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好是好事吗?像孔子这样的圣人颜回为什么四十岁就死了?
古希腊人认为这个世界只是观念世界的模拟,根本不值得留恋,那还养什么?基督教文化不会和养生联系在一起,他们要克服肉体欲望,才能上天堂;印度文化的禁欲主义倾向更加明显。养生求解脱更重要。
可以说中国人是最世俗的,养生观念最早建立。
如《易经》中的《易》卦,系统地指出了养生的内容,其《荀传》中说:
程颐说:“养生、保持身材、关心道德、关心人,都是养活自己的方法。动息而宣,以养生;吃喝衣服强身健体;魏义见义勇为,以德养德;推动自己和事物去支持别人。”
甚至可以说,只要活着,就要“养”。养生不仅仅是对身体的保养,更是一种政治理念和方法。因此,保健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现在我们只关心身体的保健,这是一种狭义的保健概念,但这种保健概念来自儒家而非道家。
孔子在这里已经指出了养生与血气盛衰的密切关系。
《戴易一生核心碑章》对身心健康与气的关系更为明确:“食五谷者智,食气者寿。”其实这已经是一种炼气供呼吸的方法了。
在《论语》中,孔子甚至指出了养生与心理调节的关系:“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善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按照董仲舒的解释,一个仁者,“其心自在,其心平静,其灵和谐,其欲俭,其事易,其道易,故无所不能而平和理性。”
可见,孔子所追求的“仁”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养生原则。仁者之所以能长寿,是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和谐放松的,而他们的气是顺畅的。
按照这个道理,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渊应该长寿,因为他能“三月不反人道”。甚至在《庄子大师》中,颜回已经超越了孔子,他的故事以“忘”而闻名。
在所有弟子中,他应该是最接近“仁者长寿”标准的,但他死得早。
历史记录:
颜回二十多岁头发变白,四十岁去世。孔子对自己的死感到非常难过,觉得很可惜。
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仁者长寿」是真的吗?如果是,为什么颜回这么早就死了?这个问题必须回答!
陈淳录了朱的一段语录:
朱给出的解释是,仁者只在理论上长寿,实际上未必如此。不过前面说了,仁者长寿是功夫的必然效果,也就是说长寿不只是理论,而是现实。这里面是有矛盾的。除非你认为长寿不是儒家所追求的,你可以拥有最好的,没有也没关系。关键是你活着的时候能不能有一个中立的氛围,能不能坦诚相待。
这种态度就是孔子强调的:“尽己所能,听天命”。生命的长度是命运,但生命的质量是人事,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实现它。朱引用《论语·永业》来解释“人生而直爽,失之交臂者幸不死”。“人之初直”,就是说人活着是因为正直,这和“仁者长寿”是一个逻辑。如果A是,B是。一个人,如果“直”,就是“生”;若“仁”,则“寿”。从逻辑上讲,A是B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不仅有获得B的途径,C也能获得B。
同理,一个人能活下去,活得长久,不仅仅是因为耿直善良,更是因为没心没肺。而孔子和朱子认为通过其他方式达到的“生”和“寿”只是一种侥幸,而不是正道。
尽管有这样的解释,人们还是觉得不服气,因为儒家有很多伟大的圣贤活得很久。比如孔子活了70多岁,孟子活了80多岁,荀子甚至夸张,100多岁。由此可见,儒家的养生之道还是有效的,确实能让人长寿。
所以一定要从其他方面找原因。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颜回其实很可怜:
《论语·雍》也说他:
虽然生活真的很穷,但他自己并不在意,而且“人不忍则忧,回去也不换个乐子。”年复一年,他的身体自然垮了。
众所周知,孔子主张:
孔子本人非常重视物质和饮食方面的调养,而颜回恰好忽略了这一点。
其实养生不仅要养心养神,还要强身健体,不然就有颜回的问题了。其实儒家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上面的“易”卦提到了保持身材,注意饮食和衣着。汉代的荀悦总结说:
养生的关键点是:宜,不宜过度,即中和。中庸其实就是养生的道理。人要中立,这样才能活得长久,活得好。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长寿、心情好、乐观很重要。但千万不能忽视饮食调理:按时吃饭,早睡早起,不吃变质的食物,不随便应付饭菜,注意食物的营养搭配。这些都是常见的原因,但是人很难做到,因为现代社会的干扰和诱惑太多,让我们吃不好,睡不好。
然后呢?
最后总结一下,少花钱多休息。生命在根本上是静的,“生命在于静”。只要懂一点经济学常识,就能知道你的能量有两种:吸收和消耗。当吸收大于消耗时,你自然是健康的,精力充沛的。相反,你有病,不健康。人的吸收能力,其实是很难锻炼的,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少消耗,多休息,少吃油腻,跑步不出汗,运动不累,晚上不随便运动等等。,都是为了减少消耗。
不要被“生命在于运动”所迷惑。
跑题了,我还是想提一下哲学。哲学的本质是“概念澄清”和“前提反思”。澄清和反思往往是我们头脑中最基本的概念和前提预设。这样才能不被外界各种精彩的说法所动摇。为了健康,为了运动,为了锻炼,甚至为了生活,希望继续反思,以求最终得到一个确定的解决方案。也欢迎同路人一起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