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布勒斯大街
中华民族是茶的起源,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所以茶陪伴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茶道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古有“茶为行路,茶为雅道”之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是“茶”与“道”的结合。
现代中国人觉得不容易说话。他们觉得很深奥,说不清楚。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径,香有香径,剑有剑道,摔跤和搏击也有柔道和跆拳道。其实在中国古代,各行各业都有“道”存在,所以古人品茶也有茶道。
茶的起源在中国一直有一个关于神农的传说:“神农尝百草,每当尝草而中毒,就用茶解毒。”茶被我们的祖先发现后,因其具有解渴、生津、醒脑的功能而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成为日常饮用的灵丹妙药。
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排在最后,但由于中国长期以来“饭后喝一碗茶”的习惯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
唐朝有一个叫陆羽的人,通过多年观察研究茶叶,写成了《茶经》。这本书总结了一套种植、采摘、烹饪、品茶的科学方法,赋予了茶艺深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原始的茶道。后人称陆羽为“茶圣”。
从表面上看,茶道是由茶道、茶道、茶法、茶艺、茶心六样东西组成的,合称为茶道六件。茶道修行就是通过茶道的六件事来体悟茶道的精神。茶道修行表面是“技”,但他的重点不是“技”,而是“心”。但是,要想练好茶心,必须从练好茶艺开始,所以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谈茶。
茶是苦的,但尝起来很苦。品茶的人,从茶的味道中,品味人生的苦涩。人生有多少辛酸?佛教徒认为人生有苦,老有苦,病有苦,死有苦,怨有苦,爱有苦,求有苦,等等。总之,一切构成人类存在的物质,以及人类存在过程中的精神因素,都会给人带来“苦恼”,所以佛陀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其实和道家回归自然是一个道理,要想摆脱“苦”,就要看透人生,看透生死。茶也是苦的,在茶的苦之后回归甜,有苦中有甜的特性,体会到做人的道理,节俭,淡泊,乐苦。
茶道讲究“静、雅、真”,把“静”作为摆脱神秘、品味的必由之路。这种虚静的“静”是否意味着自始至终都需要“静”,需要庄严肃穆?当然不是。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论,本质上是指精神世界的虚静。至于外部环境的宁静,要两者兼顾。只要一个人的心灵是平静的,交谈、欢笑、听音乐或欣赏戏剧都是可以的。品茶之前,一定要抛开烦恼和躁动,静下心来,静下心来,开始进入品茶的审美境界,静下心来,体会茶色、茶香、茶味、茶形的各种审美感受,以此来观察、反思人生、陶冶心灵,达到精神上的宁静、自得,体验空静之美。
茶道源于自然的平和,理解世界的大道。日本茶道大师森野理也曾说:“你要知道,茶的本质不过是烧水点茶而已。”没错。茶道的本质是从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中领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人的道德修养,就是在生活中通过一点一滴的“修与炼”,从平凡的事物中悟道。所以古人说:“勿以小善而为之,勿以小恶而为之。”不要因为是一件小小的好事就不去做,因为每一件好事都会帮助和影响别人,也会净化和提升自己;当然,不要因为是一件小坏事就去做什么。坏事做多了,对人有害,身心都会受到创伤。
放手是人摆脱精神压力的一种方式。所以佛教徒说“放下”,放下人生的烦恼,放下人生的名利,放下各种自私的杂念。所以看待生活会很自然很轻松,世界会天蓝,很美,很阳光,很阳光。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偷闲半天;放松紧张的神经,给心灵一个广阔的空间。诗是最好的:放下就放下,哪里来的烦恼?做一个粗心的人,笑对日月星辰。
修行茶道,首先要修心养性,从茶的味道中品味苦涩,看透人生,静观其变,心灵空灵,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看到真实,最终放下人生的苦乐,领悟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回归本真。因此,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行业和文化都可以帮助人们陶冶心灵和道德,提高生活道德境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达到更高更广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