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方法有哪些?
1,保持身材
中医认为“人要努力,百病不可达。”所以古人在医疗和生活实践中摸索出推拿、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形式,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当然,人如果过度劳累,很容易造成“劳损”,也就是俗称的“五劳损”,即长期血伤、长期卧伤、长期肉伤、长期骨伤、长期筋伤。
2、饮食与健康
合理的饮食可以调理精气,纠正脏腑阴阳的偏差,预防疾病,延年益寿。根据中医养生理论,饮食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藏为益,五菜为充”为原则,注意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不均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3、修身养性。
根据中医养生理论,追求健康长寿的人,首先要从自身修养入手。比如他们要消除平日的各种妄想,多说好话,多做好事,让自己心胸开阔,情绪稳定,从而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4.冷静下来,保持身体健康
养生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人认为上帝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安静,心理平衡,可以保持天真的活力,使五脏平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反而会导致情绪内伤,怒伤肝,喜悲,思伤脾,忧肺,恐伤肾,甚至诱发各种身心疾病。
5.理气养生
人体的元气具有化生、生血固血、温补全身组织、抵御邪气、增强脏腑功能的作用。营养不均衡、作息不当、情志失衡、病邪侵袭等多种因素均可引起元气虚、郁、滞、逆,进而引起机体病变。中医的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精心起居、顺应四时、戒劳过度、防止过度放松、调节饮食、调和五味、调理七情、省字学气、调息等一系列措施,来调理元气、消除疾病、延年益寿。
中医保健的常见误区
1,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中医是指中国的传统医学,也就是中医。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医学文化的积淀,汇聚了古代人民抗击疾病的经验和知识,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液精是人体的组成部分。通过望、听、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症状类型,从而确立治疗规律。然后通过中医、针灸、日常作息、饮食习惯等各种中医疗法来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由此可见,中医作为中国的国粹,有着庞大而完善的体系;中医作为一门学科,有各种子学科,所以看中医和吃中医不一样。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拔罐、按摩、药浴、刮痧、食疗等多种方法,疗效很好。
2.中药疗效慢
很多人认为中药见效慢。其实中医是宏观之道,西医是微观之道。西医更多的是所见即所得,而中医是祛邪固本。此外,中医对一些突发事件的治疗非常有效。比如针灸治疗急性疼痛往往有效,甚至在急性病的抢救中,中医也有独特的疗效,比如古代华佗的针刺麻醉,今天的参附汤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抢救,所以中医要改成“慢”效。
3、西医治疗不好去中医。
有的患者在西医疗效不好的情况下才想到找中医,把中医当成“救命稻草”。这个时候,如果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好。其实很多疾病中医都是可以一开始就干预的,所以效果会更好。比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是饮食控制,胰岛素注射。但糖尿病是中医的“消渴病”,治疗方法需要清胃泻火,滋阴生津,辅以食疗,才有疗效。由此可见,中医对疾病的治疗,大多是从整体入手,调理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守阴平阳秘,气血充盈的效果。
4.西医营养等于中医食疗。
西方营养学非常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靠味道,而是看食物在体内代谢转化后最终代谢产物是酸性还是碱性。用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根据食物之气调养,把人当成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遵循四季,吃时令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5.中医养生与年轻人无关。
现在很多年轻人认为用中医养生是老年人的事,但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支持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