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米粥:出自桂林古方《伤寒杂病论》,养生的原始疗法可以用白米恢复。
我们对《伤寒论》的直接解读,不仅仅是为了有病时治病,还包含了更多“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来保养身体”的例子和概念,可以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看《伤寒论》的时候看到一个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来调理身体的概念:“胃气”很重要。
我把药方拆开后发现,常见的药材有几种:甘草、生姜、大枣等。,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胃气”胃气不仅对付肠胃问题,还治感冒,甚至妇科问题。人体的功能多样而复杂。如果出现局部的功能障碍或改善,就要多考虑身体的相关功能,统筹考虑。就像我前面举的一个例子:拉动一个生理机能的开关,会引发身体机能的几种变化,不是多动就是抑郁。胆结石的治疗其实就是通过调理胃气。如果把胆结石的问题局限在肝胆的功能上,必然会得出“只能切掉胆囊”的结论,甚至被认为是“别无他法”。
胃气的调节对系统性问题有很好的作用,就像前面提到的分形连续统混沌波理论。在我看来,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各种机能的调节可以看作是“宏观调控”的主要关键,比如来自四面八方的诸多波动,都可以在胃气的作用下得到全面的调节。举个例子,我老婆怀孕的时候,曾经跟我说:“我吃什么好吃的东西,比如鸡汤,肉,食物在肚子里的时候,我感觉胎动会特别明显。如果我们的身体真的是依靠“血液成分浓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来达到所谓的“有效治疗浓度”,或者* * *体内特定内分泌和分子的增减可以改变生理功能或结构,又是什么解释?显然,这种在分子尺度上的医学研究路线的结果不能满足我们对现实变化的客观观察。
反而像《伤寒论》中描述的“吞而愈”,更符合我的实际经验和对方药力度的期待。这种反应和速度,如果用“波动”的特性来理解,更符合对现象的观察。
不要说西医很难接受这种观点。就连其他学中医的人也听人反对过:“你这是想用什么‘灵丹妙药’包治百病?”我就是想把我打造成一个随处可见的人,随意发明一些“健康小窍门”,所以想出来捞点名气或者利润。但是,我前面说过,我自己理解《伤寒论》的模式和逻辑,与大多数医学和中医的“正统”理解角度不同,但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常识,最重要的是阴阳五行学说相融。有人问我“你觉得你的中医理解和学习体系,也就是所谓的紫林中医,和别人的看法有什么不同?我只能回答:“紫琳中医的内容不仅符合常识,还能融入日常生活。“仅此而已。
通过自己,我把对药材的理解进一步扩展到了对成分的理解。我不看“营养成分”和“分子结构”,只看在阴阳五行原理下,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是什么。我甚至可以这样描述:如果我们能确切地知道我们需要产生什么样的一系列身体反应,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药材的组合来实现,我们也可以通过成分的组合来实现。就像一个运用光影的艺术创作,我们看到雕像创作的本体可能是一堆杂乱无章的零件,但在固定光源照射下,却能在墙上投射出我们熟悉的花鸟等意味深长的造型。“药食同源”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食材和药材的界限其实很模糊,甚至应该算一个。
除了一些确实需要在精准操作下使用的药材,也就是《神农本草经》中列为“劣等”的药材,大部分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易产生立竿见影的致命后果。甚至我认为,很多成分或药材,只要不是“浓缩”或“提取”,也不是通过口腔、更不用说每天大量食用以外的途径摄入,都可以说是相对安全的。所以“药三分毒”的概念与“药食同源”的概念完全矛盾。即使有人故意吃了太多的白米饭,也不足以将“大米”定义为“有毒”成分,因为他的使用情况完全是“未知”和“异常”的。
我前面提到过,仲景调理胃气的重要药材:甘草、生姜、大枣,也是完全的食品级药材。这也是我学习《伤寒论》后得到的一个重要感受,就是要“化其俗”。真正完美的真理必须恰当地融入日常生活。厨房灶台上的糖、米、油、盐,都是养生和急救药品的必需品。在我看来,如果上帝真的需要我们摄取那些不得不“浓缩”和“提取”的养分,那么我们的牙齿和胃肯定不会是这个样子。
上帝要鸟儿飞翔,就给它们翅膀;上帝要婴儿专心喝母乳,所以他们没有牙齿,也不需要吃任何其他“必须先被机器打得粉碎”的食物才能咽下去。孩子牙齿多了,自然能吃更复杂的食物。当有足够的牙齿去咬越来越复杂的食物,妈妈感到疼痛的时候,自然会知道是时候给她断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