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阅读和传家宝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龙,女儿成为凤。好的家庭氛围,好的家风,自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经典,是一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常规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孩子如何传承,什么是好的家风家训?最近看曾国藩的书信,找到了答案:耕读传世,诗书长存!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萍年轻时游手好闲。后来,他被嘲笑无知。从此,他痛定思痛,成了当地有威望的人。但由于他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在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后,曾玉萍许下了一个很大的愿望,说我家以后要“耕读传家”,不仅要保持种田农民的传统,还要培养读书人。只有读书才能彻底改变我们曾家的命运。这也成为曾家最重要的家训之一。曾国藩也把读书作为后世教育的重中之重。他曾在家书中写道:“不求万世富贵,但求万世有士。”学者是读书的种子。"

“耕读传家”曾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小康农民追求的理想生活图景。著名学者冯友兰曾回忆说:(父亲)不希望后人产生一个院士,只希望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因为不可能一代一代产生翰林。对于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来说,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意味着你家的书香门第延续了下来,可以称之为“耕读”了。(冯友兰自述三松堂)

?“耕读传家,诗书代代传”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诠释。所谓“富贵传家宝,不过三代;诗书代代相传,数百年来皆知。”《围炉夜话》说,“种田是你保持健康的原因,读书是你成为明道的原因。这就是种田读书的由来。“在农忙时间耕种土地,以获取生活资料;农闲时浏览书籍,获得精神滋养。这确实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和家庭生活方式,现在基本上已经被遗忘了。估计以后再也不会提这个说法了。

曾国藩认为,耕读之家可以长久。在过去,除了少数例外,每个年幼的孩子总是要学习三到五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也至少要学习一两年。俗话说:“三代不读书,满屋都是猪。”

?曾国藩说的“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是什么意思?曾国藩的信中有明确的回答,“我们研究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入德以求无忧;一个人读书是为了自卫。”换句话说,读书是可以确定的,读书也是可以成立的。曾国藩在给儿子的信中也说:“人的性情很难因为出生而改变,但读书可以改变性情。古人善相面,说读书能改骨。要想改变法律,首先要树立坚定的志向。”曾国藩自称是当时最精通相面术的学者。他从相面学的角度说,一个人的气质很难改变,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肚子里有诗!”

怎么看书?

曾国藩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第一,读经典。

经典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其智慧和思想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最值得后人学习和吸收。知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的东西,越是随着时间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读书最大的方法就是读经典。

第二,“一本书读不完,不读新书。”

?当你还没有读完另一本书的时候,不要急着去读它。有这个问题的人很多。他们一下子看了很多书,这一本那一本,以它的名义看了很多书。其实他们都没读过,也没全读过。虽然曾国藩提倡读书要浸淫其中,但不是死记硬背。他对儿子说:“学习的话就不用补习了。就悠哉游哉,今天看几篇,明天看几篇,自然有益长久。”曾国藩还提倡读书要做笔记,即读书笔记。“做一个简短的读书笔记,带着雄心,带着疑问”。就是把读书时的感受、想法、经历、疑惑写下来,帮助你读完之后的学习。

第三,是培养个人的阅读兴趣和方向。

曾国藩的长子不喜欢科举、八股和西文、社会学,曾国藩鼓励他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读书。老二曾季红喜欢数学,鼓励他学习数学。曾国藩根据自己的爱好培养孩子。

“耕读”似乎中断或衰落了。“耕”其实就是“付诸实践”,“读”其实就是“读经典,悟世界”。既要就地培育有机农田,也要培育生命的福田,生命的心田;我们不仅要读纸上的圣贤之言,还要读社会这本书。用知识滋养生命,从内在寻求人格的完善,从外在造福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