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喝什么茶,彝族有什么样的茶文化?
1,雷明茶的产地:
答:在云南魏初南华县以南10公里的徐营坝区,有一个叫河东的自然村,但老人们习惯叫它瓦罐坑村。据《云南省南华县地名》记载:“河东,位于山脚下,因村前有一条小河而得名。古代居民建窑洞烧陶器。”晚清福建诗人黄大昉随军来到华南,写了一首关于河东土陶的诗。诗中云:“南翔犹抗工劳,土塑为业操;土陶可供其他城市使用,立窑时一人可算作陶器。”瓦罐角村烧制陶器始于明代洪武时期,是大量汉族移民引入云南的一种生产工艺,清代达到顶峰。缸、坛、药壶、陶罐、陶碗等七种五六十种不同规格的陶制品,深受云南各族人民的喜爱。产品除畅销滇中、滇南、滇西大部分地区外,还远销缅甸、泰国。
b:当时,人们用一种比中药锅还小的灰黄色陶器来煨茶。我们称它为茶壶。在云南农村,旧社会几乎家家都有茶壶。云南民族茶也爱喝壶茶,滇西茶马古道沿线流行的待客习俗也是喝壶茶。
c:壶茶在滇中地区也俗称“百摇烤茶”,强调“烤”字,即煮壶茶时,茶叶要先在壶中“烤”熟。“烤”茶要用文火烤,火力不要太大。一般是在农村烧木头的火坑附近的灰烬上烤。一边烤,一边不停的颠簸,上下晃动。摇晃的频率越快越好,时间要在100次以上。当壶中茶叶微黄,充满茶香时,加入适量开水。因此,罐装茶也就是俗称的“焙茶”。
d:在滇中,罐装茶还有一个俗称,叫做“雷明茶”。煮壶茶之前,要烧一壶开水,放在火池上备用。茶叶“烤”好了,就要趁热往茶壶里“泡”适量的开水。这时只听得一声巨响,蒸汽浪从壶底冲出,仿佛下雨时打雷,茶叶在壶中上下翻滚,所以壶茶又叫“雷茶”。第一次不能冲泡太多水,一半就好,不然会溢出来。茶叶泡好后,多加水吹走浮沫,即可享用。
e:第一壶茶味苦,苦如药,常人难以下咽,但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功效。上了年纪的彝族人,每天起床后都要烤一壶茶,一整天都神清气爽。其次,三茶水有香、苦、凉的味道,茶汁的味道最好。四五个疗程之后,就要像吃药一样煨茶了。喝了之后会先苦,慢慢会有一些回甜。如果焙茶时温度和时间不够,火候不均匀,倒开水时声音不够大,或者焙好的茶叶再次放凉,冲泡的水温度不够,没有“打雷”的声音,这壶茶就叫“哑茶”,一般招待客人时忌讳。
f:古人说,泡茶器也是养生仙药,延年益寿的妙木。生于谷,其神也在;人若采纳,则长寿,也是古今一奇仙药。有时,在滇中农民的壶茶中,配以相应的食物,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能治一些常见病。比如感冒发烧喉咙痛的时候,可以把一块黑井盐放在木炭上烧红,然后泡在“烤百摇茶”里。我们称之为盐茶,味道特别苦,特别咸,但只要喝几口,让茶汁在嘴里停留一会儿,再慢慢咽下去。疗效神奇,喝几次就好了。如果家里有人拉肚子拉肚子,就会炒一把糯米,把黑碳化糯米加到“雷明茶”里。我们把这种茶糊叫做米茶,有收敛止泻的作用,可以治疗脂肪性腹泻、食积、消化不良。加入适量的白酒和红糖,可治红痢、白痢等急慢性肠道传染病。
g:喝罐装茶需要耐心和时间。在我的印象中,滇中的一些老人喜欢喝锅碗茶,也只有这些老人才有闲暇喝锅碗茶,在墙脚晒太阳。他们喝的茶不是香茶。大部分是当地的粗茶,有些甚至是从山上采集的野生茶。他们每次都要放一把,好喝又苦,30岁以下的人喝了都觉得苦。彝族孩子不是不喜欢罐装茶,而是因为苦不想喝。说只有老年人才能享受罐装茶,并不准确。
h:彝族是个火的民族,家里的火池一年四季都不会熄灭。一口茶壶一年四季日复一日地在火塘边上煨着,冒着热气,点缀着彝族人的美好生活,年复一年地飘出彝族家庭日常生活的气息和香味。
彝族炒茶的制作方法:
答:彝族人烘茶的方法很有讲究。主要有几种方法:第一,彝族人的焙茶方法不同于一般的制茶方法。
b:首先,将绿茶放入热铜或陶瓷茶壶中烘焙,直到茶叶变得酥脆,略带黄石。茶叶烫好后,从水源中取出,一点预热的水倒入壶中。当壶内茶泡稍缓时,向壶内倒入热水至满,在火上煨一会儿让茶叶沉淀一会儿即可出锅。然后将茶叶倒出过滤,加盐、炒饭、核桃粉、芝麻。彝族炒茶色、香、味俱佳。
2、隔年茶:
答:彝族隔年茶:彝族支系、傈僳族等民族,古代俗称普蛮人。普满人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每当树叶盛开的时候,祖先们经常去大森林里采摘野茶,作为对神和祖先的贡品,而且还有隔年发汗茶可以治病的传说。
b:彝族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茶是一种绿色天然饮料,它起源于中国,流传于世界各地。
c: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素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饮茶习俗。它渗透着中国灿烂多彩的饮茶文化。数百种新颖悦目的茶品,数百种古韵十足的茶具,极具民族特色的饮茶方式,展现了中国几千年茶文化的精髓和饮茶艺术。一壶香浸过千古,人与自然瞬间融为一体。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分布最广的土著民族之一,也是最早发现、制茶、饮茶的民族之一。至今,西南彝区仍随处可见烘茶和“一茶二酒三肉”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