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和五味黄开泰谈中医养生篇
养生所需的物质存在于自然界,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自然界。回应自然,“怒向苍穹”是一种生命本能,是一种自然存在。顺应自然,尊重自己的生命,养成“学阴阳”的习惯,能够因势利导“取巧”。只有理性,有前途,才有养生价值。
为了健康,你必须吃。想吃,就能吃,水谷进了肚子,化生微妙,生命就能复活。不想吃就不能吃,水谷不入胃,就不能有五味、五脏、五体等生命关联,就不能养生。饮食,无论是对营养素的理解,还是对五味、五脏、五体的生命关联性的理解,只有通过吃才能实现其生命意义。
饮食多样,五味杂陈,个人喜好不同,但要想吃得对,保持健康,又不伤害身体,就一定要吃好。
饮食上有节,比如吃的量,吃的时间,诚意,五味。
五味苦、甜、咸,五谷、五果、五畜、五兽。怎样才能调和五味?我们和五味在保健和治疗上是不一样的。对于我们的医疗保健来说,这很简单。我们应该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饮食要多样化。
吃是食欲的理性行为,顺应食欲,满足吃的欲望就够了——酸而苦而不,甜而不,辣而不,咸而不,温而五味。
“欲望”是人类生存的动力,是地球上动物生生不息的动力,反映了个体生命的真实需求。对于没有文化,自我意识薄弱的生物来说,生命本能的“欲望”控制着理性,比如食欲刺激采集狩猎,理性决定进食,性欲刺激配偶竞争,理性交配。
因为胃口,为了吃,为了得到食物,原始而有前途的必然会去争取。人类在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发明了石器、木棍等工具,提高了获取食物的能力。石器和木棒又反过来促进“欲望”由本能向理性转化,发明创造出更多能满足“欲望”的工具和方法,发展出包括青铜器、铁器、农具、电力、机器等多种文化技术,形成了以科学为核心的文化技术体系。
“欲望”是有方向和目的的,“艺术”的基本含义是满足“欲望”的需要,实现人的理想和愿望。
欲望有本能的善恶。本能的好,以生命为重,想爱,想放弃,比如母亲爱儿子,为了儿子,母亲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本能的恶,基于事物,想打想杀,如狼抓羊。
“欲”由内而外,或爱满足善欲或努力满足恶欲。
食欲和性欲是邪恶的欲望。恶欲的满足就是利己的满足。我吃就吃,性是我的天性。如果我吃了,满足了欲望,我就能活下来,我的生命就能继续。
没有文化,本能的欲望不会上升为理性的欲望,邪恶的欲望不会泛滥,为之而战不会伤害。食欲是本能衡量的,胃是基础,猎物饱了,果实也饱了,没有吃的欲望,所以不会去捕猎,也不会去采集;性欲有一个自然的尺度。发情后不会有争取配偶权利的冲动。男女会和睦相处,不会有你死我活的争斗。
文化人把本能欲望升华为理性欲望,“欲望”从自然状态变为文化状态,以文化精神的形式形成理性欲望。因为文化精神、科学等文化技术从满足本能欲望的需要发展到追求理性欲望,没有本能的尺度和自然的尺度。
文化精神孕育理性欲望,理性欲望决定科学等文化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实际应用。科学和其他文化技术是否具有人文价值和生命意义,取决于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和本能欲望一样,有善恶,遵循善,遵循人性,遵循恶的文化精神。人文主义、生活化、仁善用、科学等文化技术都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兽性的欲望,利己第一,斗争为服务,科学等文化技术是蛮荒斗争的武器。
理性的欲望不是本能,满足的标准不是生活和生存的需要,而是文化精神的需要。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理性欲望的不断膨胀,贪婪和永不满足,是人类世界相互争斗,尚未开化的基本原因。
文化需要生存,需要保护学生,需要维护健康。人类首先要文明化,弘扬仁和善的文化精神,让科学等文化技术人性化。无论是发明还是实际应用,都能有生活所需的度量和自然尺度。
中国的文化精神是由向善的欲望形成的,具有天人合一的生命理性和相应的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所以,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中,科学等文化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实际应用,是可以顺应自然,因势利导,而止的。
养生是个人欲望驱动下的理性和有为,与个人文化遵从和客观认同密切相关。顺应西方文化,认同形与体的客观性,养生的理性欲望在于物的形态,有为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顺应中华文化,认同多维时空动态关联的生命客观性,养生滋养元气,理性有为,以我自己的生命为根本,饮食适度,生活规律,不妄动,修炼虚无之德,修炼真元精神,元气。
个人保健与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是非观、价值观密切相关。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西方文化采取唯物主义和以利润为导向的方法,而中国文化采取人文主义和以生活为导向的方法,并发展了一种基于尊重自然和仁爱的概念理性。
遵循中国的文化,具有天人合一的生命理性,认同中医理论,具有天人相应的生命智慧。理欲不贪不争,理有为才能顺应天地阴阳变化,满足自我生命需要。
欲望无法熄灭,只能克制。克制的生命原理是“阴阳中法”,克制的合理性是“术中和”。“法以阴阳”符合天地运行,“和以数计”适合自己的生活,不放纵贪吃美食的欲望,也不贪图肉体的快感。人生踏实,身体强壮,人生才能长久。
五味养生有理有据,以“欲”为本。五味之欲,反映了藏腑之需。比如肝亏了就会酸,酸就反映了肝的需要。心要虚,就要苦,苦反映了心的需要;脾虚即甘,反映了脾的需要;肺虚即辛,反映肺的需要;肾虚就是咸,咸反映了肾的需要。
五味调和是以饮食多样化为条件的,但也在于内调和五脏的需要。五脏是生命的中心,其气化活动各有特点。五脏之气随时间和人而变化。衰落的人,不足的改变,对生活的感悟,都会有相应的味觉“欲望”,或酸或苦或甜或苦或咸。
阴阳是生命的根本,五脏的情况不仅仅是自己感应到的,还会通过生命的意象反映出来,比如脸色的颜色,皮肤的胖瘦,精神的好坏等等。所以除了我的欲望,肤色,肤色,眼睛颜色,精神状态等。,也是五味和谐的重要基础。
真心和五味有两层意思。一、健康的意义,主要在我自己的胃口,想吃什么样的饮食,吃一点,对健康有益。二是治病,根据精神、颜色等。我所反映的,以及我所验证的发病机理的性质,我相应地选择药物的味道。
因食欲而吃是本能,但五味同食是理性。理性源于本能,高于本能,调节本能。
吃是生存本能,食欲是动力。在蒙昧阶段,你吃的可能是食物——性能平和、能养生的东西;也可能是毒品——性能有偏差的东西,会伤人。久而久之,一代又一代,人们对医学中的食物有了理性的认识。
中医对食物的理解来自于吃的客观性,所以都属于五味。养生以五味为本,伤由五味生,治靠五味,五味可和,身体健康,五味不健康。
《黄帝内经·苏文·怒天》“阴生于五味,阴五宅伤于五味。所以味道太酸,肝气生津,脾气独特。味道太咸,又壮又累,肌肉短,心里压抑。味道太甜,心满气喘,色黑,肾不平衡。味道太苦,脾气不强,胃气浓。味道太刺鼻,筋骨松弛,精神中枢。故愿五味和谐,健骨柔肌,行气行血,密理。如是,愿精进于骨,诚于道,天命长。”
五脏为阴,身为阴,血为阴,精为阴,有形之物为阴。阴的滋养,形成,形成,都是基于你吃的东西。如果吃的不对,五味太多或者没有,就会伤害阴五宫——五藏。
我愿与五味和谐,与五脏中我所要。《黄帝内经·苏文五脏代章》:“故心苦,肺辛,肝酸,脾甘,肾咸。这五味也是一样。”欲,需也。肝酸增气,苦经历增气,脾甘藏气,肺辛增气,肾咸增气。增气满足了五藏的欲望,所以可以调和。
要适可而止,补气,吃东西要适量。肝气不足,嗜酸,吃酸补肝气,吃多伤脾;心气不足,欲苦,吃苦会补经验,而过则影响脾胃;脾气不足,贪图甜,吃了甜会补脾,吃了伤肾;肺气虚,欲辛,吃辛会补肺,过则伤筋伤脉,损神;肾气不足则食咸,食咸则补肾,食多则悲。
想酸就吃一点酸,想苦就吃苦,想苦就吃辣,想咸就吃甜,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要过量,五味养生。
吃饭很简单,可以张着嘴吃,但是要合理的吃,不能乱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有节制,养五藏,海吃海喝,伤五藏。
食品添加剂,分子和简单食品,可能是个大问题。它改变了食物的自然属性,打乱了已经建立了几百万年的五味、五脏的生命关系。很多人适应不了,内分泌代谢混乱。不该留在体内的糟粕排出不去,要气化滋养,却停滞不前,留了下来,化为恶。
食物的自然属性是五味、五脏、五体的生命关联性的保证。变换食物的五味,按照物理规律的主观意志,自以为是地加这个加那个。是健康还是有害?甲减,甲亢,糖尿病,尿毒症,癌症,心脑血管疾病,这里哪里有结节,天天补钙还是骨质疏松?医院爆满。原因是什么?和我们的自大,把理性放在自然之上没有关系吗?
《黄帝内经·苏文志珍大论》:“阴阳五味有什么用?齐波说:甘甜渗阳,酸苦溢阴,咸溢阴,淡味渗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柔或坚,各行其利,调其气,使之平。”
五味的生命效应,即吃或散、慢或急、干或润、软或坚、随兴而动、理气,是吃后的生命效应,是具有自然整体性的食物的生命效应,不是分子和简单营养素产生的效应,也不是在实验室里就能观察到的效应。
五味的生命效应是:酸可收,辛可散,甜可缓,咸可柔,苦可强,光可渗。与五味和谐,就是通过五味的丰富和组合,维持五脏之气的中和。但在各种理化成分的作用下,这种生命效应在食用前就被破坏了。
五味的生命效应不同,养生和治病的价值也不同。如果能把五味结合起来,欲滞则散,欲滞则行,湿则燥,津液不足则润,坚则柔,弱则坚。
食物有五味,中药有五味。食物和药物的五味具有相同的生命效应,但不同的是养生与食物的五味相和谐;治疗疾病,我愿将五味药合而为一。
养生、食物、药物,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都源于饮食所感知的五味,都有慎独五味的理性原则。
五味养生,尊重我的“欲”,吃酸、苦、甜、辣、咸;治疗五味病,要尊重患者的病象,“观脉候”、“辨证求机”,把握患者疾病的具体性质、病位、病邪、病形、病势,“是闭是散、是缓是急、是干是湿、是软是坚”,或辛甘性阳,或酸甘性阴。
食物是多样的,食物的味道也是多样的。和谐五味的生命效果取决于我生命的气化能力。气化能力强,饮食规律,食物简单,通过化生转化,不足可补,过剩可泄,五脏中同样可以容纳。气化能力差。要获得和谐五味的生命效应,首先要调理脾胃,注意消化,化水谷为精微,进入五脏的气化活动。
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味道,同样的食物也有不同的味道。所以五谷有五味,五谷有诚意五味的问题;五果有五味,五果有和五味的问题;五菜五味,五菜有诚意五味的问题;五畜五味,五畜有和五味的问题。
《黄帝内经·五十六五味》:“五谷:糯米为甜、酸、咸黄豆、苦麦、黄黍为苦。五果:枣甜、梅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肉甜,狗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花、韭菜、活鲜、苦、辣葱。”
五味调和的基本问题是呵护脾胃。西方文化提倡吃生牛肉、鱼、五果五菜。生吃没有错,但是要适合自我的脾胃。脾胃能运化,与生吃无关。如果脾胃运化不良,生吃对身体有害。人类学会了用火,告别了吃动物,吃血。尤其是烹饪方法之后,人们主要使用熟食。脾胃适应的食物除了五果之外,基本都是熟食。
熟食是文化人的食物。现在我们在倒退。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吃生的食物。看来我们的脾胃还处于没有学会用火做饭的远古蛮荒时代。
脾胃运化是五味和谐的基础。不维护脾胃而吃,营养丰富,肥腻甘甜,蛋白质可口,可能导致“五气满溢”和“脾疖”等代谢紊乱。
《黄帝内经·苏静闻怪病》:“口若甜者,病名何?如何获得?齐伯说:五气满溢也叫脾脓肿。夫五味藏于胃中,脾在行精,津液在脾,故甘;这个胖美也是天生的,这个人肯定吃的又甜又胖。肥的使人内热感,甜的使人饱腹,于是气溢而转渴。”
治疗疾病的和合五味原理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它是建立在宇宙的本性、天地的交换和活人的生命的关系的规律,即五运六味的产生和转化的规律之上的。
《黄帝内经》:“气在春,风在其中。以苦待之,以苦辅之,以甜缓之,以热散之。热阴为内,咸寒为治,甘苦为辅,酸为收,苦为发。湿淫宜苦宜热,宜酸宜淡,宜苦宜燥,宜淡宜淡。火是猥琐的,咸而冷,苦而苦,酸而苦。干阴为内,苦温待之,甘助之,苦之。寒阴为内,治法甘热,有苦有苦,有咸写,有辛润,有苦有坚。”
天地互换,产生五种食药。由于天地之间的气体交换和气化的动态变化,食物或药物的五味是不同的,如气体的厚度,成熟的时间和成熟的数量。
《黄帝内经:论武昌政治大学》:“五味是什么,有多浓,有多成熟,最后会有多大的不同?齐伯曰:“地与大气所控,天不生,地不长。".皇帝说:我愿听其道。齐波说:寒热湿不一样。故少阳在春,寒毒不生,味辛,治苦酸,谷为苍丹。阳明在春,湿毒未生,其味酸,其气湿,其治硬而甘,其粮苏丹。太阳在春天,热毒不生,味苦,治淡咸,五谷丰登。厥阴在春,清毒不产,味甘,治酸苦,粒淡红,气专,味正。少阴在春,寒毒不生,味辛,治硬甘,粒白。太阴在春,燥毒,味咸,气热,治甘咸,粒苦。华春咸,气特。”
方药中对此有详细的解释,内容很多。下面节选邵阳在春天的讲解。
原文:少阳在春,寒毒未生,味辛,治苦酸,粮为苍丹。
释义:“少阳在春”是指少阳在春的年份。“毒”是指有强烈气味和治疗作用的药物。张茵安注:“毒”是独一无二的,指的是单独冷热的东西都有偏胜的毒气。“寒毒”,即具有驱寒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少阳在春,寒毒不生”,意思是少阳在春年,今年下半年气候炎热是因为少阳主火。根据“同人兴,异人衰”的规律,春日少阳出产的食物或药物,气味也是温的。寒性的食物或药物不生长或少生长是因为它不对应春季的气。王冰注:“火在地时,其气热,而寒毒时,其气异于地,故生死不同,少生一个。”就是这个意思。?
“辛”的意思是辣。“其味刺鼻”是指春日少阳气候炎热,所以其所生长的食物或药物是温热的。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如姜、肉桂、葱、蒜、辣椒等,都是辛辣的。“治愈”就是治疗。“苦酸”指苦或酸的食物或药物。“治苦治酸”是指春天太阳年轻的时候,气候炎热,所以发生的疾病大多是热性的。治疗中有必要使用寒性食物或药物。具有清凉作用的药物,如黄连、黄琴、白芍等,多为苦味或酸味。
在春季,与四田相对应,习惯上称之为春季四田,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宇宙中恒星、太阳、月亮、地球的相对运动及其对生命气化活动的影响而形成的对气化活动规律的认识。
自然分阴阳,人也分阴阳。天有干,地有枝,天有春的规律是天地气体交换规律的反映,在风、火(辟火、相火)、湿、燥、寒的转化上有区别。由于它们的不同,五味的形成和来源就有了生化厚薄和寒热五味的区别。
它是一门非常深奥微妙的生命科学,反映了多维时空动态关联的生命规律,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认识天地人的生命关联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文化结晶。掌管天道的人解释上半年运气的特点,在春天的人解释下半年运气的特点。
如果上天保佑五气,风火湿、燥、寒,春天有五味,酸、苦、甜、咸。
比如子午年是少阴辟火之日。上半年阳明干金在春,下半年五味酸;五气化湿,治苦甘甜。
上半年少阴君火在春,下半年五味刺鼻。五气之化,寒毒不生,治之苦甜。
丑年太湿,烤不了天。上半年太阳冷,水在春。下半年五味苦。五气转化,不产热毒,治淡咸。
陈旭是太阳冷、水冷的日子。上半年湿土在春,下半年五味咸。五气、热的转化,其处理有甜有咸。
申银是天与少阳和火的划分。上半年风在春,下半年五味甘。五气之化,清毒不生,可治酸苦。
上半年少阳春季上火,下半年五味变,刺鼻;五气之化,寒毒不生,治苦。
酸、苦、甜、辛、咸五味,是生化的,是化学的,与天地运行密切相关。《论五常政大》里这里的“味”,就是那些年气化了的时令味。如果是不正常的,会引起致病因素,危害人的疾病,那么就要加上“治”的味道。
比如2021这一年是苦、丑之年,这一年的地支是丑的,春天太阳是冷的,水是阳的。时令之时,味苦,气之热和毒不生。宜咸淡结合,对症治疗。
五运六气是一个深奥的理论。如果应用于人,没有中国深厚的文化修养,没有对活着的人的尊重,是做不到的。根据五运六气五味,多维时空动态相关的气化规律为基础,没有人与自然对应的生老病死观,也没有顺应三因的医学观。
“五运六气”理论是在宇宙背景下,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理气候的变化与活人联系起来而形成的理论,具有一般性、规律性,更具有根本性。要发挥仁和五味的临床作用,就要把人当人看,尊重患者生命的客观性,即“待其正气,不可失其病机”和《真真假假论》中反复强调的“察其病机,不可失其正气”。
五运六气抓住了多维时空动态关联的生命根源。每个活着的人都有这样的气化活动规律,但也有我自己气化活动的特殊性。以活人的疾病现象为基础,在“待正气”、“不失正气”的前提下,做到“察病机,各司其职,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有者责之”,才能真正做到五味和谐。
病机思维的循证、求证、辨证逻辑,是辨别中医真假的分水岭,也是决定临床水平的基本因素。
张仲景的《伤寒论》秉承了《内经》的天人相应学说,强调以三阴三阳学说为基础的“观脉证”,以现实客观的疾病现象为依据;突出“辨证求机”,以证和病机为治疗目标,或辛(如麻黄汤)、苦寒(如泻心汤)、甘缓(建中汤),或酸苦(如吴梅汤)。
与天文地理相关的五运六气是最现实的理论。但也要认识到,五运六气不是机械的模子,而是我们认识人体气化规律、把握现实病机的理论工具。
确定实际病症,判断临床病机,必须结合当时局部气化的特点,即“待气而宜”和“不失气而宜”;必须以活人为实际对象,“严守病机,各司其职,求之者,不求之者,旺者责之,空者责之。”可以说,辨证论治是唯一正确的临床医学方法。
五味和谐有五运六气的规律,最终必须与五脏和谐,与阴阳和谐,与魏莹和谐,与气血和谐,与冷暖和谐,与意志和谐,与活人和谐。五运六气反映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只有运用五运六气理论,调和五味,化五气,补虚损实,扶正祛邪,才能维护“阴平阳之秘”,恢复与五脏失去和谐的阴阳。
中医把人当人,人是活的。生者有气化活动,五味与五脏相合。在合适的时间,有它的转化,有它的诞生,有它的行为。“是气血调和,使经络通行,覆盖阴阳,强筋骨,通关节;卫气和合会分肉解郁,软化皮肤,使肌理密实;心若和谐,精神转直,魂不散。后悔不起,五藏不邪。寒若温和,则六腑融于谷中,风不起作用,经络通畅,四肢平安。这个人也普通。”(《黄帝内经·本藏篇·本能》)
长期以来,在病理生理学独特性和证候规范化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把五运六气作为糟粕加以否定。学习中医不是天人相应、多维时空动态相关的生命理论,而是解剖学的学习,是学生对病理学的理解。中医教学不是教《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培养辨证论治的逻辑思维,而是教病理实验、药理对应、循证医学。中医的眼睛盯在物质和形式上,不顾活人的生命差异,不顾三者的病机本质,中医的管理、教学、学习都偏离了多维时空动态关联的生命路径。很多大学的中医权威都认为中医理论面临很大的挑战。
中医走错了路,它的消亡不可阻挡。即使新冠肺炎在中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把西医甩在了后面,但如果不能回归多维时空动态关联的生活方式,不尊重“观其脉证,知其错,辨其治”的辨证论治,也无法扭转其消亡的命运。
与野生动物和原始人相比,有文化的人的理性要发达得多,理性的作用也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文化人有生活的智慧,不应该为了短期的物质享受而做造成终身痛苦的事情。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不会做当下快乐,未来艰难的事情。
人类的发明创造和文化活动是生存、保健和养生的基础。所以,在保持地球活力,保证人们健康的前提下,改善物质生活,是文化的理性和有为,也是文化人的理性和有为。
保健是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问题,而治病的最终意义是为了谋生,保护学生,维护健康。尊重传统和饮食习惯是饮食养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传统饮食习惯是在饮食的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反映了五味、五脏、五体等生活关联性的地域特征。川渝辣,江浙甜,两广喜粥,西北面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水土的生命关联。水土不服其实是五脏六腑阴阳气化,对新地方水土不适应的反应。
传统的饮食习惯,很多人,几代人吃,对身体不好,形成不了传统。西方文化中的人鄙视传统,爱新奇求新,把新奇当成高级和进步,所以饮食要服从营养和实验室的分析平衡。
地球有四十多亿岁了,太老了;几百万年,太久了。求新否定传统反叛传统,是不是也该把地球扔掉?机器人和生物人应该杀死我们自己吗?
五味调和对身体的影响是传统的、习惯性的,是无意识培养的,是无意识发生的。
养生是润物细无声,积沙成塔的过程。走传统路线,保护现在的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绿色的地球,是文化的最高目的。不以人为本是好事也是坏事,可能是毁灭者柯南的事。工业化带来的很多新事物——碳排放、雾霾、重金属、热武器、原子弹、生化武器,任何一种能继续发展下去,都可以杀死人,甚至地球上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