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婚礼礼仪和日常生活禁忌有哪些?

婚姻畲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如果父母结婚为主,也有自由婚姻。寡妇可以更自由地再婚。

在旧社会,男女一般在十一二岁就可以结婚,由父母包办婚姻。男人向女人求婚,得有个“八字”。算命结婚后,他决定结婚还是结婚,然后决定相亲,定新的日期,送黄道吉日,结婚。

媒人第一次来女方家做媒人的时候,女方家在相亲之前是真诚的。“查亲戚”,首先是女方在姑姑或姑母的陪同下来男方家看“别人”。男方家准备食物和饮料,双方互相了解对方的情况。如果男方家准备了零食和鸡蛋,女方接受了,就同意了,可以在男方家过夜。第二天回去之前,那人发了个“停信”之类的。女方回国,男方父母会订婚,谈彩礼,决定结婚,过个黄道吉日。

畲族青年男女在社会交往中更为开放,双方在工作和歌唱中找到伴侣,并对自己承诺终身。自由恋爱往往以歌为词。把歌曲和“肚皮才子”对比后,寻求互爱,发掘亲情,观察忠诚,选择对的人。当双方都相信自己是真正的恋人时,就偷偷的订了终身。女方私下给男方送银手镯或戒指。男方赠送白色“肚兜”(畲族称“肚兜”)或其他贵重物品给女方。另一方面,男方主动向女方父母求婚。征得同意后,他准备了一些饼、枣、面、猪蹄和一些钱,准备送给女方家,也就是所谓的“小丁”。后来男女经常来往,男方可以主动去未婚妻家帮忙干活,犁地,插秧,秋收。

订婚在畲族语里叫“德定”,是正式“订婚”的意思。一般选择农历五月端午节前后的吉日或八月中秋节。男方准备礼物,包括两包长寿面,5斤红枣,5斤礼品饼,6斤猪蹄,几斤猪肉,一套鱼鱼,一套衣服,一个做“凤冠”的“髻条”,一对银手镯,一个银戒指(带铃铛)和聘书。女方收到礼物后,会约定结婚时间。这时,女方家再把女儿的出生体重写在红纸上交给媒人,带回男方家,回赠两刀猪肉,四六十块黄金或汤圆。这个女人把订婚的猪肉分别给了她的六个亲戚。收到礼物后,六位父母知道某人的女儿已经订婚,并准备了礼物布。

男方选择一个好的黄道吉日结婚,通知女方称之为“送日”。连同礼物饼、猪肉、面条、冰糖、红枣和“龙凤礼物贴”,被媒人和公婆等人送到女方家。女方根据吉日清单举行婚礼,然后男方送来的“送日”蛋糕、猪肉,由女方直接分发给姑姑、姑母、姑母等家庭。妈妈的舅舅等亲戚得知后,就把她当“客人”留下了,也就是所谓的“当表姐”。当一个“表亲”进村时,年轻人必须和他一起唱一首歌。一般都是唱“嫁女歌”逗她。

按照男方家的吉日清单,女方家请来了民族裁缝在家给姑娘“裁剪”,做了一整套“轿子衫”、“轿子裙”、“月光白带”、“印花蚊帐”、“红竹袋”等新衣。还铸造了银“凤冠”、锡酒瓶、锡茶壶、锡罐,并准备了箱子、细棒、褐衣、锄头、帽子等作为嫁妆。富裕的家庭也用牛嫁给他们。近年来,随着畲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嫁妆产品的质量也有所提高,有高低柜、书桌、缝纫机、洗衣机、沙发、自行车、录音机、电视机等。

“送酒送米”是男家出钱,女家代酿的习俗。男方家会给女方家“第二筐”酒饭(也就是十二斗糯米),未婚的新郎和媒人会选择送到女方家。红酒是女方家酿造的,作为六亲九亲和轿子赤郎宴席的“结婚酒”。

挑“祖宗来担”。婚礼前一天,男方准备了十二个鸡蛋、十二块豆腐、十二两猪肝、鱼、肉、菜、果、酒等礼物,用红纸包了十二个小红包:卷风冠包、邀祖包、梳头包、捉蛙包、封箱包、伴娘包、轿子亭伞包、媒婆包、轿子符包。这被称为“远祖礼”,媒人和“秦英伯”一起选择新娘的家庭。在大门口,女人燃放鞭炮欢迎她来到大厅。大殿上点着红蜡烛和香烛,媒人先向天地鞠躬,再到大殿,然后坐下喝茶。这时,女族长长辈来接媒人。“迎亲”送礼物和小红包。如果女方家要几公斤猪肉或几包额外的红包子,为了幸福,“秦英伯”会补上。

新娘的轿子进了女方家后,女方请“赤郎”和“行郎”到堂上坐坐,喝茶,吃点心,畲族语称之为“脱草鞋酒”。然后举行名为“嫁女酒”的午宴或晚宴,送亲朋好友和轿子的“敕郎”。席间会有“猜菜、辨名清龙潭、捉蛙”的歌酒令。

畲族有“礼婚”的习俗。结婚前,新娘要“懒在床上”,即“爱在床上”,边哭边唱,倾吐女性地位和对包办婚姻的怨恨,抱怨结婚,痛恨媒人。同时也流露出新娘对父母恩情的怀念,对兄弟姐妹的怀念,她的眼泪深深打动了亲朋好友,不仅让家人感到幸运,也促使亲朋好友为结婚支付了“红包”。

畲族女孩结婚做“嫁衣”时,要梳“凤头”以示青春终结,所以结婚打扮时,要有一个“反穿衣”的论调。争论最后被亲戚阿姨拉住,才准备上轿子。“新婚姑娘”出家门时,要和哥哥行一个“离别礼”,表示出嫁的姑娘还是愿意为哥哥分担辛苦的,并撒上“五谷杂粮”,祝家人好运。这位“大姐”扶着灵堂,向祖先鞠躬,上了轿子。

新婚女子上了轿子,“大姐”就端着茶盘,在托盘里放上“安心镜”、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个煮鸡蛋、十二颗桂圆,放在新婚女子的座位上,以避邪。舅妈撑着伞,新婚姑娘上了轿子,轿子(轿子象征)的门就封上了,辟邪。赤郎正要抬着轿子出城门放鞭炮。此时女方家大门紧闭,新娘在轿子里停止哭泣,不再转头看娘家人,以示不拖累娘家的“风水”。当轿子抬到村外100米左右时,要停下来,让“新婚姑娘”从轿子顶上递出一个红包(即背囊),交给弟弟,以示家境殷实。如果两个女孩在同一天结婚,她们就得用牛来踩马路。不管婚姻远近,让大姑娘们先上轿子。后来者怕“好运”被先行者抢走,便在牛或水牛和角上挂一条红布“踏路”,以示“金牛”会开道。

男人结婚,要给女方家送嫁妆。午饭后,婚礼队伍用锣、鼓和唢呐化妆。这叫“化妆仪式”。嫁妆物品送到男方家后,必须找一个父母健在,儿孙满堂,俗称“大姐”的女子“安家”。到了床上,庆祝喝酒唱吉祥话。床上摆着“斗灯”,摆着茶和酒,所以请“床上女神”。

男方家选出两个男孩和两个女孩,分别携带两把锣、双喜灯笼、两把双铃和速射枪,四人手持火把,在村外路口等候,用唢呐开道迎娶新娘。男人们还会准备一个米筛、尺子、剪刀、镜子和一块猪肉来悬挂,以此来避邪。用红纸写“凤凰在此”,贴在中殿。新婚女子进男方家大门,公婆等亲戚一定要回避,否则被认为是“冲”,将来家庭不和睦。

祭拜教堂,首先要摆香案,摆茶、酒、五果。大厅里龙凤高照,“大姐”站在大厅里等着。当轿子进入男厅时,会受到礼炮的迎接。“大姐”和赤浪一一鞠躬,给了赤浪一个“红包”,让他打开车门才进去。“大姐”蹲在轿子里,先把龙眼拿出来放在轿子前面的地上用脚踩碎,断了欢喜。然后取出“五谷种”和“定镜”,把袖子上的红蛋放在茶盘里,引着新娘出轿拜天地、拜祖、毕。新娘进入洞房。

婚礼当天晚上请你叔叔、舅舅、媒人等六亲九亲设宴。酒过了“三轮”,菜过了“两大”,新娘就要出去拜茶了。齐友要给新娘一个“茶器”作为“见面礼”。亲戚们等酒席结束,再捧个“礼酒”,然后送新郎进洞房。

通常8个未婚男青年组成一个“儿童班”,她称之为“仪式班”。“礼头”提着某家的两盏双喜灯笼,领导从外面走进新郎家,唱着:“竹若栽,使家兄进来。”大厅里满是烛光,今天是个好日子。请文武百官入座,新郎新娘端茶。"

此时“新郎官”身着长衫,头戴红色礼帽,胸前插金花、挂红绫,在堂前等候,先“迎宾礼”,向孩子们鞠躬欢迎,新郎递烟,新娘捧茶。茶烟用完后,“礼头”会先给“新郎官”请座,然后再逐一给其他孩子请座。之后,他们按照座位的顺序排好队,围起酒桌,原地唱歌,然后举行宴会。席间有点酒或者猜谜游戏,他们玩得很开心。最后“礼头”宣布要“送他们进屋”。

“出家门”就是闹洞房。“礼头”捧着一碗婚礼酒,和新郎(十喷床)一起唱《送别家》这首歌。唱完之后,新郎新娘一起吃“酒”,一连喝了三杯。桌子上有煮鸡蛋(去壳)、鸡腿和酒杯。“礼头”里盛满红酒,新郎新娘会喝下喜酒,白头偕老。还唱了尊老爱幼的歌,喝了敬公婆的酒,唱了和谐邻里的歌,新郎新娘喝了和谐邻里的酒。喝完“和酒”后,“礼头”拿起鸡腿塞到新娘嘴里,让她吃,表示新娘以后要守家。最后“礼头”唱道:“凤凰蛋,一车一车,年初吃喜酒,年底当爹。”

一般婚后三天,新娘会邀请新郎回娘家做“头面客”。选个酒量好的女婿,他们步行去岳父家。一路炮火连天,村民前来欢迎。女婿见了老一辈,鞠躬行礼。进了家属院,要住一两天,轮流去公婆房拜访你翁叔叔一家。最后一天晚上,你公公会请你喝“女婿的酒”。宴席上“背锅”的人,往往会请女婿唱歌,点酒。酒过三巡,挑担子的“公婆”们往往会代表女婿唱两首歌,对女婿表示感谢和良好的祝愿。喝完酒,我请女婿吃饭。这时,婆婆捧出满满一碗米饭,给女婿吃。这就是所谓的“范昕大米”。按照婚礼习俗,碗里有一袋“米心包”,表示婆婆爱女婿,偷偷给“私”。这时,餐桌上的妈妈们(兄弟姐妹)唱起了《米心歌》。让女婿明白丈母娘收养女儿的好意,明白嫁女爱夫的意义。女婿得到一个“饭心包”,吃完还要把“红包钱”还回去,放在碗里,以示对公公婆婆的感谢。酒席结束后,女婿给一位亲戚、男女子女发了一个“配花袋”,以示第一次“见面礼”。第二天,这对夫妇回家了。当晚,在男方家举行了“回访会”。设宴招待舅舅的长辈,预祝婚礼圆满成功。

禁忌习俗生育禁忌孕妇应避免在卧室钉钉子或转来转去,怕受惊吓而动胎。孕妇忌摘水果。据说摘果树不会结果。产妇忌吃鸭蛋,因为有句话叫“鸭子不知道七月半什么时候死”。满月以下的婴儿禁止与陌生人见面。孩子出麻疹后几十天不要吃芥末。正月初七禁止外出交际,初八忌归来。新娘第一次待在家里的天数是奇数。生产禁潮时禁止播种水稻种子。水田出水口不要先拔水田。正月初一、初五、初九忌挑粪。正月二十忌农事。避免在三月的第三天去田里。不要在“关龙日”握铁。在四月的第八天,避免水牛耕地。“立秋日”禁止巡田。生活禁忌正月初五、初九,忌露天晾晒衣物。避免在炉子里炖狗肉和蛇肉。避免给别人送手帕,捡路边留下的毛巾。不要送奇数的礼物。忌单手泡茶迎客。不要用筷子打猫。祭祀禁忌女性被禁止焚香,手持蜡烛,代表家庭在祭坛前礼拜。忌以鸭为供品,忌在庙、石母、树王前撒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