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偏方:针灸保健法的制作方法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握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其他经络
(1)太阴手肺经保健穴。
中富;在胸壁上方6英寸处打开,靠近前中线,拉平第一肋间隙。此穴具有宣肺理气、清心肺热、平喘止咳的作用,对增强肺功能有一定的保健作用。针刺时向外倾斜或呈扁平状,深度为0.5 ~ 0.8寸。不允许刺得很深,以免伤肺。
缺失: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此穴可宣肺理气、利咽扩胸、通经活络,可防治咽喉肿痛、口眼肿痛。病因,偏瘫,牙痛,咳嗽,哮喘。针刺时向上倾斜0.3 ~ 0.5寸。
少商:桡骨拇指指甲角附近0.1寸。此穴可清热、利咽、开窍。是急救穴之一,对发热、昏迷、休克、咽痛、癫狂、鼻出血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针刺应浅0.65438±0寸,或浅穿刺出血。
太原:掌后腕横纹径向端,桡动脉桡侧凹陷处。此穴可清肺利咽,通络,故可防治肺喉疾病,也可防治无脉症。针刺时避开动脉,直刺0.3 ~ 0.5寸。
(2)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保健穴位。
合谷:手背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间,大约在第二掌骨的中点。这个穴位是重要的保健穴位之一,经常针灸或针刺可以延年益寿。具有醒脑开窍、祛风清热、止痛通络的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头面部和五官疾病。热疖、无汗、自汗、盗汗、闭经、滞产、昏迷、癫痫、关节痛。直刺0.5 ~ 1寸。
曲池:此穴位于肘外侧,肘弯和肘横纹的末端。该穴具有清热利湿、解表、调和营卫的作用,对上肢瘫痪、高血压、咽喉肿痛等有较好的疗效。实验表明,这个穴位可以调节血压。固定牙齿和防止老年人视力下降的作用。可以刺1 ~ 1.5寸。
迎宾香:在鼻子外缘中点旁开0.5寸,在鼻唇沟内。此穴有清热、祛风、通鼻窍的作用。对于鼻塞,鼻出血,嘴巴?,胆道蛔虫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可斜可平0.3 ~ 0.5寸。
(3)足阳明胃经上的保健穴位。
足三里:位于膝下三寸,胫骨外侧肌腱中。此穴是全身力量的重要穴位,能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强身,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在国外,也强调足三里的作用。尤其在日本,有人提出:“每月灸足三里十天,可得寿二百余年。”满平先生家在日本有五口人,都是百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认为原因是祖传的“李三灸”。针刺此穴对胃痛、腹胀、呕吐、腹泻、便秘、高血压、神经衰弱、下肢痿痹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可用于1 ~ 2寸。
地下室:墙角外侧0.4寸。此穴可祛风通络,防治口咽、流涎、睑动,可斜刺或横刺0.5 ~ 0.8寸。
(4)足太阴脾经上的保健穴位。
三阴交穴:位于足内踝高点上方3寸处,胫骨内侧后缘。此穴对增强腹部器官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可预防和治疗肠鸣、腹胀、腹泻、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可以直接刺1 ~ 1.5寸,针刺生气了就把针拿出来;如果身体虚弱,可以留针5 ~ 10分钟。每天一次或每隔一天一次。血海:髌骨上缘2寸。此穴可调理气血,祛风胜湿,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闭经、湿疹、膝关节疼痛。能刺0.5 ~ 1寸。
(5)手少阴心经上的保健穴位。
神门:腕横纹尺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此穴可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心悸、癫狂。可以直刺0.3 ~ 0.4寸。
同里:神门穴上方一寸。此穴能安神放松,对心痛、心悸、咽痛、骤暗、舌强、失眠、腕臂疼痛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可以直刺0.5 ~ 0.8寸。
(6)手太阳小肠经上的保健穴位。
后习:握拳,尺至第五掌指关节后方,头红白纹。此穴可宁心安神、舒筋活络、祛风清热,可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落枕、耳痛、咽痛、牙痛、癫狂。能直刺0.5 ~ 1寸。
听宫:耳屏前,下颌髁突后缘,口凹陷处。此穴安神,清耳窍,故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癫狂有很好的防治作用。针刺时,张口刺1 ~ 1.5寸。
(7)足太阳膀胱经保健穴。
至阴:小脚趾趾角附近约0.1寸。能清头目,活血理气,防治头痛、头晕、鼻塞、胎位异常。可浅刺0.1英寸,但孕妇禁止针刺。三角书:第一腰椎棘突旁开1.5寸。能健脾利湿。通利三交可以预防和治疗水肿、背痛、水谷消化不良、腹泻和腹胀。针灸可以直接刺0.5 ~ 1寸。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1.5寸。此穴具有补肾益精、强腰利水的作用,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浮肿腰痛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能直刺0.5 ~ 1寸。
舒威:第十二胸椎棘突下65,438+0.5寸。此穴是调理胃气、祛湿解郁的保健穴,是后天之本——胃气,对胃痛、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有很好的疗效。可斜刺0.5 ~ 0.8寸。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1.5寸。它是脾的保健穴,人体气血化生之源,具有健脾、利湿、降胃逆流的作用,可防治四肢乏力、腰酸、腹胀、腹泻。应该是斜刺0.5 ~ 0.8寸。
肝俞:第九胸椎棘下1.5寸。是肝脏的养生穴,可以疏肝利胆,养血明目。可斜刺0.5 ~ 0.8寸。
心俞:第五胸椎下棘突开1.5寸。这个穴位可以安神定志,安神定志,宽胸止痛。是心脏常用的保健穴位,对心痛、心烦、惊悸、健忘、胸闷、梦遗、盗汗、癫狂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不宜刺深,宜斜刺直刺0.5 ~ 0.8寸。
舒菲:1.5寸开在第三胸椎棘突旁,是肺的保健穴。能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有防治作用。斜刺0.5 ~ 0.8寸,不深刺。
(8)足少阴肾经上的保健穴位。
涌泉:位于足底前1/3和后2/3交界处,卷足时凹陷。此穴可安神、开窍、清热,也是常用的保健穴位之一。对头痛、头晕、中风昏迷、休克、惊风、尿痛、排便困难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能直刺0.5 ~ 1寸。
太溪:在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能壮腰、壮骨、益肾,是常用的养生穴。可用于防治腰痛、月经不调、阳痿、遗精、失眠、尿频等。针灸应该是0.5 ~ 1寸。
(9)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保健穴。内关:腕横纹中心上方2寸。此穴可舒胸安神、和胃止痛、减少不良反应、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多种心经疾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能直刺0.5 ~ 1寸。
中冲:中指指尖中央,是常用的急救穴位之一。能清心开窍。清热止厥对小儿中风昏迷、舌强、胸闷、发热、中暑、惊厥有一定疗效。以浅穿刺0.1寸或穿刺出血为宜。
(10)手少阳三焦经保健穴。
阳池:位于腕背横纹,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处。此穴能舒筋活络、清热退烧,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对肩臂疼痛、手腕疼痛、扁桃体炎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直刺0.3 ~ 0.5寸为宜。
分支和凹槽:在尺骨和桡骨之间的腕背横纹上3英寸。此穴能理气解郁、疏通付琪、疏通经络,能较好地防治便秘、胁痛、耳鸣耳聋。刺0.8 ~ 1寸为宜。
(11)足少阳胆经保健穴。
风池:平风府穴,位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是较好的保健穴之一。具有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祛风解热的作用,对神经衰弱、落枕、目赤疼痛、中风、耳鸣等症状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针刺时针尖要向对侧眼球倾斜0.5 ~ 1寸。
环跳: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裂孔连线的外1/3和2/3交界处。有很强的疏通经络的作用,对腰、臀、腿都有伤害。中风偏瘫、风寒湿痹、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都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以直刺2 ~ 3寸。
(12)足厥阴肝经保健穴。
太冲:在脚背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二跖骨基底之间的凹陷处。能疏肝理气。镇惊息风,通络活血,对头痛、头晕、高血压、胸闷、胁痛有防治作用。刺0.5 ~ 1寸为宜。
漳门:在第十一肋端。此穴既能健脾胃,又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一切腹胀、胃脘痛、胁痛、呕吐皆可刺之。能直刺0.8 ~ 1寸。
其他经络上的保健穴位。
关元:位于脐下3寸处,是保健的重点。具有强身健体、温肾固精、益气回阳、清热利湿的作用,可防治腹痛、月经不调、不孕症、带下遗精。刺1 ~ 2寸为宜,孕妇禁用。
气海:位于脐下1.5寸,是保健的重要穴位,作用很强。具有壮阳益气、补虚固本的作用,对月经不调、中风、崩漏、带下、脱肛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针斜0.5寸为宜,上火后,针就放了。最好用足三里穴进行针灸,每周1 ~ 2次,效果很强。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取穴。具有补肾阳气、益精壮阳的作用。可预防和治疗腰痛、阳痿、痛经、神经衰弱和头痛。可以向上倾斜0.5 ~ 1英寸。
中脘:位于脐上4寸。具有健脾利湿、和胃降逆功效,可用于防治胃痛、痢疾、呕吐、呃逆。直接刺1 ~ 2寸为宜。
百会:后发际线中间7寸。具有开窍安神、平肝熄风、壮阳强身的功效,对头痛、头晕、中风、脱肛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刺平0.5 ~ 0.8寸为宜。
十宣:十指指尖,离指甲0.1寸。此穴可清心利喉,是四肢保健的妙处。对昏迷、中暑、发热、手指麻木、咽痛、晕厥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直刺0.1 ~ 0.2寸。或者用三棱针穿刺出血。
在针灸保健的应用中,除了掌握针的使用和取穴外,还必须掌握一些针灸原理。
针刺原理
关于配穴:可以选择单个穴位或几个穴位为一组进行针灸保健。如果想增强某一方面的功能,可以用单点来突出其效果;如果想调整整体功能,可以选择一组穴位来增强其效果。在具体应用中,可以酌情决定。
关于针灸:针灸要用于保健、养生、长寿,针要轻柔,力度要适中,一般不要过大。不要留针太久,生气后就可以拔出来;针灸的深度也要因人而异。特别是对老人、体弱者和儿童,针刺不宜过深,对肥胖者酌情深刺。
禁忌:针刺时避开血管,以防出血。针灸不适用于有自发出血倾向的患者,以及过于劳累、饥饿和高度紧张的人。怀孕不满3个月的,下腹禁针;3个月以上者,禁止在上下腹部及腰骶部扎针。另外,凡是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等。针灸不适合阴虚等等。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不适合针灸。
提醒您:针灸保健法此偏方来自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