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潮汕?

从大的方面来说,潮汕地区的史前原始居民和南方是一样的。春秋后期,由于勾践灭吴,振兴越国,称霸江东,南蛮人开始统称为“越”。后来,越族又分为俞越、东越、闵月、岳洋、南越和罗越。潮汕应该属于南越。从秦朝开始,就有大规模的移民南下。由于不断汉化,越人的大部分部落逐渐与统一的中华民族融为一体。潮汕人的中坚力量是从福建迁入的所谓“福佬”,其中以莆田籍最多,潮汕的另一中坚力量是直接从山西、河南迁入的“河佬”。所以潮汕人是福佬和客家人混居,但福佬占多数。潮汕地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非常有特色,非常丰富多样。潮汕文化历史悠久,想传承中原文化。自唐代以来,名士大臣纷至沓来,为当地的文教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使潮汕出现了一派“姓氏兴盛,鹿鼎宴立”的蓬勃景象。当时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海滨邹鲁”之称。每一个潮人,无论是在思想上、语言上还是行动上,总是表现出当地文化的特色和影响。因此,随着他们自己的迁移,潮人传播当地文化是不可避免的和显而易见的。潮人出国,首先带出去的是语言和文化。潮汕方言是流传最广的。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潮汕方言的存在和传承是毋庸置疑的。只要有海外潮人,他们就和祖籍息息相关,潮汕方言作为潮人的特征之一,就会传播开来,这是毋庸置疑的。潮汕文化的深层表现是潮州人的文化心态,即潮州人的思维方式、人体观念和行为准则。这突出表现在以善经营著称的潮商精神上。另一方面,潮人的文化心态是很多外国人所关注的高凝聚力。海外潮人社团的建立和发展是潮人高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海外潮人以相同的文化心态为精神内核,以血缘、地缘、产业、物质为纽带创立的同乡会、宗亲会、行会、行会等社会组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两年轮流举行的潮州话国际大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的联谊年。来自侨居国的潮人群体领袖齐聚一堂,其凝聚力可以说是潮人传播祖文化的一面旗帜。看得见、听得见的文化传播,就是潮剧和潮音乐的传播。大约100年前,潮剧随着潮人的脚步传播到东南亚国家。国内潮剧借鉴了海外,让潮剧的舞台充满了活力。潮音乐是海外潮人流传下来的,就像潮剧一样,又因为乐器众多,所以有着特殊的音色和旋律,演奏起来悠扬悠扬,节奏鲜明,尤其是锣、皮鼓等打击乐器,更是受到各方喜爱。潮州茶和工夫茶富有特色,也随着潮人走出国门,在潮人到达的地方,尤其是南阳地区,广受欢迎。一杯工夫茶成就了许多海外游子的故乡梦,也成就了许多潮汕人的故乡情怀。一杯浓浓的工夫茶里,酝酿了多少美丽动人的故事。虽然不是酒,但比酒好,很多人都被它陶醉了。诗人李曙光曾大声唱到:“那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淳朴的乡亲托起你/托起你对生活的真诚和热爱/托起你被海外的儿子托起/托起你对故乡挥之不去的眷恋/来一杯功夫茶。”一杯功夫茶,体现了潮汕人谦逊礼让的美德。一杯功夫茶也能体现潮汕人的喜爱。每次进门,主人都会马上沏上功夫茶,一杯香浓的功夫茶,一些温暖的话语,赶走你的疲惫,带给你温暖。宋代诗人杜小山说:“寒夜客来茶为酒。”郑板桥还说,“我喜欢凉爽的晚宴和一壶泡菠萝的新茶。”可谓茶香四溢,香遍天下,人情冷暖。喝一杯潮汕功夫茶,享受许多温暖的人情,令人回味无穷。此外,潮人开办的学校、报纸、书店、剧院、音乐、体育等艺术团体引起了更广泛的文化推广和交流,但它们对所在国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看不见的。出于强烈的本土观念,很多海外潮人有意识地保持家乡饮食习惯,要求孩子在家里说潮州话。所有族人都会建神坛祭拜祖先的神灵,有些家族还会供奉神、佛、菩萨等等,这也是一种个人的文化交流。潮汕文化对潮人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影响,也可以从人们的词汇、饮食、风俗、建筑设计、艺术爱好等方面看出来。潮汕传统建筑的类型和分布反映了潮汕人的风俗习惯、社会形态和文化素质,具有以下重要特点:一是强化礼制。明清时期,封建礼仪制度已经渗透到潮汕地区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建筑上首先表现为城乡宗族祠堂的肆意修建。大量南方移民进入大潮后,为了定居创业而生活。祠堂成为接触民众宗教活动的场所,成为衡量其宗教实力的窗口。因此,全国各地的人们不得不花费巨资修建祠堂。另一种祠堂是名圣贤祠,既供奉家族的圣贤,也供奉入了潮的名圣贤,通过供奉封建礼教的碘仿人物来弘扬德行,教育后代。大量建在城乡的牌坊表明,统治者灌输的封建礼仪渗透到了民间的各个部分,尤其是在区域封建统治的中心潮州城。牌坊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在国内实属罕见。牌坊的有序排列,构筑了一条宣传封建礼教的长廊。在所有的牌楼中,解放坊是最大的一个。潮州女人的传统观念似乎特别强。在外人看来,潮州女人特别贤惠,细致,重视贞操。原因是人太多地太少,男人外出经商或在非常有限的耕地上种田谋生,女人的活动局限在家庭的小世界里。为了维护氏族统治的秩序,封建对妇女的禁锢也很严格。第二,讲究风水。风水之学起源于中原,宋代以后进入岭南,十分活跃。建筑讲究风水是迷信,但不能否认它有适应自然环境、注重养生之学、与环境相协调的合理因素。由于岭南气候潮湿,人容易生病,古越巫术盛行,商品经济活跃,机遇多风险大,加上各种客观因素,风水之学大行其道,潮地也不例外。第三,文化积淀。在宗教文化上,潮汕地区大大小小的寺庙描绘了佛教在潮汕地区的长期传播。在民情风俗方面,如前所述,讲究风水,重视祠堂,都是潮流社会和民间意识的反映。在文艺方面,建筑上精致典雅的木雕、石雕、瓷嵌、泥塑,都是民间艺术创作的精品。上面说的潮汕建筑特色,指的是传统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加速和扩大,建筑的个性正在逐渐消失或发生变化。潮汕人和其他很多地方的人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他们完全抛弃了幻想的现实精神,完全依靠自己,不依靠天也不依靠地。想找工作,就找市场,不找市长。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等什么”的观念和他们关系不大。在这样一个工业和土地都不多的地方(据说潮汕地区的人均土地长期只有3分,现在恐怕更少了),在我看来,能养活这么多人度过这么漫长严峻的时期已经是奇迹了(潮汕地区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朝阳市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县,一个200多万人的县级小城市)。潮汕人顽强的生存能力所表现出来的,是他们的灵活性和获得机会的能力。他们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就像是天生的。几乎在每一个潮汕人身上,都有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对外开放方面,汕头可以列为中国最早的地方之一。早在1861年,汕头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成为中国最早的四个对外贸易口岸之一。最流行的语录是恩格斯曾在一篇文章中将汕头列为“远东为数不多的商业城市之一”。从此,汕头的大门向世界敞开,只是在海峡两岸局势剧变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当中国国家政策再次发生巨变时,汕头是最幸运的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中国最早的特区之一。在开放政策方面,汕头走在了前面。可以说,作为一个城市,像汕头这样,在设市之前开放口岸,然后沐浴在开放的阳光下,在全国都是罕见的。然而,在一直是最开放城市的中国,却出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不相称现象:极度封闭。这里有一个历史背景。汕头,地处潮汕平原,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阻隔了汕头与大陆的联系。长期以来,这里的交通极为不便。90年代以前,全国省会城市联系只有一条路,坐车到广州需要10多个小时。陆地不通,海上畅通无阻。怒海谋生是汕头人的一种正常生活方式,所以海禁开放后汕头人去南洋也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此外,一些人贩子还掠夺了大量潮汕人,卖给东南亚当苦力,使得潮汕人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一个不完全的说法是,海外的潮汕人和国内的潮汕人数量差不多。据说潮汕方言是泰国首都曼谷非常流行的语言,可见曼谷的潮汕人也不少。在汕头,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两个亲戚在海外。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潮汕地区长期以来基本处于与广大内陆地区半隔绝的状态。虽然

由于交通不便,与同省其他地区的交流往往非常少。由于长期与世隔绝,虽然这里既没有少数民族,也没有不同的种族,都是汉族,都使用汉语,但潮汕地区在语言、习俗甚至思维方式上都与汉族其他地区有很大不同,几乎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民族。一些语言学和民俗学的专家,在研究了潮汕的人文之后,曾惊呼这是唐宋中原地区中国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这里的潮汕方言还保留着唐宋时期中原的古音,一些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的古汉语在潮汕方言中还很常见。潮汕独特的音乐、戏剧和风俗都体现出深厚的古代魅力。据考证,潮汕人的祖先最早来自河南、山西等地,途经江苏、浙江、福建,定居在现在的所在地。地理造成了潮汕的封闭,使潮汕独一无二,最终使潮汕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族群在中国乃至世界崭露头角。他们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据说两个潮汕人可以通过嗅觉分辨对方。良好的自然条件,远离战乱,让潮汕人长期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这从潮汕地区的人口再生产远高于其他地区就可以看出来。潮汕人勤劳的天性也造就了一大批海外商界知名人物。这些都为潮汕人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潮汕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只有我走过长江才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