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养生:手阳明大肠经
根据《针灸经典》、《医学经典》的记载,寿阳明大肠经有20个穴位:商鞅、二建、三建、合谷、阳西、偏里、刘文、夏莲、上连、手三里、曲池、肘、手五里、臂、肩、巨骨、田丽。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指尖,沿食指上缘,经拇指与食指指骨之间的合谷穴,上行至手腕两筋凹陷处,上行至肘外侧,再上行至上臂、肩、肩、肩前缘,上行至背部,在大椎穴与朱阳经会合,再前行至乏盆与肺相通,下膈与大肠相通。
还有一个分支,从缺盆向上到颈部,穿过脸颊,进入下牙龈,再从口腔返回,绕过口腔和嘴唇。左右静脉在人体中间的点上汇合。相交后,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再上行至鼻孔两侧,在鼻旁的项英穴与足阳明胃经相连。
灵枢经:“大肠经阳明之脉,指牙痛、项肿,主津液所致,目黄、口干、咽痛、肩前疼痛、拇指手指疼痛。气盛则脉热浮肿,气弱则畏寒止。为此,百病皆泻,虚则补,热则病,寒则左,郁则灸。如果没满,可以拿。”外感邪气侵入经络引起的病理变化为牙疼、颈部肿胀。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主要用于治疗津液不足的疾病,其症状为眼睛发黄、口干、鼻塞或流鼻血、咽喉肿痛导致气塞、肩前及上臂疼痛、食指疼痛,使其不能活动。气盛是因为经络经过的部位发热肿胀;经络气血不足时,会出现畏寒发抖等症状,不容易恢复温暖。对于这些疾病,真则用泻,虚则用补;热则用快针法,冷则用留针法;艾灸用于脉虚抑郁患者,治疗以经络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