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老年人最需要什么吗?

朋友,你知道老人最需要什么吗?谁都知道,老年人最需要的是健康。老年人除了身体健康,还需要心理健康。要保持健康,除了老人的自我护理,还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和呵护,尤其是孩子的照顾。老人的健康就是孩子的幸福!现阶段,在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老年人最需要的是精神慰藉。本文谈的是子女对父母的精神慰藉。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优秀,事业有成。这本身就是对父母最大的精神安慰。但这还不够。优秀的孩子对父母充满了孝心和爱。他们不仅关心父母的物质生活,还给予父母各种精神上的安慰:经常与父母谈心,问寒问暖,有意识地提醒老人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充分肯定和适当评价老年人一生的成就和贡献;充分尊重并耐心倾听老人的意见和建议,在笑声中获得知识;充分尊重并尽量满足老年人的兴趣爱好,给予他们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这等等都是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内容。对于这样家庭的老人来说,真的可以称之为幸福晚年。人老了,最怕孤独。老人生理机能衰退,心理极度失调,处于不稳定状态。他们经常出现失眠、多梦、易怒、喜怒无常、唠叨、抑郁、怀疑、自卑、孤独等生理现象。如果不加以调理,它们很容易生病或死亡。长寿学者胡福兰说:“能使人短命早逝的,是坏心情,坏心情。”全国心血管病研究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洪昭光教授指出,心理平衡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与精神慰藉密切相关。他指出:“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了所有安全功能的总和。如果你掌握了心理平衡,你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人的病跟健康和精神状态有很大的关系。人类的疾病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影响。”医学专家认为,悲观、焦虑、兴奋、恐惧、迷茫、绝望等情绪会刺激人的大脑,进而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和新陈代谢,进而导致痴呆症、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胃肠疾病、癌症等疾病。因此,有时给予老人精神上的安慰甚至比给予他们慷慨的物质支持更重要。当然,少数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会给子女带来很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和压力,但这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准是:1。身体健康;第二,心理健康;第三,很好地适应社会条件。后两者都与精神慰藉有关。现实社会中,有些孩子认为给父母足够的经济支持就是孝子,其实也不尽然。因为给老人提供物质支持是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早就有法律规定了。而精神慰藉(即“精神赡养”)也是法律规定的,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老年人法》第十二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的经济赡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义务,并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这首先需要对被抚养人有深厚的感情。但有些孩子长大后,一改儿时对父母至高无上的亲情,变得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在年迈的父母面前无话可说,缺乏情感交流。就连和父母说话都是短短的几句话,父母问的每一个问题他都回答。不愿意和父母开玩笑,不愿意和父母下棋打牌,不能和年迈的父母建立深厚的感情(当然这和一些父母总是以“长辈”自居有关,不尊重年轻人的个性和特点,习惯用“训斥”的口吻对待孩子。这个需要另文讨论),构成精神赡养障碍。由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大部分老年人都可以自娱自乐,如搓麻、下棋、打牌、跳舞、养花、钓鱼、逗鸟、遛狗、逛街、见老朋友、与同龄人聊天等。爱读书的老人,自己读书写字;开明的人上老年大学,参加公益活动,发挥余热。他们就是这样丰富精神生活,消除孤独寂寞的。这些无疑都是“安享晚年”的好方法,作为子女应该积极支持。当今社会,有很多孝子和贤惠的媳妇,对父母的感情很深。比如永安市委党史办干部赖成光的母亲曾怀月,因为不想在城市生活,一个人住在大湖乡村。赖成光退休前每个周末都回家陪他。退休后,他毅然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大湖农村老家,陪伴和照顾母亲十几年。现在她的母亲已经100岁了。赖成光是永安有名的孝子。永安市盐东街兴平村村民叶树万,16年来悉心照顾因车祸瘫痪的丈夫王贵才(1988起)。现在王贵才已经79岁了。祸不单行。1998年,叶树万的丈夫王道辉在煤场工作时,因煤堆坍塌身负重伤,导致脊柱骨折瘫痪,并悉心照料丈夫6年多。她说:“十几年来,我无怨无悔地照顾公公和丈夫。”她是大家称赞的好媳妇,是值得学习的好榜样。永安文化馆干部于贵勇的母亲林秀英因脑溢血瘫痪,享年83岁。因为脑神经受损,她失去了正常状态,所以没日没夜的不停喊叫,全家人日夜不得安宁。于贵勇和妻子陈把母亲安置在家里最好的房子里,装了空调,购置了娱乐设备给母亲使用,一年半来日夜照顾。陈是永安有名的贤惠媳妇,因为她对家庭的细心呵护。然而,有些孩子不仅没有给父母精神上的安慰,也不能保证物质上的支持。当然,有些经济困难的孩子也情有可原。在城市家庭中,一些儿子、儿媳和孙子与父母住在一起,这是家族遗传。父母忙于家务,购物做饭,照顾孙子孙女。他们每个月还要交水、电、蒸汽、电话等费用和应酬。父母退休工资低,尽管努力攒钱,还是觉得手头紧。但儿女们不愿意出伙食费或只出“点儿”,让老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同时还不时流露出对老人的不满,说老人“太脏了”,吃的“太差了”,穿的“不干净”,真的让老人很尴尬。在父母与子女分离的家庭中,子女因工作繁忙很少回家,这让父母感到孤独。然而每到节假日,儿子、媳妇、女婿、内孙子、外孙蜂拥而至,年迈的父母忙得没空买菜做饭。儿孙们吃饱喝足后,擦了擦嘴,一窝蜂地走了,但没有留下一个人来“清理战场”,更不用说与老人交谈。而老人还要收拾,忙到半夜才休息,剩饭剩菜得啃上好几顿。在农村家庭,老人得不到精神慰藉的情况更为普遍。虽然也有一些孝顺的儿子儿媳,但大多数并不和睦,被称为“十对婆媳九对”、“嫁了媳妇卖了妈”。当父母还能干活,会下地干活的时候,矛盾就少了;父母一旦失去劳动能力,就逐渐反感,总觉得老人是负担,是负担。一般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也失去了经济主导权,缺钱。这时,有些不孝的媳妇,指着桑骂着老人的弱点和缺点;在幕后造谣、诽谤、中伤老人;不管细节,还有人公然顶撞、辱骂老人;骂“老不死”,连撕老人的都骂。几个不孝的儿女甚至虐待老人,因为担心他们不会死,更不用说解除了他们的忧虑。有的老人生气了,另起炉灶,分开生活。如果是丧偶老人,那场面就更凄凉了。这样一个老人的最低生活可能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说的精神支柱。说到丧偶老人,年幼的孩子很难理解丧偶老人带来的孤独感。有的子女能积极为老父亲或母亲的再婚创造良好条件,给予大力支持,应该说是孝子;还有一部分子女对老父亲或母亲再婚百般阻挠和批评,应该说是不孝的表现。因为子女不能像妻子一样陪伴老人。而且老年人再婚是法律赋予的民事权利,子女不能干涉。上海的寿星章克标在99岁时请求报纸刊登一则寻找伴侣的广告。他说,“我已经失去了性欲,所以我只想找个伴侣照顾我的生活,聊天来解决我晚年的孤独。”他最终与56岁的林青结婚,成为秦晋的朋友。说明他童心未泯,热爱生活,能够保持快乐豁达的思想境界。他现在已经活到了104岁。根据专家的临床观察和对全球数万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所有健康长寿的老年人,除了饮食合理、生活规律、运动适度、心胸开阔之外,都有一个恩爱和谐的夫妻生活。欧美现代健康专家指出:“独居老人容易衰老,鼓励寡妇再婚,重温爱情。”现代医学证实,老年人即使内分泌功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仍能通过性爱感受到性的满足和快感。更重要的是,和谐的性生活还能反哺中枢神经,协调植物神经的兴奋性,改善内分泌功能。其机理是,人类在做爱时,会产生一种叫“Dis”的激素支付物质,可以提高人体的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增强活力,延缓衰老。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更有不孝的儿子儿媳触犯刑法,视老人如粪土。比如上海宝山区85岁的韩立石被儿子冻死;广东省78岁的裴金友因不堪忍受儿子儿媳的虐待,投河自尽。上海虹口区60岁的李顺英因不堪忍受儿子儿媳的打骂而服毒身亡。上海松江区88岁的邱有4个儿子,53套房子,但她因无房可住而服毒自杀。广东省高州县原副县长文无故打骂88岁母亲,致母亲上吊身亡。这些例子已经触犯了刑法,远远超出了传统道德的范畴,已经不在孝与不孝之间。什么是孝顺?广东一本杂志说得好:孝顺是生命的自然本性。人类的优秀品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父母的孝顺来体现的。孝是对生命延续的尊重,是对自己历史的热爱。一个没有孝心的人,等于无视自己的生命之源,退化到低等动物的水平。没有孝心的人通常都很自私。这种人善于用各种借口掩盖自己的不孝和自私。孝顺是一种品格,培养人的品质,随时随地都会从灵魂中流露出来。一个对父母没有孝心的人,一定是没心没肺,不忠无爱的。此外,孙子女仍有义务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赡养祖父母。父母无力赡养祖父母时,应由孙子女承担。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行法律规定的。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曾披露,东北某农村一老人104岁,儿子78岁,两个孙子都40多岁。因为孙儿的父亲和爷爷早已丧偶,父亲长期赡养爷爷,积劳成疾。因此,他召集两个身体健康的儿子开会,说服他们一起支持他的祖父。但因为他们的爷爷每天还是要喝酒吃肉,所以他们认为自己负担不起,也不接受赡养的义务。结果,生病的父亲不得不承担起养活自己的义务。作者觉得我爷爷能活到104岁真是太好了!就算他天天想喝酒吃肉,也该轮到他吃喝了!孙辈要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因为他的长寿是家族的荣耀,是民族的荣耀!还好生活平和,怕自己很快就老了。人都会老,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希望世界上的真相是存在的,给老人更多的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