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几个特性

中药的性能是指与中药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质和功能。是所有药物共有的一些特征。中医的性能理论,也称为药性理论。它既是对中药功效的高度概括,也是理解中药功效和应用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邪气作用于人体,导致阴阳过盛,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所以,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无非是祛除邪气,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的功能,从而纠正阴阳之实,恢复阴阳之秘。药物之所以能针对疾病发挥上述基础作用,是因为每种药物都有一定的特点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偏性,即利用药物偏性来纠正疾病中阴阳的虚实或虚实。古人未能深入探讨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清代医家徐惠熙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生于何时,或生于何处,各药各有所长,故能趋利避害,调和脏腑,深求其理,故能自得。”既指出了“诸药并用”和“各有所长治病”,又进一步探讨了药物的各种偏向。中药治疗疾病的偏向是多种多样的,总结其复杂的性质和功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盛衰、补泻、归经、毒性和非毒性。这些性能理论是历代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中医阴阳、脏腑、经络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出来的。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学习、应用和研究中医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归经: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医的规律。在临床用药时,首先要对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进行检查,然后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起伏:是药物在治疗中的趋势。向上漂浮药物,主要是向上和向外,向下和向内沉降的药物。配伍:是指根据疾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选择性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一起应用。配伍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疗效。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五味:酸、苦、甜、辣、咸。药物的味道不同,效果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