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澡堂吗?
洗澡洗出了文明礼仪之邦。
其实以前中国人不讲究洗澡。梁实秋说:“我们中国人历来把洗澡当作一件大事。”
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人们在祭祀祖先之前都要先沐浴,称为“节欲”。西周的节欲仪式非常隆重优雅,有专职官员掌管。先秦时期的沐浴礼仪非常完备。诸侯要洗头洗澡,才能去见皇帝。
学者说,中国的沐浴礼仪已经成为一种定制,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汉唐鼎盛时期,朝廷沐浴礼仪较多,出现了“温泉监”一职,负责皇家汤池的事务;明代有专门的洗浴管理机构“混堂司”。
在当时的中国,沐浴是一种严肃的宗教甚至政治活动,官员的出现与“政治文明”密切相关。
去寺庙,洗澡是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联系在一起的。《礼记》中特别规定,敬老礼仪必须包括为老人烧水洗澡,五天一次洗澡,三天一次洗头。普通人洗澡的程序,出生和葬礼洗澡也有详细的规定。
秦汉之际,春末三月,河水麻痹以除疾除灾,演变为全民春游;同时,禁忌无处不在:男女不洗澡,不戴毛巾;父子不同浴,君臣不同浴,不同身份、辈分、地位的人也不同浴。
公共澡堂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宋代开始出现的。商店中有一个洗浴大厅,那里到处都是清明上河图。苏轼在公共澡堂洗澡后写下了《如梦序》。从“发消息给人擦背”这几个字可以看出,当时的公共澡堂服务很完善。
而且看看15世纪的欧洲,真的很可怜。欧洲人其实认为瘟疫可以通过洗澡侵入身体,这就导致了几百年来,各行各业,尤其是宫廷和上层社会,基本不洗澡不洗脸。
当时法国著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为了掩盖身上的异味,用了很多香水。
中国沐浴习俗的演变
在中国,有许多关于“洗澡”的习俗。当我第一次卷入人生的“三洗”时,我的灵魂回到了西方的天堂,让自己保持干净。每年4月8日用香汤给佛洗澡,每年端午节用兰草和艾草给身体洗澡,6月6日给猫狗洗澡。山东日照的妇女在七夕洗头。
在中国,洗澡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它划分得很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穆:卓法也;洗澡,自己撒;洗脚撒脚;洗澡撒手。
可见,中国古代的洗澡,和今天洗澡的含义并不完全一致。只有把这四个字的解释结合起来,才能让我们今天有充分的沐浴感。
在原始社会,人们长期过着渔猎的生活,有时需要下水抓鱼。而且夏天天气热的时候,人们也会跳入水中洗澡,这就是原始的洗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养成了在家洗澡的习惯。最迟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洗浴用具。西周时期,沐浴礼仪逐渐定制化,沐浴也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沐浴不仅被简单地视为保持身体清洁和保持健康的方式,而且被视为宫廷和人民举行盛大仪式的前奏。
公共浴室出现在宋代,洗澡变得更加流行。蒙古人进入中原后,改变了过去很少洗澡的习惯,在北京修建了公共澡堂。到了清代,因为社会风气,洗澡成为一种时尚。
但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下,澡堂业被列为“最低级的流”。事实上,洗浴业的出现是社会的进步,是城市发展和商业经济繁荣的结果。
清代澡堂的结构沿袭了元明时期,略有改动。比如扬州的澡堂,大池子里分成几个隔间,有一个“娃娃池”。泳池小,不烫,适合孩子洗澡。澡堂里有一个衣柜。
上海称洗澡为“浴”19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上海就有了大型澡堂。盆汤畅园和紫莱街的怡园建于清同治年间,是最早的盆汤澡堂。
洗浴行业自有行业神。北京澡堂业的始祖是直公,澡堂业的始祖是直公,他在北京后门西圣堂的后院有一座庙。过去,每年农历三月,行人都会来这里祭拜。
澡堂提供的服务很多,除了洗澡,还有足疗、按摩、理发编发、茶水、食物等服务。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天天去澡堂,整天待在澡堂的“泡客”。他们进澡堂的主要目的是洗澡和休息。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人们在公共澡堂洗澡,这是每两周一次的奢侈。大多数福利单位都有“员工澡堂”,不对家庭成员开放。
老上海的洗澡方式比较普通,也比较人性化。以前青岛几家老字号的浴场都是请上海的按摩师傅和修脚师傅。上海人比较细心,虎灶后面经常盖一个简易卫生间,主要是烧水。那种纯粹的洗浴感觉,绝不是当今洗浴中心的人参浴、冲浪浴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