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需要进补保健?
其实在中国古代,由于过去的农业社会,劳动支出较多,但营养供给往往不足。春夏秋三季下来,体力经常透支。所以冬季要把全身的精气藏起来,以修复五脏六腑的功能。古人观察地球磁场和温度的变化,到了冬季至日,就应该开始遵循自然规律,保存阴阳,这样身体的阴阳才能全面,阴阳通畅后,就不会出现阴肾气内伤的问题。
中医被称为天人相应的理论,这意味着人们应该根据季节调整自己的生活。冬季的至日是阴阳转换最重要的时间点。冬季是“潜气藏阳”的季节,是保养和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机。中医理论认为人应该藏更多的东西,以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精气来驱动下一年的活动,所以冬季进补就是为严冬做准备。此时人体内的阳气旺盛,最容易吸收外来营养,能更好地起到滋补作用。
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吃补品?当然不是。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对应补药配方、剂量和成分。比如每年冬天,有的人特别怕冷,有的人不怕冷。为什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体质的差异:怕冷的人多为阳虚体质,不怕冷的人多为体内阳气充盈。一般来说,患有慢性病,属于阳虚体质的人,需要长期进补,到开春才可以进补;体质一般不需要大补的人,三五天就能集中进补。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中国和周边几个国家搞进补,而西方国家普遍没有这个习俗?没有他的耳朵,依然是体质的原因。在亚洲国家,一般是植物性杂食,而在西方,则以肉类和高蛋白食物为主。另外,几千年的文化、习俗、环境、观念的差异,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体质。就像亚洲国家的女性生孩子要坐月子一样,期间不能碰冷水,不能见风,不能吃冷饮,不能负重,而在西方,一般不会这么做。生完孩子,他们要吃喝。当然,如果西方人也向亚洲学习,它能吗?当然可以,但还是要辨证施治,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