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有多少个流派?武当太极拳和其他太极拳有什么区别?

1,武当太极传

武当太极传讲究“能打拳卧牛的地方”。基本上两米的方圆就足够展示了,其中除了螺旋缠绕还有九宫八卦的其他内容,内涵和现在流行的太极拳不太一样。武当太极传的秘诀是:拳随心情,绵长绵长,气势磅礴,心中容纳一切。

武当太极传以柔为静急刹车,后来者居上,能拨四两斤。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武当太极传融合了道家修炼精气、气、神、空的气功功法,启迪人的智慧和能量,使人长寿。是集武术和养生为一体的无上拳法。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先练形,再练气,最后练神。其内部成果主要有:呼吸引导工作、外部气体回收补偿工作、混合桩站立工作。其动作以崩、挤、压、挑、行、肘、靠为主,在应用上是连续的、流动的。太极传的演练要求虚领静立,挺胸拔背,沉肩垂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佳。武当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瑰宝,是人的生命之源。

2.陈太吉传简介

陈式太极拳可分为新旧两种。旧框为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所创。老陈式太极拳架* * *,共有七个套路,现在只流传第一、二径(炮打)。道光咸丰年间,陈五传弟子陈有本将旧框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去掉,编成新的陈式太极拳。他的弟子陈清平在陈友本传下来的拳法的基础上创造了另一套拳法——“赵嘉宝”。陈的老拳和新拳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是老拳的圈子更大,新拳更小。所以陈家沟也把旧拳叫做“大圆拳”,新拳叫做“小圆拳”。陈式太极拳虽可分为小架和大架,但其运动特点基本相同:内为情绪运动,外为螺旋缠绕运动。强调在意识的主持下,头部下沉,身体和四肢拉长,通过旋转腰部和脊柱带动上肢旋转,通过旋转臀部和脚踝带动下肢旋转,使四肢正反向交织,促进内外一体,贯穿始终。陈太吉传的动作有快有慢。一般他被激励和转换的时候快,过渡的时候慢。陈太吉传有刚有柔。一般来说,运动的末端是刚性的,过程是柔性的。在速度、刚性、开合、平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中,整套动作不断衔接,一气呵成。

3.杨泰吉传

杨千魁(1799-1871),河北永年人。陈家沟的陈在永年开了一家中药店,杨因家境贫寒,就把自己卖给了药店当徒弟。后来,陈带着杨回陈家沟做些杂活。陈氏家族第十四代传人陈长兴在陈家中设武馆,教后人练拳、舞。陈长兴见杨聪明勤奋,忠厚老实,又爱打拳。与陈商量后,收他为徒,传授太极拳。杨练拳很刻苦,晚上累了就在长板凳上打个盹。这种板凳很窄,很快就会倒。醒来后,它会继续练习。七年如是,练拳。在老师和主人的同意下,他收拾好卷子,离开了陈家沟(之后又去了两次陈家)。

鲁旸回国后,经亲戚朋友推荐,在北京教拳,打败了许多著名的拳手。后来去了清宫教拳。因为练拳的都是贵族子弟,为了满足他们娇弱体质的需要,他对陈太吉传的套路做了一些改动,如缠丝跳,使其姿势简化,动作柔和,不竖跳。后来经孙承福修改,成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舒展、动作流畅、姿态柔和。在羊毛里找一根针。杨承福(1883~1936),著有(太极拳用法)和(太极拳身法用法大全),曾在京、沪、穗等地传拳,是著名的杨泰太极拳大师。

4.武泰济川

杨鲁豫在清宫教拳时,满族人向其学习,后来又向杨半厚(1837~1892)学习。全有把他的儿子传给后代,后来从汉被封为吴。吴(1870~1942),拳架以柔著称,推手不动不忘动,形成大小适中,刚柔并济的特点。吴曾在上海开设拳击俱乐部训练学员,并成为现代流行的吴式太极拳,以柔著称。

5.吴氏太极拳

吴玉祥(1812~1880),河北永年人,早年跟随老乡鲁旸学杂技。后来来到陈家沟,要长兴公交拳。因年事已高(80多岁),不再传拳,儿子在山东当镖师,虽不在身边,但好学。拳架小巧紧凑,是陈小拳派的一个分支。吴宇翔非常努力地学习拳击,并致力于练习。在杨大架、陈小架的基础上,演变成了现在的吴式太极拳,后来又传了他的侄女李一社(1832~1892)、李在传郝维桢,(1849~1920)、郝传祺的儿子如月。月如以教书为职业,太极拳这种武术开始在国外传播。特点是动作轻盈,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6.孙泰吉传

孙鲁堂(1860~1930),河北省万县人。先学形意,掌握意理,同时学习八卦。著有《形意拳》《樊振拳》等书。“活猴”孙鲁堂在北京口碑很好。后学郝维桢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孙式太极拳,今开今合,意气风发,独具特色。

7.和谐太极拳

和谐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它起于清末河南省温县赵堡镇的太极川嘉禾赵原(1810—1890),因地理位置也叫赵堡太极川。

太极传以《易经》理论为基础,以其逻辑为形式,到处转圈运动,使全身不受力,自然地活在圈子里。和谐太极拳强调法自然的原则,处处自然天成,形成了轻盈、灵动、流畅的特点。

何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学文医。1825,师从本镇拳师陈清平习武。后来在北京工作,被授予吴心郎。在理学大师李的影响下,他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特别是太极拳的理论有了很大的进步。以理学、道家、医学理论为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创造了一套体功能一致、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agent框架,即和谐太极拳。

《太极传》中有72种传统和声风格,都是以《易经》理论为基础的。似其形(圆),取其意(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化,五行生克,天人合一)。轻灵圆命走,柔中求刚的原则,促进全身协调,灵活灵敏,柔顺自然。用阴阳变化的方法,将身体的不同部位分割组合,形成千变万化的手法和技术。形成了太极拳攻防的特点,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硬如钢。在拳术练习中,以表里有余、内外一体、刚柔相济为特征的阴阳动态平衡,促进气血、脏腑、经络的阴阳内在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的体质,从而达到健身、治病、养生的目的。

8.简化太极拳。

国家体委以杨式太极拳为主,其他流派太极拳动作为辅,编创套路,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势、四十八势、八十八势。北京体育学院阚桂香女士在陈氏老太极拳的基础上编出陈氏简化三十六势太极拳,河南省武术馆教练在陈氏老太极拳和新太极拳的基础上重新编排陈氏三十八势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不同于其他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应该是指太极十三式,是第一代家传拳法。是三丰父亲首创的太极拳法,刚柔并济;陈式、杨式太极拳刚柔相济,武当太极拳以养生为主,武术为辅。其他太极拳以武术为主,养生为辅。

武当太极传派在传承的过程中应该是发展出了很多套路,只是因为保密,不为世人所知。太极十三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自古以来就是武当镇宅之宝。

近年来,随着武当山旅游业的发展,大众对养生文化的关注,以及政府对中国道教文化的大力宣传和推广,武当山秘传养生太极传到了大众中,受到了海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热烈追捧!

点击关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