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养生的?除了拳击和散步,他们还喜欢“音乐疗法”
有趣的是,纵观历代,也有一些老人很容易活到八九十岁。
据相关史料记载,除了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等客观原因外,还有一个秘密与这些寿星有关,那就是他们熟知养生之道。
古人倡导的尊老之风,不仅符合传统礼仪中“老有所养”的思想,还因为老人有很多人生阅历,可以让后辈少走弯路。
就像在原始时代,文字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老人虽然不再从事农业劳动,但还是会指导晚辈种地。
由于他们丰富的耕作经验,他们是部落的宝贵财富。
除了农耕经验,这些先人经过多年的实践,掌握了许多养生秘诀。为此衍生出一些养生的谚语,如“一日三枣,长生不老”、“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虽然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些谚语充满了封建的落后。但是还是有很多健康小贴士是经得起科学检验的。而这就是古代养生理论发展的萌芽和雏形。
话虽如此,但养生真正成为一种理论并被民众普遍接受,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百家争鸣、血海茫茫的时代,养生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正式形成。
古代士人都有“修身治国”的伟大理想,同时也坚信“治身治国,一理之术”这句话。
因此,各种学派或多或少都包含一些养生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道家和儒家。
兴起于东汉的道教,以“得道飞升”为修炼目的。道教虽然也崇尚老子,但道教和道家是两个概念。但老子关于养生的观点和建议,道家是完全接受的。
那么老子的养生思想是什么呢?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淡泊无为。
关于具体的解释,让我们看看他的得意弟子文子是如何解释的。见《文艺会师与方舒系》:“修精神于上,则修形于下。神清气和,各节太平,这也是养生之本;”它丰富皮肤,填饱肚子,停止渴求,是保健的终点。"
可见老子讲究“养神”。他不追求外物,也不想找什么仙丹。他认为,只有安静的休息,少一些私欲,才能让自己的内心不受外界的干扰,起到养生的作用。所以有些道士经常打坐打坐,就是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可惜东汉的道教,虽然继承了道家的养生理论,但在战国末期又将其与“长生”相结合,试图通过炼丹来延年益寿。显然,这种方式难免迷信。
先说儒家的养生理论。
有意思的是,儒道两家虽然都主张入世,主张出世,但对养生的看法却相当一致。孔子一生有两个夙愿,一是培养君子,二是恢复礼制。
因此,儒家弟子在日常生活和饮食上都严格要求自己。在饮食方面,周朝设立了“食医”,对各类菜肴进行严格把关。所以孔子会说:“美食百吃不厌,无微不至。”
有了这个基础,儒家对饮食非常讲究,逐渐趋向于“禁欲”。儒家大师董仲舒曾说:“仁者之所以长寿,乃外无贪欲,内清静,内心平和而不失正气,取天地之美以养健康。”
这说明儒家在注重养生的同时,也注重内心的清静。而且与道家略有不同的是,孔子也主张弟子可以通过锻炼来增强体质。孔子教授弟子,君子六艺,就是最好的佐证。
阿清人颜渊说:“孔子学会了敬礼、享受、射击和抵抗,可以强健人们的筋骨,协调他们的气血,调节他们的气质。”
在中国古代养生理论的形成过程中,除了道家和儒家之外,佛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自东汉以来,佛教东渡,传至中土。佛教中的禅宗和道教一样,也主张精神超脱。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健康与否,可以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健康和长寿。
正因为如此,佛教提倡放弃“世俗的欲望”,努力保证自己内心的情绪不受情绪的干扰。但这样一来,就有些不近人情了。
而禅宗开创的“呼吸”法,为养生之道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们紧张时经常深呼吸。而这种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化浊为清”的禅宗方式的影响。
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养生的主要思想其实不外乎两个方面:
第一,修心养性,提倡戒欲。一个人的心情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身体素质。追求平静、无为、宁静,有利于人们更好的健康。从一些先贤的例子来看,几乎都有很好的涵养,这是多年养气的结果。
二是修身养性,崇尚气血。无论是孔子带领弟子修炼君子六艺,还是禅宗,他们的主要目的都是通过科学的锻炼来达到身体健康。
中国养生理论的核心是以上两点的结合,即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憋气,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上面可以看出,古代的养生之道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还是缺乏一些实际的做法。就像人在学习一个公式的时候,虽然知道它的原理,但是不知道怎么用。但真正把养生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些名人。
华佗创立的“五禽戏”是历史上著名的健身方法。
史书中对华佗的描述是这样的:“知养生之术,百岁而身强体壮,当时人以为你是神仙”。这说明华佗的养生之术是通透的。
当时道教提倡使用一种引子,通过活动关节来缓解全身经络。
华佗受入门思想的启发,仔细观察了虎、熊、猿、鸟、鹿五种动物的生活姿态。经过不断的实验和修改,他终于创作出了《五禽戏》。
不仅如此,经过多年的医学探索,华佗还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药方,可以起到保健益寿的作用。那么,华佗的努力有结果吗?
据《三国志·季芳传》记载,华佗将《吴沁戏全集》传授给弟子乌普,又将方子传给另一弟子樊阿,结果活到90多岁,樊阿活到100多岁。
虽然人的寿命与体质有关,但这两个人在医疗条件落后的魏晋时期能活到100岁,足见华佗高明的养生手段。
可惜华佗的医术最后失传了。但梁代学者陶弘景曾撰《养生延寿录》一书,成功保存了“五禽戏”,对后世养生体操影响深远。
继华佗之后,又一位对中国养生事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人物是药王孙思邈。作为长寿专家,孙思邈生活在北周至唐代,甚至魏徵等人写史书时也向他请教。
在钱进方耀,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处处体现。值得肯定的是,《千金方耀》还记载了很多传统的养生“操”,最常见的儒释道的健身方法,都有涉及。
明清以来,古代养生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甚至出现了100多部养生著作。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温补理论。
他们不仅记载了许多延年益寿的秘方,还倡导世人养生时要注重五脏六腑的温补。通过节食、提神、保健等适度的方式,尽量保持人体内部的相对平衡。
总的来说,现代养生之所以能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其实离不开这些著名医学专家的努力。它们就像一种纽带,可以让看似深奥晦涩的养生理论顺利进入现实和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通过上面的解读,或许很多人认为养生之道就是以“禁欲”为主,有空多打打闹闹。但是古人还有另外一种养生方式,可能超乎你的想象,那就是与传统音乐的结合。
在这里,我们需要做一点补充。
儒家古老的养生理论形成后不久,《黄帝内经》也出现了。它既继承了儒家的一些古老的养生理论,又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即音乐养生。
《黄帝内经》“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对应天地。”在古人眼中,人的内脏对应的是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从而通过雅正之乐,帮助人们陶冶内心情操,使精神愉悦,最终符合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其他先秦典籍中,这种音乐养生的思想也随处可见。
如《礼记》、《乐记》记载:“乐者与天地相合”,认为音乐是人与天地沟通的必要手段,同时“圣人作乐以应天”。
据传说,在古代,人们非常害怕未知的自然环境。为了服务于这种恐惧,黄帝命令相关人才以天籁之音为基础,做出各种优雅正直的乐事,帮助人们适应天地,从而进入理想的“天人合一”。
所以阮籍在《乐论》中写道:“乐师使人心平,而不疲。天地和合,远物聚,故谓之乐。”
阮籍是魏晋时期的著名人物,也是古代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创作的《广陵散》原版本虽已失传,但仍被列为后世流传的中国十大名曲之一。
阮籍通过音乐达到养生,主要依靠古琴。《乐书史记》记载:“五音调和以养万物。”说明古人往往通过弹奏古琴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也回忆了自己的音乐养生之道。
他有个好朋友叫孙道子,擅长弹古琴。欧阳修是因为压力大才跟他学的古琴。经过一段时间的“音乐保健疗法”,欧阳修的忧郁心态逐渐消除。
可见,如今我们通过听歌来放松自己,其实我们的祖先还在玩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