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馆的宝藏是什么?

2007年,南京博物馆联合扬子晚报开设专栏介绍藏品,采取短信和网络投票的方式,组织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讨论,从藏品中40多万件文物中评选出18件“镇馆之宝”。还有两个最好的系列,其中一个是20件,分别是:

01金兽(西汉),1982年正月,盱眙马湖店村农民万义全在挖渠时,用铁锹挖出一只金光闪闪的金兽。这种神奇的运气是大多数考古学家一辈子也遇不到的。此金兽重9100克,含金量99%,高10.2厘米,长16厘米,宽17.8厘米。它中空厚壁,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重的金器。金兽下还有一个漂亮奇特的铜锅,里面装着金器,其中9个半金饼重2864克,马蹄金15,林趾金4845克,金盘11,重3260克。

金银交织的铜壶(战国),连同“金兽”等金器,出土了一件尊金的铜壶,即盛黄金的容器。残高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足径13.8厘米,是中国青铜时代泥铸技术的完美之作。虽然金兽被鉴定为西汉,但这只铜壶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产物。最显著的历史意义是,铜壶上有三个铭文:一个在口中,写着“二十五金铬壶收一胜五负”。这是一批器皿的编号、名称、体积,损耗和损耗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专用量词,所以可以确认这个壶在铸造时是燕国器皿。第二个铭文在圈足的内侧。虽然是用利器凿出来的,但从残迹看大概有三四个字,可能是“皇后右酒”,应该是使用者的题字。第三个铭文在圈足的外缘。* * *题词29个字。碑文上写着“叶王五年,为夷(阳)、奠基,后老,孟东荣起,齐臧格子岔。《张晨内国之得与燕国之索》的内容与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张晨方壶基本相同,可互为补充,故该壶也俗称“张晨圆壶”。这个铭文反映了战国中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燕王退位,相国子在位,导致燕国内乱三年。在齐王阴谋的策动下,齐国乘机出兵攻打燕国首都,在“兵不打,门不关”的情况下大获全胜,夺取了燕国王室的重武器。此铜壶造型奇幻,纹饰华丽,三铭文合一,艺术价值无与伦比。可惜这次旅行没有展出。

广陵王金印(东汉)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刘姓皇族印,由高纯度的黄金和黄金制成,重122.87克。印刷面长2.375厘米,宽2.372厘米;龟扣高度2.121cm,平台高度0.945cm..其龟扣精美,纹饰精美,篆刻“广陵王茜”篆书,布局密集,线条流畅,线条笔直。这枚印章的来历颇为曲折。20世纪70年代,南京博物院对扬州附近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根据出土文物的铭文,初步推测为东汉广陵王刘晶之墓。第二年,从坟墓中清理出来的废土被用来铺路。当地的女农民在挖土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个看起来又黄又亮的东西,放进了口袋,回家清理后发现是一只海豹。她老公以前是考古队的农民工,凭经验觉得这个东西不一般。后来,夫妻俩专门赶到南京博物院进行专家鉴定。给了当时看来很贵的400元酬劳后,夫妻俩高高兴兴地把广陵王Xi金银捐给了国家。

金蟾叶宇(明代),金蟾叶宇是南京博物院42万件藏品中的工艺杰作。1954年从苏州墓葬中出土,成为贵族妇女的发簪。脚斜向一边,翅膀微微展开的金蝉似乎在玩耍,由透明的玉叶支撑着。金蝉的左右外翅长1.7厘米,宽约0.8厘米,厚仅0.2毫米。玉叶长5.2厘米,宽3.2厘米。叶片打磨薄,呈凹弧形,厚仅0.2厘米左右,主脉1条,每侧4条分枝。它们是由新疆和田产的羊脂白玉制成的。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妙趣横生,欣赏价值很高,是明中叶最好的工艺品。蝉俗称蝉,所以“金蝉玉叶”也是“金枝玉叶”。我很遗憾这次旅行没有看到它展出。

05银缕玉衣(东汉)1969年徐州涂山一号汉墓出土。徐州属于西汉楚王的封地,东汉彭城王的封地,前后五代。涂山一号汉墓的主人是东汉某代彭城王。在汉代,玉衣是皇帝、王公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的。但西汉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所以发现西汉王侯的玉衣都是金银丝的。东汉时期实行严格的玉衣等级制度。只有皇帝死时才有资格穿金戴玉的衣服,王子死时只能穿银戴玉的衣服,普通贵族和长公主只能穿铜戴玉的衣服。这件东汉时期一位彭城王的银白色玉衣,长170厘米,外观和形状与人体几乎一样。从头到脚由五部分组成:头罩、外套、裤子、手套、鞋子。* * *用玉2600多块,织成玉衣的银线重约800克。

银青铜牛灯(西汉)1980年出土于扬州东汉广陵王刘晶墓,是次年在弃土中发现广陵王金印的汉墓。高46.2厘米,长36.4厘米。该灯不仅设计精美,还巧妙地运用了铜和银两种不同材质的颜色,形成了色彩的完美搭配。铜牛灯工艺精湛,整体装饰以云纹、三角纹、螺旋纹为地,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鸟、兽。它是汉代众多青铜灯中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铜牛灯由灯头、灯座、烟管三部分组成。三个部分都是可拆卸的,使用和擦洗都相当方便。灯座是一只昂首挺立、角翘翘、脚短而敦实、尾巴向上翘起的高大公牛,矫健有力。牛的肚子是中空的,它带着一个圆形的灯盘。灯板的一侧有一个扁平的把手,用来转动灯板。灯板上装饰有两个柔性旋转灯罩,其中一个灯罩一会儿镂空菱形斜格图案,起到散热、防风、调光的作用。穹顶状的罩盖扣在灯罩上,罩盖顶部弯曲的烟管与突出在牛头上方的短管紧紧套在一起,使烟雾被导入灯头腹腔的清水溶解。

釉中有红冷三友(明)纹的梅瓶,瓷器占南京博物院文物的半壁江山,共收藏20多万件。盛行于元明时期的梅瓶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南京博物馆收藏的两件梅瓶,即“釉中红古寒三友纹梅瓶”和“赏梅瓶”均在珍品之列。前者是洪武釉中唯一保存完好的红梅瓶,1957年在江宁县东山桥香龙山附近的“公主墓”土包上出土,墓主人为明太祖朱迪。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新烧制的一种瓷器。它是在白瓷坯上涂上含铜颜料,再涂上透明釉,一次烧成。但高温铜红釉对窑室内的温度要求严格,鲜红色最为罕见。寒年三友指松树、青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高远志向,是元代文人画中常用的题材。也许是因为追求画面对称,从明清开始,三友的装饰中就多了一个香蕉,包括这个梅瓶。此梅瓶高41.7 cm,造型美观,形制完整。可惜此行没看到这个釉红,却看到了那个“礼梅瓶”。

《大世界地理图》(明),《大世界地理图》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绘制的世界地图。该地图于明朝万历年间在北京印刷后,印刷本已在中国失传。《大通用地理图》,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的宫廷彩色绘本,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世界地图。这张地图原本是清朝的旧遗物,在清朝皇帝退位的动乱中流出了皇宫。差点下海之前,被北平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买回。民国25年并入国立中央博物馆筹备处,这幅珍贵的世界地图一直被南京博物院珍藏。利玛窦绘制《伟大的世界地理图》时,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改变了当时盛行的将欧洲置于地图中心,而将东亚置于世界地图中心的格局,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在这幅画中所画的五大洲中,每个洲都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山脉被描绘成风景,河流被描绘成双曲线,海洋被描绘成深绿色。整个地图和谐而富有层次感。在地图圈之外,还有一些小地图,如九天图、天地仪图、日蚀图、月蚀图、赤道北半球图、赤道南半球图、中国大气图等,包含了天文地理知识,开阔了当时中国人的视野。鲸、鲨鱼、海狮等15种海洋动物被画在各个海域,大象、狮子、鸵鸟、恐龙等8种陆地动物被真实地画在南极大陆上。

09徐渭《杂花》(明),徐渭是才子也是疯子,奇人也是疯子。在科举路上,他八次科举都没有中,期间成为胡宗宪的幕僚。此后,他对日作战做出了许多奇招和脏招,可以说是绝对的幕后英雄。被牵连到严嵩案后,他已经十分落魄,但他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李的儿子们,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额外的贡献。他虽然是个科举失败者,但他的诗词书画水平可以用“家”字来标注。在绘画上,徐渭是写意花鸟的大师。从清初到近代,石涛、、赵、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深受他的影响。杂花卷轴长30厘米,宽1053.5厘米。在这幅十几米的长卷中,徐渭画了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车前草、梅花、兰花、竹子等等。徐渭,气势雄浑飞掠,是徐渭的代表作。可惜这次旅行没看到。

10《竹林七贤砖画》(南北朝)《晋书·嵇康传》:嵇康住,“与神交朋友的只有河内的阮籍和,与他交朋友的有河内的向秀、的、哥哥的儿子冼、郎协的,所以作了一次竹林之行,世人称之为‘竹林七贤’。这七人都是魏末金初的名士。他们经常一起在山里旅行,享受美酒和音乐。1960年,在南京西善桥公山北麓的南朝陵墓中发现了竹林七贤的砖画。原分布于墓室南北壁,各由近300块砖砌成,均长2.4米,高0.88米。是同类砖画中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好的一幅。为了对称,屏幕上有一段春秋时期高适的名誉时期。画面中,嵇康梳着双髻,看着邱虹,弹着五弦。阮籍身穿袍服,一手皮褥,一手膝,口里吹着口哨;单涛用毛巾裹着头,一手挽着袖子,一手拿着杯子喝水;王戎倚几,手如玉;湘绣戴着帽子,露出一个肩膀,闭着眼睛;刘玲盯着她手中的杯子,用另一只手尝了尝。阮贤把缎带挂在脑后,弹四弦琴;在辉煌时期,他留着长发,腰间系着绳子,打坐,弹着班卓琴。八个人都席地而坐,各有眼色,每个人物都标有身份,中间隔着银杏、松树、槐树、垂柳等树,是一组独立而又和谐的大型人像砖画。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魏晋实物人物画,也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群。鉴于其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国家文物局明确规定,禁止这一国宝级文物出境展览。

11青花寿山福海陶(明代),胎体厚重,造型高大,外壁绘寿山福海陶,融合人文意蕴和高超制瓷技术,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张力。这是明代宣德时期官窑瓷器黄忠和鲁大的作品。青花瓷一般是白底青花,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作为官窑的一大器,以蓝底稀有白花为代表,耗时耗料,充满波涛汹涌,小腹绘山川,寓意寿山福海。这种大型青花官窑还有一个“长寿瓶”,瓶上画着各种字体的“长寿”二字。可惜这次旅行只看到了后者。

12金菩萨像(清代)。这尊佛像由高纯度黄金制成,高88厘米。佛身和莲座都用珍珠和宝石装饰,尽显皇家风范。它是由清朝鼎盛时期宫廷的能工巧匠制作而成的。这尊金菩萨头戴五叶冠,盘成发髻。冠后僧带垂向两侧,眉间有一根象征智慧的白发。菩萨赤足立在双联莲花座上,每一瓣都嵌有水晶,莲花座中间嵌有珍珠。

13鎏金镶兽形铜盒砚(东汉),至于书写工具,中国汉代出现了以松烟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时发明了纸,于是各种砚台相继出现,进入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阶段,制作技术水平空前提高。这件镶嵌动物造型的鎏金青铜盒砚,是1970年在徐州一座东汉彭城王墓中出土的。长25厘米,宽14.8厘米,高10.2厘米。镀金,镶嵌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盒盖和盒体被孩子和母亲的嘴组合成一个俯卧的动物。头部形似龙,眼睛呈三角形,眼睛睁得很大,眉毛上扬,饰有双角。蹲在地上,咧着嘴笑,下巴向前伸,巧妙地形成一个储墨池。腹部略鼓,内置一块平整光滑的长方形石砚。石头是甘肃临洮石,上面放着一块圆形磨石。尾巴卷曲,藏在腹部下面。背部凸起,翅膀突出。背部中央有一个桥扣,可以系起来方便提。铜盒砚整体造型酷似蟾蜍,头上有双角,身上有翅膀,牙齿瞪着,四肢蹲伏,是当时的吉祥兽。

14人、鸟、兽通雕玉饰(新石器时代)。人、鸟、兽通雕玉饰是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的人、鸟、兽通雕图案,是良渚文化中的玉器瑰宝。1970年在昆山市张浦镇西南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太湖水乡出土。玉饰高5.5厘米,厚0.5厘米。它由透闪石软玉制成,呈白色,带有绿色斑点。制作采用线雕、圆雕、通雕、钻孔、抛光等技法,雕刻精细,构图独特。主体是一个蹲着举手的侧身图形。头部呈凹点状的眼睛,边缘的曲线勾出嘴巴和鼻子。头顶上刻有五根平行的弦来代表冠帽,冠帽上方高耸的弧线象征着一束羽毛。头戴羽冠的面侧有一兽,上有尾,下有尾,前后肢与羽冠相连。顶部是一只浮雕鸟,头小颈短,喙扁,尾翘,极其生动。出土时放在墓主人右脚下一个石霰的圆孔处。应该是霰上额外的点缀。作为一种武器(当时可能还没有演变成礼器),显示了墓主人生前所拥有的军事权威。墓主人当时不同寻常的社会地位,应该是拥有兵权和神权的宗族权贵。

15人面兽面结合的玉琮(新石器时代)。玉琮是一种内圆外圆的玉石。它是古代人用来敬神的器具,大约在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琮大量出现在江苏、浙江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霞文化和陕西的陶寺文化中。良渚文化中的玉琮最为发达,大量玉琮出土传世。1982年底在常州东北四墩遗址4号墓出土的一件人面兽面结合的玉琮,是良渚文化中玉雕技术精美绝伦的代表作。玉琮高7.2厘米,边宽8.5厘米,内孔6.1厘米。它由透闪石软玉制成,乳白色,带有绿色和赭石红色的斑纹。形状是一个外圆内圆的短方柱体。上下两部分分别饰有不同的神兽脸图案。上段是脸型,下段是脸型。这是一组显示神灵骑在野兽身上的象征图案,是良渚文化中人们宗教信仰的核心。

16青瓷兽尊(西晋),1976年宜兴周处家族墓墩出土,南博十大国宝之一,高27.9厘米,口径13.3厘米。据墓志记载为西晋永宁二年(302)。神兽雕像略呈梨形,肩腹两侧有三条横线,上小下大,呈之字形排列,平底微凹。腹部叠放着一只猛兽,眼睛突兀,鼻子向上瞪着,口含圆珠,绳状前脚掌外翻,后爪下撑,上下排列着五条小半圆形扁平横脊。蓝釉略显灰白色,珐琅润泽,但因火候不均,釉色不均匀。全身有刻线、印章、贴纸代表鬃毛、翅膀、胡须,底部刻有“东周”二字。青瓷神兽像不是简单的瓷罐,而是一种特殊的随葬品,是杰作,具有神圣的意义。这件青瓷器身很大,一副神兽的惊人模样,通体刻有花纹,非常震撼。兽像造型独特,具有西晋瓷器的典型特征。在姬姓墓中出土,至今未发现可靠的类似资料,相当珍贵。1993年,国家馆藏文物被列为国宝。

17鎏金喇嘛塔(明代),这座鎏金喇嘛塔于1956年发现于江苏省南京市牛首山红觉寺宝塔地宫。高35厘米,由塔基、塔身、塔闸三部分组成。塔基是一个须弥王座,高16厘米。基座正面刻有二郎神像,右边刻有双狮打球,左边刻有双鹿斗角,背面刻有云龙。基座底部刻有铭文,记载了喇嘛塔的制造者和提供者。须弥山上有一组佛像,里面有珍珠、宝石、水晶、玛瑙、玉石和骨灰。须弥山上的佛塔是藏式的,有四扇门。佛塔内放有释迦牟尼和韦陀的佛像,佛塔由转轮、十三天、宝盖和宝珠组成。须弥山的每个角落都放着一个青瓷罐子,一个罐子里装着一个老人的牙齿和骨灰。此塔属于密宗佛塔,主要用于五方佛或埋葬舍利子。主要建于明朝以后的中国,全国大概有十处。金刚宝座塔只有五台山元照寺和云南昆明官渡妙湛寺两座,南京鸿觉寺塔出土的“迷你”金刚宝座塔是唯一一座,弥足珍贵。

18沈寿刺绣《耶稣像》(民国),沈寿1874年生于吴县。清朝时任农工商部首席绣工,赴日本考察刺绣和刺绣学校。沈寿对日本艺术家将东方刺绣与西方素描和油画相结合的新尝试特别感兴趣。回国后,他进一步琢磨研究,在丰富自己刺绣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仿真绣”,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色彩有形而光影不多的刺绣方法,使中国的刺绣技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民国初年,沈寿决定以“仿真绣”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刺绣,就像即将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正在向中国征集展品一样。为了让世界大众更容易接受中国的精湛技艺,她选择了一张印有耶稣肖像的意大利明信片作为原作,开始重新创作。这幅油画,原本是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画家的作品,取材于《圣经》中耶稣重生的故事。沈寿创造性地使用了虚针、转针等新针法,并根据人物皮肤肌理的需要和油画明暗层次的变化,精心挑选了100多种自己染色的丝线,将这幅耶稣画像绣得惟妙惟肖、惟妙惟肖。更巧妙的是,沈寿还将此次刺绣中使用的100多种不同颜色的丝线中的一根绣成十字,放在绣像上方,让观众评判,以证明此次绣像的所有部分都是在刺绣后染色的。耶稣雕像在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这使这次博览会在中国非常有影响力。此行还看到了沈寿绣的罗汉四屏之一,也是刺绣中绝对的杰作。

19蓝釉粉彩转心瓶(清),蓝釉彩绘粉彩开转心瓶是甘龙官窑独创的一种独特瓶型,工艺极为复杂。空心瓶内设有可旋转的内瓶。外瓶绘彩云、绝壁、板桥等景物,内瓶绘乾隆狩猎场景。班轮旋转的时候,仿佛一大群人在山间穿行,气势非凡。这个瓶子高70厘米,直径20厘米,底径24厘米。

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凌晨,200多名天津人在太监的带领下从东门和西华门进攻紫禁城,试图翻墙进入皇帝居住的养心殿。皇弟睢宁听说前方有变,立刻命令随从出战。当他到达养心殿的台阶时,他发现屋顶上有两个人影,立即用猎枪向他们开枪,将他们打死。激战中午结束,事件平息。此时,嘉庆帝正在从避暑山庄回京的路上。嘉庆知道他的儿子领导了叛乱,就封宁敏为“和硕之君”,宁敏今年31岁。嘉庆帝一直很喜欢皇帝的次子(长子早逝,其实是长子),凭借他在“贵由之变”中的出色表现,七年后,永宁继承皇位,成为道光帝。当宁敏被授予“朔之太子”的称号时,嘉庆皇帝赐给他一枚金印和一本金册作为他身份的证明。金印背扣纤细有力,善负重,为龙头、龟身、龙尾、龙爪;金册呈三面屏风状,可折叠,并刻有满文和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