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起源是什么?
易经只讲阴阳学说和八卦,那么五行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后来被中医用来治病养生?其实五行产生的比较早。人们注意到了自然界中五种事物的属性,认识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由此与人自身的身体状况联系起来,发现这种联系是存在的,于是五行学说也对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当我们的祖先考虑世界是由哪种基本物质构成的时候,他们总结出有五种基本物质,即金木、火、水和土。中医用五行来解释各种生理病理现象,预言未来的人会用五行来计算人的命运。
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朴素唯物主义的“五物论”。《尚书·洪范》中“五行:水、火、木、金、土……”的记载,开始将五行的属性抽象化,演绎到其他事物上,比如与五味结合,形成固定的组合形式。战国晚期提出五行相胜(克)的思想,将胜(克)与命的顺序固定下来,形成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和整体把握的思想。这一时期,《内经》将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对研究和整理古人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道教。它强调整体概念,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和变换关系。如果说阴阳是古代对立统一的学说,五行可以说是原始的一般系统论。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物质构成学说,类似于西方的土、水、火、风四元素学说。然而,在强调纯科学的现代,这种融合了哲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学等诸多科学的理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更不用说被吸收并发扬光大。
五个元素中的每一个都代表了不同的性能。“木直则直”是指木有生长、上升的特性;“火据说是上火”,意思是火有发热向上的特点;“土造作物墙”是指土壤具有种植作物和生化物的特性;“金说随革”是金具有杀变的特性;“水润”就是水润向下。基于这种认识,古人将宇宙中的各种事物归为五行,所以从概念上来说,它们本身并不是木、火、土、金、水,而是一大类在特征上可以与各种事物、现象相比较的抽象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