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海、明清练画对日本南画和京都素描派有什么影响?

江户文化的分水岭大致以18世纪为标志。在此之前,德川幕府奖励工商业、锁国的政策给了日本艺术回旋的余地,足以彻底消化贵族传统,反思大众文化的潜力。十七世纪下半叶,“林派”艺术的生活化、精致化、装饰化所凝聚的日本美,代表了早期江户文化的主流,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18世纪以后,浮世绘以快乐定制版画的形式被江户市民普遍认可。“林派”一直只针对京都的冬町,于是京都下层民众转而欣赏明清绘画以摆脱王朝传统的厌倦,抵制浮世绘的奢靡淫秽,满足学习进取的精神。

日本的浮世绘

马上,模仿明清绘画的作品就有了脱俗清新的一面。原来,在中国同时期,是南宗之说压倒一切,位列清初正统画家之列。对于自认为停滞不前的日本画圈来说,赶上文明世界的流行还是很重要的。哪怕只是被一点点边缘触碰,也会以此为荣。

其实明清绘画的一级画和一级大师都没去过日本。只是次要人物和舶来的画论和分数。但注入中国水墨画的新气流和日本南画、京都素描派的旋风,可视为明清绘画的海外辉煌。特别是京都素描派对明清院体写实和南画的文人思想的喜爱,成为江户后期文化的两座高峰。它既取代了官方的坎耶派和工商界支持的林派,又与庸俗艺术浮世绘分庭抗礼。甚至超越了明治维新,影响力达到了官展席位的内斗。

禁闭制度下的文化交流

1639年,第三代将军德川广佳发布了锁国令。表面上的理由是封杀天主教生活,实际上是为了巩固政权。幕府当局将长崎作为唯一的门户,只允许来自荷兰和中国的船只进入港口。由于与国际社会的隔绝,江户文化的对外关系并不是完全孤立的。通过荷兰和中国的商船,已经看不到暴利贸易行为。相反,它方便携带输入的知识和学习,却无意成为航行中附带的任务和使命。荷兰船引进了西方书籍,引进了素描和透视的概念;中国船,因为幕府推行儒家政治,带来了大量相关书籍,确立了文人画在日本的思想。

最早给明清绘画外围留言的是明末禅宗高僧的《怡然容》(1601 1668)。1644年,他为避乱离开日本,在长崎呆了24年,播下了中国文人画的种子。1654年,张宗为力劝明朝高僧袁茵·祁龙(1592 1673)赴日,并在京都黄白山修建了万福寺。这种属于中国风名寺的人文环境,及时满足了江户文人的中国奇幻之旅,也促进了日本文人对明清书画的推崇。

藏元像(1592 1673)

期待明清画册,有模型指导模仿是必不可少的。《画谱》和《画论》夹在大量进口的中文书籍中,是一本直接提供用笔标准和名家背景的入门教材。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是《古今书谱》(八种画谱之一)和《芥子园传》。前者在1672年有一幅“和谐木刻”,后者是1748年以来几乎所有日本画家模仿的木刻。进口画谱明显供不应求,起初有大量刻本,广为流传。这是日本人从对明清绘画的单纯向往中学习中国南宗绘画的必不可少的媒介。

古代版《芥子园传》

18世纪后登陆长崎的清朝书法家,无论是业余爱好者还是多有名气的人,只要会玩两笔,必然会被附庸风雅的日本人蜂拥而至,这被视为他用真本事观摩的好机会。因此,易富久、沈南平、费汉元、宋、张秋谷、蒋家朴等在中国实名不详的人频繁前往长崎,对日本画坛影响很大。在不同阶段江户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下,从明清画派的清流中汲取了新的异质性,文人儒生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绘画世界。

知识分子的艺术

德川幕府的崇儒政策,导致了热衷国学、钟情明清画派的民族思潮。渐渐地,锁国所给予的社会安宁和稳定,重新唤起了士人对中国知识的追求和中国文人的情趣。因此,知识分子既有诗书画教育的理想和情操,又深深植入日本汉学。甚至有了中国文人画中的山山水谷,纸上的烟云,也应运而生,于是日本文人画盛行。

只是日本文人画的理念和中国文人画的认可标准还是有差距的。严格来说,中国的文人画应该是一个具有士大夫身份的画家。凭借儒家的涵养,他所表达的物我合一的人生观,在形式和伦理上,肯定是不同于职业画家的类型和工艺的。

从这个理论来检验日本文人画,日本画家的生存状态很难有高水平。因为中国的文人往往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处士在王朝的官位和倒台,即使被迫流亡,他们仍然是隐士和隐士。中国士大夫有地可依,顶多隐居,在雨中读书。明清南宗的画论,是在贬低北宗画派的专业性和工笔风格的同时,感谢文人为南宗所作的潇洒、狂放的绘画。婉约元曲四大家的飘逸风格,与王维诗歌中的画与诗的意境相去甚远,被认为是一脉相承的。

日本南画代表作

另一方面,江户封建时代的大地主都是将军和上层武士,而士子只是俸禄阶层,功名随时没有保障。除此之外,书法家还得依靠富商和权贵武士的支持才能生存。所以日本的文人画家不得不做职业画家,同时也或多或少夹杂着北宗派的特色。所以日本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很难区分,称之为南宗画有点牵强。好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南画”一词逐渐流行,简洁生动地展现了文人理想与生活现实妥协下的新江户画风。

中国文人画在日本的回响

文人画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南宗批评家。它刻意打压历代画院的气焰,致力于歌颂山野画师的品格和气节,可以说是一种相当武断和霸道的审美标准。当中国的文人画带着清朝主流艺术界的敬意传到日本,伴随着有识之士的窃窃私语,很快在中国充满兴趣的皮邦儒家圈子里引起了好奇,他们根据下面的画谱和画论竞相模仿。

日本南画最早的例子是18世纪以后为地方武士工作的几个小官。他们凭借国学修养,通过画谱探索笔法,如致远南海(1676 1751)、彭城百川(1697 1752)、刘泽等。但由于拙见,不仅个人风格没有达到,明清画册的真正精髓也没有吸收。

直到18世纪中叶,池大雅(1723 1776)和谢武存(1716 1783)都在画坛声名鹊起,日本南方绘画开始有了鲜明的个性,出现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代表作品。他们两人被称为日本南方绘画的完成者。所谓的整理者,一定是一个综合了各路领军专家的长处,消化了传统各派精华的整合者。但这里的整理者角色包括不陷入南宗笔墨的形式主义,独立创造地域景观。池大牙和谢屋村就是这样地位的日本南方画家。

两人都是职业画家,晚年活跃在京都。池大雅早年以画扇面为生,是典型的街头画家。谢武存生来就与学问和谐,到了会画画的年纪,生活才能安定。大雅和五湖村基本上没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却与南宗书标榜的“神韵”和文人的闲适生活产生了共鸣。

迟大亚的画要到四十岁左右才能定稿。我一生都非常喜欢旅行。他品了品刻本,自嘲道:“我行万里路,还未读万卷书。”但是,体验真正的山川水色,比起一味的模仿奇石怪石,一定要有别人没有的创意,这才是飘逸画风的特长。《望林外湖》虽然是四十岁之前的老作品,但其真实的景观和真实感确实已经透露出了高雅的端倪。

相比明清南宗的水墨,迟大亚的南书似乎有太多的装饰,因为他苦于文人画中忌讳的金绿色,以及纸门、屏风上的匠人实干精神。但是,迟大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职业画家。为了迎合“大和画”的销量,他不得不竭尽全力淡化华丽,化精为幽,化笔为洒脱。由此,他传承了“亭中山水画屏”等日本南方绘画的独特风格。

池大雅的代表作《亭景屏风》

日本南书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池大雅与谢武存合写的《十手十宜帖》。前一个帖子是大牙画的;帖子是五村画的。题目来源于李代翁的《怡园十厕十二宜诗》,描写了他在金陵别庄的隐居生涯。十是回复游客在这里的日子舒适方便,十二是赞美这里四季皆宜。迟大亚的《十记》充分把握了隐士生活的哲理;以谢武存十宜帖,完全远离中国味,创造自然变化的奥秘。这两部作品都写于1771年。

池大雅和谢武存合作了《影子》一书和《十方便帖内页》。

谢武存也是大器晚成,四十多岁才定居京都,靠卖画恢复正常民生。在此之前,五村是一位漂泊而又幽默的诗人,一生崇拜芭蕉,追随芭蕉的脚步歌唱于世,在日本文坛有着突出的地位。和声是民间合唱的一种,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风格朴实亲切。由此,五村晚年的路画充满了意境。他的作品与傩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平实不凡,也充分体现了日本文人吟咏山水之美、爱好闲适、小题大做的审美情趣

不过也有极具自然风土人情的独白。《雪夜万家图》乍一看,是寻常百姓家的普通风景,而《峨眉山顶图》描绘的是中国名山,却有一种轻盈端庄的思乡之情。谢武存诗画结合的世界,大概是文人画气质最需要的日本画家了。

戴亚和五村之后都快19世纪了,日本南画还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不仅京都和大阪以人才闻名,江户也是大不列颠并立的地方,就连偏僻的村落也人才济济。商南的画家一般都有一定的国学素养。他们要么是好学者,要么是鉴赏家,要么曾经是学识渊博的小官,所以他们是懂得文人画品格的高贵而高贵的耿介。江户画家多为儒臣。另一方面,京阪地区的许多南方画家因故中断仕途,尽情放纵。京都和江户的南方画家的不同也与他们在韩国和反对派的地位有关,他们的不同个性是显而易见的。换句话说,京都的南书更接近纯粹的南派,而江户的南画则有混合北派的折中风格。

就绘画而言,日本南书中艺术天赋最高的是京都浦上的玉堂(1745 1820),笔法老练,缺乏墨色。玉堂之后,京都出现了一批颇为特殊的文艺界人士,以文人赖(1781 1832)为首,周围都是诗人和词人,包括医生、僧侣、有学问的人和艺术家。著名陶艺家和画家穆青·米姆(1767 1833)和天能村武田(1777 1835)也是会员。尤一田能存的武田诗书画三绝。以他的学识,最能理解南宗的概念,他的作品也是日本南画中最真实的南宗典范。难怪赖说他是“真正的中国人”。

至今,江户(东京)南画圈最受尊敬的人物是渡边华山(1793 1841)。他曾因热衷西学而得罪幕府,被迫隐居。但他的画最大的特点是肖像的阴影法和立体感。这不就是外国画的分支法吗?代表作《鹰见春石像》可以说是日本人认识外国绘画原理的第一块敲门砖。

渡边华山(1793 1841)制作鹰见春石像。

京都素描的出现

18世纪中期,铃木春信开创了多版本多色浮世绘,其多彩的文笔满足了江户市民的淫荡。京都的知识分子也可以拥抱南画的山水,以增强文人的涵养和情操。现在轮到京都普通人了,也想改变“林派”精致华而不实的味道。元山四派生逢其时,为对抗帝国“猎野派”,唤起人们眼中的现实世界,广受市民欢迎。

圆山四家之所以讨论人的亲近,是因为它接受了写生的手法。素描最初是西方人的想法。当时,许多自然科学书籍通过长崎的荷兰船运送,其中许多插图引起了画家的兴趣。此外,可能是清朝画家沈南平在长崎普及了明清花鸟,成为被别人模仿的“南平风”。这两种新颖的技法都是以素描为基础,达到写实的表现。京都第一个有过素描训练,然后认真学习中国花鸟画和外国写实主义的人,是远山英举(1733 1795)。

远山英菊是个低级画师。他曾经对“唯物主义”感兴趣,画了许多动植物标本的画。这是画家观察对象最完整的锻炼过程,结合南平风格或西方写实,超越日本绘画的工艺,为素描注入新的思想,毫不费力。

日本绘画的素描是什么?一方面是尊重日本画现有的装饰;一方面,我们重视素描的真实感。1765年《雪松图》是袁山创作揭露无骨法、明暗法等素描流派的原型。未来要为社会寺庙、富商等画一系列大屏画。,而且还秉承新画风,甚至学生都会全力以赴,形成一股巨大的圆山派力量。

吴纯(1752 1811)是元山弟子,早年还师从谢武存学习南画。因此,当他继承了元山派的现实主义,又融合了南画派的抒情风格时,最终开拓了日本现实主义生活诗的境界。结果比圆山派更符合市民阶层的趣味心理,也成为了主导京都画坛的流派。吴纯一家都住在京都四条通附近,因此得名“四条排”。为了表明两个流派并存,风格相近,后来的历史学家干脆称之为“元山四派”。

远山要给雪松一张图。

江户时代远山四派的杰出代表作只有《远山瀑图》和吴淳的《行船图》两个。微妙的景色和瑰丽的构图,大概可以预言,京都的现代日本画,一点也不让东京美术学校的新日本画独占,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有自己的理由。面对西湖的冲击,京都素描学校充满了英雄气概。从幕末到明治初年,很多人大批涌现。川端康成张羽、枝野幸男岭、竹内吕风、铃木松年、植村松原都是元山四派的集大成者,代代相传。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京都素描派的魅力依然紧紧拍着京都人的生活感受。

文章原题为《明清绘画的海外辉煌:论明清绘画对日本南画和京都素描派的影响》。

参考

1.[日]秋山博之,常,袁音译。日本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版。

2.[日]日本美术简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3.【日本】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东京:彦博书店,1984版。

4.姜。东方古典美:中日传统审美意识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5.【日本】家永三郎。彦博讲座日本史[A],东京:彦博书店,1971版。

6.田军、苏冰等。日本传统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年。

7.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