移动,精囊孔移动到粘液管时,精子排入管内。精子卵在粘液管中受精,最后蚯蚓退出粘液管,将管留在土壤中,两端闭合,形成卵茧,卵在卵茧中发育。茧小如绿豆,浅褐色,内含1 ~ 3个受精卵。

蚯蚓直接发育,没有幼虫期。受精卵完全不平等卵裂后发育成腔囊胚,原肠胚内陷形成。2-3周后,小蚯蚓从茧中孵化出来。

据报道,蚯蚓有孤雌生殖。

温度对其生命活动的影响

蚯蚓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蚯蚓对环境的依赖性一般比温血动物更显著。环境温度不仅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温度对其他生活条件也有较大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蚯蚓。因此,温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存条件之一。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之间,0-5℃进入休眠,0℃以下死亡。最适宜的温度是20-27℃左右,此时它能很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在28-30℃时,能保持一定的生长;32℃以上生长停止;10℃以下活动缓慢;当温度高于40℃时,蚯蚓茧死亡,最适孵化温度为18-27℃。可见蚯蚓的最高致死温度低于其他无脊椎动物。农场最好在室内。南方地区,夏季通风保湿,冬季只要关窗保暖,一年四季都可以正常生产(这里的温度指的是基材的温度,因为气温和基材的温度不同,比如气温为0℃时,基材温度约为12℃;气温38℃时,基料温度只有28℃左右,这是因为粪肥含有极高的水分。

如何繁殖后代

蚯蚓雌雄同体,雄性生殖器官在断面10和11后面有两对精巢囊。每个囊有一个睾丸和一个睾丸漏斗,通过横膈膜上的小孔与后一对储精囊相连。两对精囊位于11和12段。精子细胞在睾丸中产生后首先进入精囊进行发育,成熟后再回到精囊,通过输精管从精囊排出。13以后,两条输精管相互平行,到达18时,与前列腺的支管和主管相遇,从男性生殖孔排出,位于18的腹侧面两侧。雌性生殖器官有一对葡萄状的卵巢,附在12和13节隔膜的背面。成熟卵落入体腔,经过13段的一对卵漏斗,穿过短输卵管,在14段相遇,但从雌性生殖孔排出,只有一个雌性生殖孔。此外,在第6至9节中,有2或3对精囊,是接受和储存同种异体精子的地方,开在第6至9节之间的腹部节间沟两侧。

蚯蚓虽然是雌雄同体,但由于性细胞的成熟阶段不同,仍然需要异体受精。蚯蚓的雄性生殖细胞最先成熟。成熟后,这两条蚯蚓必须交配。交配时,副性腺分泌粘液,使两侧腹面相互贴合,头部分为两侧。男性生殖孔与异体精囊的生殖孔相对,精液从每个男性生殖孔排出,通过另一个精囊口进入精囊。交换精液后,两条蚯蚓分开。卵成熟时,环分泌粘性物质,在环外凝固形成圆形粘液管(蚯蚓茧),成熟卵从雌生殖孔排入蚯蚓茧。蚯蚓波浪式向后移动时,蚯蚓茧逐渐向前移动,移动到精囊的孔处,精子逃逸,在茧中受精。蚯蚓不断后退,最后茧离开身体,两端闭合留在土里。每个蚯蚓茧有1 ~ 3个胚胎,在2 ~ 3周内孵化。如果环境不适合,可以推迟到明年春天。

蚯蚓与花卉栽培

花盆里的蚯蚓也必须杀死。花盆放在室外地下,蚯蚓很容易从底孔进入盆内。蚯蚓在地里是有益的,但在花盆里是有害的。花盆里的土少了,会导致蚯蚓啃花的根部,蚯蚓会打洞。一旦浇水,水会顺着孔洞流走,花就喝不到水了。如果花盆里有蚯蚓,可以从花店买一些“敌百虫”(农药)粉,撒在盆土表面,与土混合后浇水。敌百虫可以彻底消灭蚯蚓。根据包装说明使用。还有人认为蚯蚓粪是一种养花的肥料,对花有好处。

蚯蚓再生

蚯蚓是低等环节动物,尽管它也有头、尾、嘴、胃和肛门。但它的整个身体就像两根套在一起的尖尖的“管子”。外层是环形体壁,里面有中胚层细胞组成的肌肉系统,身体是消化道,从头到尾贯穿一层层膜。在内外两个“管”之间,充满了体腔液。

当蚯蚓被切成两段后,在温度、酸碱度、灭菌等条件下,其断面上的肌肉组织立即收缩,部分肌肉迅速自行溶解,形成新的细胞团。同时,白细胞聚集在断面上形成栓塞,使伤口迅速闭合。位于体腔隔膜中的原代细胞迅速迁移到切片上,与它们溶解的肌肉细胞一起在切片上形成结节状再生芽。同时,体内消化道、神经系统、血管等组织的细胞通过大量的有丝分裂,迅速长成再生芽。这样,随着细胞的不断增殖,在缺少头部的那段上就会长出新的头部;尾巴将在缺少尾巴的部分上生长。所以一条蚯蚓变成了两条完整的蚯蚓。

蚯蚓的食物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们不吃玻璃、塑料、金属和橡胶,剩下的是腐殖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及其分解产物。蚯蚓味觉敏锐,喜欢甜食和酸味。讨厌苦涩。我喜欢又热又软的饲料,特别贪吃动物性食物。我每个月吃和我体重一样多的东西。

如何收藏

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和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白天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晚上爬出地面以地上的落叶为食。春末夏初是采集蚯蚓的最佳时间,此时蚯蚓较多,活动旺盛。一天中,早晨最好,此时气温适中,光线较弱,近地面气温较高,蚯蚓多集中在上层土壤中。

蚯蚓的采集方式有很多种,以下几种是常用的。

挖掘法中,选择富含腐殖质、土壤肥沃、湿润疏松的地方,如菜园,用铲子翻土收集。

灌溉方法蚯蚓有怕水的习性。当对有大量蚯蚓的田地进行灌溉时,蚯蚓会很快从土壤中钻出。

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春末的时候,只要晚上下雨,他们就可以在凌晨3-4点的时候拿着手电筒在田边捡。

蚯蚓喜欢用诱捕法吃新鲜饲料。我们把发酵好的饲料堆在蚯蚓多的田边上,3-5天后,就可以用铲子打开,收集起来。

如何喂养

取一个大容器,放在3/4的肥土里,洒水湿润土壤,放一些菜叶,再放一些蚯蚓进去,盖上湿布,保持土壤湿润。所以可以养蚯蚓。

如果要大规模饲养蚯蚓,最好采用室外饲养方式,设备简单,管理方便,成本低。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各种家禽粪便、牲畜粪便、瓜果皮、菜叶、树叶、无毒的生活垃圾都可以作为蚯蚓饲料。这些饲料最好提前发酵,做到无异味、无酸味、分解彻底、外观呈褐色。室外养殖的具体方法:选择高爽地形,排水良好,通风温暖,无污染无干扰的地方,用铲子挖一个浅坑,宽约1 m,深约25 cm,长短适宜,坑底平整。挖好后,在坑底和坑壁上砌砖,防止蚯蚓逃跑。然后把饲料铺5厘米左右,再把蚯蚓放进去。蚯蚓不耐高温(35℃以上),也不耐低温(0℃以下),所以夏天要在养殖坑上方搭棚遮阳。冬季要在养殖坑上方搭建简易塑料棚,提高坑温,保护蚯蚓安全越冬。此外,还要做好防护,防止老鼠、青蛙、蛇等。

仔细观察

打开室内饲养容器上的湿布,你会发现蚯蚓正在往土里钻。蚯蚓喜欢生活在肥沃的土壤里,它们不能吃任何谷物。吸收养分后,它们在尾端从肛门排出剩余的土粒。这种土壤颗粒被称为蚯蚓粪。

把蚯蚓放在手掌里,你会感觉到它的体表有滑滑的粘液。

在一个大盘子里,分区域放干土、干沙、湿土、湿沙,再放几条蚯蚓。你很快就会看到,所有的蚯蚓都爬进了湿土区,钻到了湿土里。

取一个大玻璃管,管底放黑土,第二层放沙子,上面放黑土。然后,放几条蚯蚓,放几片菜叶做蚯蚓饲料,洒水保持土壤湿润。5-6天后,土壤被扰动,三层界限慢慢消失,土壤比以前疏松很多。这说明蚯蚓在土里上下翻动,疏松了土壤。难怪农民称蚯蚓为“活犁”。

小实验

用垫子做一个45°的斜坡,在斜坡中间放一条蚯蚓,看它会往哪个方向爬。图中蚯蚓的前端是向上的,所以会往上爬。正常情况下,蚯蚓总是靠身体肌肉的收缩和体表刚毛的配合前进。

将五种不同的液体(酒精、醋、肥皂水、盐水、糖水)分别滴在蚯蚓身上。因为前四种溶液对蚯蚓的刺激很大,会疼的跳来跳去,只有滴着糖水的蚯蚓没有反应。但是,并不是蚯蚓像孩子一样喜欢糖水,而是糖水刺激性小。

蚯蚓被称为环节动物,因为它们的身体由许多环状节组成。尖的一端是前端,粗的一端是后端。用刀将蚯蚓的最后五个环节切断,切断部分不得超过总长度的1/10。然后放在2-3张湿卫生纸上,扣上玻璃,每隔几天洒水,扔进叶子。一个月后,蚯蚓又长回了失去的后端,说明蚯蚓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主治:味咸,性寒。具有清热解痉、平喘利尿的作用。主治:高热、狂躁、惊风、头痛、目赤、喘鸣痰热、中风、半身不遂等。中药是治疗前列腺湿热下注所致尿路感染等疾病的常用中药,为方是民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