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最大。

一个想法可以影响另一个。百家争鸣是思想的碰撞,会融合。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富则济世,穷则独善其身。进则为官,退则隐于市。影响上,个人更多的是自身精神的提升;在国内,是长治久安之道。

百家争鸣

自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中国哲学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时期,道、墨、法、明、兵、阴阳等诸子百家相继出现,相互争论,相互借鉴,内部分裂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庄子与道家

庄周(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人称庄子。庄子,宋(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在一个漆园里当洒泪的,家境贫寒。据说他曾向侯建和借小米,但当楚威王用一份丰厚的礼物雇用他时,他拒绝接受,并愿意过上贫穷幸福的生活。在学术上,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即自然”论,认为“道”无处不在,强调物的自我毁灭,否认任何支配。庄子认为“万物皆我,是非、大小、生死、贵贱”,幻想“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庄子写了65438+万余字,现存《庄子》33部,在哲学和文学上对后世影响很大。

孟子与儒家思想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生于鲁邹(今山东邹县)。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孔子一样,他也曾游说诸侯实现自己的政治观点,但他的建议从未被采纳,于是他致力于写作和讲学。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主张法为王,实行仁政,反对兼并战争,提出了“重民轻君”等进步思想。他的思想和言论主要保存在《孟子》中。《孟子》中的文章逻辑性强,通顺,气势磅礴,富于辩论性,催人奋进。孟子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西汉的司马迁、唐宋八大家以及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方苞、姚鼐都对孟子推崇备至,他们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孟子的影响。

苟子的性恶论

荀子,著名人物,战国末期儒家最有影响的人物。他知识渊博。他曾在齐国夏姬宫讲学,成为夏姬第一书生。在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上,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苟子则相反,主张“性恶论”。因此,荀子主张法治,主张君主集权,以礼刑加强统治。王霸、德治和法治的结合是荀子儒家思想的最大特点。

墨子与墨学

墨子(约公元前476年-公元前390年)名翟,墨家创始人。出生日期和地点仍有争议。墨子长期游走于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爱而不攻”的理想。《墨子》是一部墨家文集,15卷,53篇。它是研究墨家的可靠材料,在中国哲学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惠子和著名艺术家

惠子(约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10年),著名诗人,战国时期宋朝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他曾任魏惠王宰相,与庄子交往密切。《庄子天下》说“惠施多书五车”。惠子有10个重要论点,包括“历史十事”,提出“天地之下,山山之和”,“日之骄横,物之生而不死”等观点,得出“万物皆普,天地一体”的结论。这些理论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对后来的哲学有一定的影响。

邹衍与阴阳家

邹衍(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40年),齐国海滨炼丹师,阴阳家代表人物。战国时期的阴阳家提倡阴阳五行学说。据说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尧时期主管天文和计数的官员。邹衍基于“对阴阳新闻的深刻理解”提出了五行相胜的历史发展公式,认为“五德终无敌,木德次之,土德次之,仁德、火德、水德次之”。这就是著名的“五德终始”理论。这个理论对后来的哲学和宗教影响很大。

孙膑与军事家

孙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相传他是孙武的后商朝。他和庞东都是从鬼谷子那里学的兵法。当成为将军后,他嫉妒孙膑的才能,把他骗进了魏国,在那里他受到了膝盖骨的惩罚。后来齐国的使者把他们的秘密带回了齐国。齐威王看到孙膑非凡的才能,拜他为军事家。在齐国与魏国的桂陵和马陵之战中,孙迪指挥齐国军队两次击败魏军,迫使庞溜自杀,使齐国成为强国。孙膑最著名的战例是“围魏救赵”,为古今兵家所景仰和模仿。孙膑及其弟子撰写的《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垂直和水平

战略家是战国时期通过游说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他们的主要策略是何宗和连横,以苏秦和张仪为代表。苏秦曾经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秦在西,六国疆域南北相连,故称“联”。张仪专事连横,用瓦解的方法帮助秦国逐个击破六国。战国时期,七国战争不断,各国竞相广纳贤才,于是纵横家盛行一时。除了苏秦和张仪,还有公孙衍,他们联合东方五国攻打秦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该学派代表作有30部,可惜已失传。

韩非与法家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后人把他的作品编成《韩非子》五十五篇。韩非子以法为基础,集法、术、势于一身,发展了法家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兼收并蓄的圣人

杂家是战国时期最晚的一个学派,“杂”就是不拘一格的意思。杂家认为各种学派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试图综合各派之长,形成自己的学派。圣人以秦丞相吕不韦为代表,主要著作有《吕春秋》。鲁《春秋》以德为本位,以无为为纪,具有浓厚的儒道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