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美食:人们敢吃生食,饮茶风气如何?

有一首韦庄的诗,描绘了盛唐的美景:绣户夜存红烛,舞衣细碧。唐朝是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了令人钦佩的丰富而辉煌的唐代饮食革命,其中茶文化的形成和生食文化的大发展是重要的表现。

1.唐代人们的生食习惯

从唐代开始,就有很多古籍记载了南方的生食习惯。隋唐统一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南方的情况相继被记录和反映。《云南知满驿风俗》记载了云南人如何吃生鹅。他们把生鹅切成小方块,拌上生辣椒、鸡椒等调料。《云南通志》说:“或肉或鱼,切而咬之,以五色菜酥、五盐椒蒜为尊而食。”唐代吃生食的习惯与祭祀密不可分,“血盟”这个成语就是由这个习惯衍生出来的。

生活在长江沿岸地区的人们,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有吃生鱼的习惯,他们经常用生鱼宴招待最尊贵的客人。唐朝时,韩愈的诗生动地描写了潮汕地区吃生鱼的习俗。唐贞元十四年,韩愈因得罪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刚从河南来南方的时候,看到当地吃生猛海鲜的情况,觉得很新鲜。

他迫不及待地为好友元稹写诗。他总是介绍潮州人最喜欢的海鲜,包括章鱼、牡蛎、章鱼、蛇等。和数十种他叫不出名字的海洋生物。生吃海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日本人吃生吃海鲜的传统受到了古代中国的影响。在大多数人眼里,日本人喜欢吃生鱼片、寿司等。,所以他们把日本人当成吃生食的鼻祖,其实不然。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把生鱼视为招待功臣的美味。汉魏六朝时广为食用,因唐代最盛的汉张而成为文化原型。

唐代鱼的种类和保存值得一提。唐代的《厨师手册》中写道,鲫鱼是做鱼的最佳材料,其次是鳊鱼、鲷鱼、甲鱼、鲈鱼、鲢鱼、鲢鱼、黄鱼、竹子,这是长期经验的总结。此外,唐朝的人还发明了一种给生鱼片杀菌的方法,他们用“香菜、芫荽酱、卤汁”作为调味品,具有解毒杀菌的作用。

日本曾16次向唐朝派遣使节,学习文化礼仪、政治制度、佛教、音乐、茶道、造纸、造船等技艺,饮食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其学习内容。请一声,唐朝的使节,本来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他去唐短期学习,这些人可能会学习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术。日本驻唐使节被当做唐朝的藩属,肯定是很会吃的。这是大国待客之道,鱼汤也可能是给唐朝使节的菜。

但由于资料不足,上述两种想法均未得到证实。据《旧唐书》记载,延续日本历史,唐朝派人到日本,其中一部分人后来定居日本,接受了天皇给的姓氏。这些唐人在日本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们唐朝的饮食习惯肯定会继续保留下来。鱼文化是否有可能通过这些人传到日本也很难证明。

中国吃鱼的传统自始至终没有被打破。因为人少,吃生鱼导致身体疾病,鱼文化从全国逐渐萎缩到地方,被遗忘了很久,给人一种刺身是日本独有的错觉。

2.饮茶盛行于唐代。

中国饮食除了敢吃生食,对世界饮食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对茶和饮酒文化的弘扬。茶现已成为与咖啡、可可并列的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并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饮茶习惯和传统。

茶,一种饮料,先秦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人们就食用,汉代以后从巴蜀传到长江一带。但直到隋唐时期,饮茶之风才脱离南隅,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成为世界上最喜欢的东西。唐代不仅是饮茶之风盛行的时代,也是饮茶之风不断向境外传播的时代,更是茶成为天下饮品的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唐代茶酒业发展迅速。饮茶在唐代越来越盛行,尤其是中唐以后,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越来越强大,茶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茶在唐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然而,社会是复杂多样的。由于生活境遇、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和文化素养的差异,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实际生活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唐人的茶生活也不例外。

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贵族们经常用金杯玉盏吃茶;在简陋的农家乐里,茶是必备的饮品,虽然没有昂贵的餐具来吃茶。难怪诗人岑参有“松林幽静,柴门茶香”的感慨。所以在唐代,不仅有盛大的茶道,也有所有王公大臣都喝的盛况,也有茶为食,与米盐无异的景象。

总之,虽然各个层次的饮茶方式和口味有很大的差异,但很明显,唐人是崇尚茶的。到了唐代,饮茶的习俗不仅存在于内地,还传播到了周边的少数民族和外国地区。贞观十五年,随着文成公主嫁入吐蕃,茶叶传入西藏。同时,茶叶也传到了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据《新唐书·陆羽传》记载,回纥大量消耗茶叶。这也是历史上茶马互市的开始,后来逐渐发展为茶马互市。日本和尚祖一从中国学佛归来,把茶籽带回日本,种在河边。第二年,和尚空海从中国带去茶籽,在日本各地种植,并在日本传播制茶知识。不仅日本茶道深受中国影响,朝鲜、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的茶文化也可以追溯到唐代的茶文化。

3.唐代文人对“炒茶”的关注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在唐朝之前,茶往往只是作为一种解渴提神的普通饮品。在那一寸,茶达不到文化的高度和深度。但随着唐代茶生活的普及和流行,陆羽等擅长品茶的文化人对茶的喜爱、研究和总结,茶文化的奠基之作《茶经》应运而生。就是人喝茶到了一定阶段,需要某种总结和提升。有好茶的文化人肩负起这个责任,最终凝结成书。据记载,茶的煮饮是文人茶生活的核心内容。其中有很多规格和讲究。

1,选地点。煮茶汤总是需要一定的场所,所以环境的选择很重要。到了唐代,文人炒茶的地点也很讲究。他们希望有一个更好的茶,在一个自然和安静的环境中交谈,以放松他们的思想。刘偃师在他的《孟郊萝北野泉烹茶》中详细描述了他和朋友们不辞辛苦地去郊外取水炒茶:“粉越细,笋越好,野炒寒溪活。”他们把这种行为当作乐趣,称之为浪漫高雅的事情,可见煎茶地点的选择在当时也是一种时尚。

第二,选择设备。泡茶应该用特殊的器具。陆羽在《茶经》中专门辟出一章,详细列举了炒茶器具的种类,并在每一种器具下,写明原料、制法、规格和用途,可见炒茶在文人生活中既是实用的,又是艺术的。到了唐代,文人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出发,选择蓝越瓷饮茶。当然,除了越瓷,文人在品茶实践中也会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其他地区的器皿。比如秦韬玉在《采茶歌》中使用了冈瓯,说明对于唐代文人来说,炒茶器具的选择能够体现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品味,所以在选择时必须加以考虑。

第三,选择水火。唐代文人对炒茶的重视,也体现在对炒茶之火的重视上。陆羽《茶经》论述炒茶的品级。他说它的水用在山川、河流、井里。唐朝的《烹茶记》中记载了一个叫刘伯会的人。他尝遍了全国的水源,最后得出结论:零水是江南第一。比起用水,唐人对煮茶的要求并不简单。《茶经》提到炒茶时最好用炭火,这样炒出来的茶才能万里香。

第四,选择调料。古人喜欢在煮茶之前加调料,虽然唐人也有这个习俗。然而,这种习俗受到了茶圣陆羽的批评,他认为过多的调料会使茶叶像沟渠之间的水一样被遗弃,但会破坏茶叶的原味,所以在汤最初煮沸时只稍微用盐调味。后来在唐代文人中,很多人越来越注重茶本身的纯正味道,表现在逐渐摒弃了在饮用中放调料的习俗。

在这个炒茶的过程中,体现了唐代文人对美的追求和理解。可以说,这已经成为他们追求艺术美,以文人身份标榜和要求自己的重要手段。精致的饮茶习惯,体现了文人对生活的精致热爱,以及对茶文化的推崇和引导。

标签

在中国,饮食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中国的吃喝,绝不是简单的解决饥渴问题。饮食更充满了讲究和内涵,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观念。这场美食革命生动地体现了唐文化的包容性,煎茶、生食都体现在人们的小生活中,充满活力,与时代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