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与“道”漫谈
?什么是“技术”?什么是“道”?
“周易?系词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首次提出了“道器”的概念。《说文解字》说:“技巧”,类似于“气”。两者都有技巧、技艺、技艺之意,指具体事物或有形象的事物,重在物质存在,是经验世界的直接体现。”“道”是与“技术”相对的概念,最早由老子提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代表宇宙万物无形、抽象、普遍的规律,重在精神境界。
技术与道的区分是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庄子》中有很多关于“技道”的寓言,经常被学者引用来说明审美和艺术创作。技术在道中前进,修道的过程与艺术修养的过程相一致,得道的境界与艺术精神相吻合,这是庄子美学研究中被普遍接受的一些基本命题。
比如欣赏书法作品时,人的认知水平不同,评价也各有差异。从低到高有三种境界:一是看“字形”,他们认为结构恰当、笔画匀称、工整稳重的字是好字。以《二天》为例,其书以欧式风格为主,古板、端庄、稳重,几乎没有败笔,堪比印刷体、艺术字。但多数业内人士认为,“二天”书法入阁太深,线条呆板,线条单调,毫无新意,有形无味,难以高雅。其次,“书”的概念一般具有一定的书法美学基础,对颜、刘、欧、赵、苏、黄、米、蔡等都有相当程度的认识。书法的概念侧重于书法的来源,对笔法、笔墨、构图略知一二。再次,欣赏字意,这种观赏者的书法审美素质较高,多为“门内之人”。在观看一幅书法作品时,他更注重作品所蕴含的感情、风格、格调、意趣,更能体会《兰亭序》的飘逸灵动和书稿对侄儿的宏大厚重。
与世界的出现相联系,“技”与“道”无处不在。以聊天交谈这一日常行为为例,其目的和基本追求大致可分为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审美六个层次。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内涵,其比重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素养、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从表面上看,这六个层次可以归为三类:一是所谓的“闲聊”。话题大多围绕世俗,无非是家长里短,娱乐八卦,谁升官谁发财,谁倒霉谁落魄,无中心无主题,或深或浅,或多或少。这是正常人在心理上追求刺激或放松的基本需求,重点是物质层面。其次,“交谈”一词一般用于获取知识以获取信息,谈论对某事的看法、意见和经历。它更有针对性和具体性,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用性,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第三,叫《论道》。大部分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强调思想、道德或审美的交流,更强调理性思维,这是对客观世界的更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把握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是人类精神需求的最高层次。
?再读再写文章。以散文为例,其境界可以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写东西。强调描写和叙述,能把要说的东西客观清晰地写出来,不失真不歪曲,客观真实,强调解释“是什么”,类似于美术作品中的速写。第二个层次是写意。通过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文字来描绘,善用声、光、影、色等元素来营造气氛,渲染情境,五彩缤纷,犹如水彩画一般。第三个层次是写原因和感受。不矫揉造作,语言朴实真挚,几笔直达内心,画面感十足,代入感很强,宛如一副水墨丹青,又似一壶老酒,香气四溢。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个绝佳的代言。
不需要多列举了。想必以上两三个案例,或许能简单地把“技”与“道”的本质问题联系起来。弘毅大师曾经说过:人生有三个境界,就像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这三层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辩证关系。以三层楼亭为例。没有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三层就是“空中楼阁”,是不存在的。但没有两三层楼,就不能称之为城堡。思想的高度决定视野的宽度,登高望远应该是不懈的追求。魏说:“技术可以入道,艺术可以通神”,这与今天提倡的“工匠精神”高度一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复杂的、瞬息万变的,但有规律可循。寻求规律和真理的过程就是“求道”的过程,这绝非易事,而是一个不断思考、实践、否定的迭代过程。大道至简,路不远,我们一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