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生——百病生于气,止于声。

据说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是用音乐而不是针灸或中药。曲终,安退。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治病”的理论,《左传》甚至说音乐有药一样的味道,可以使人健康长寿。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手,并非纯粹为了娱乐,还起到了用音乐放松身心的重要作用。

百病生于气,止于声。

古乐和现在不一样,只有五个音:角、签、宫、尚、羽。这五个刻度被中国传统哲学赋予了五行属性:木(角)、火(征)、土(宫)、金(商)、水(羽)。这正是中医所用的。

音乐可以深入人心。在中医心理学中,音乐可以感染和调节情绪,进而影响身体。在听的时候,让旋律、情绪、脏气相互作用,达到动荡血管、通畅精神、心脉的作用。生理上,当音乐振动与生理振动(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重合时。)在人体内,会产生生理* * *震动和* * *鸣响。这就是“五音疗法”的身心基础。

“百病生于气”!这个“气”不仅是一种情绪,也是五脏的脏气。根据每个人自身身体结构的差异,五脏在脏气上的差异,配合不同的音乐,五音可以防病养生。当然,我们不是用某一种声音来调节某一个器官,而是用五行的原理来使它们共存,互相抵制,互相制约。五个音组合组合,适当突出某一个音,协调身体。

用音乐当药。

在繁体字中,音乐、医学、疗法同源,音乐与医学、疗法有着天然的联系。音乐可以放松身体,愉悦心灵,循环气血,促进经络,具有调节人体的能力,就像药物治疗一样。

音乐有归经,有起伏,有寒热凉,有中草药的各种特性。而且音乐是需要加工的,同样的音乐可以使用不同的乐器、节奏、力度、和声等。,它们是相互兼容的,就像中医方剂中君臣辅佐有区别一样。?音乐疗法,也有正反两种疗法。让情绪激动者听平和悲伤的音乐是最常用的方法,也可以让音乐与情绪同步,帮助听者发泄过多的不良情绪,比如用哭泣的音乐带走悲伤,用快节奏的音乐发泄过度的激动。

肝脏——在声音中寻找角度——在野心中寻找愤怒。

心——声音是标志——抱负是快乐。

脾——在声音中为宫殿——在野心中为思考

肺——在生意的声音里——在忧虑的野心里。

肾——声音是羽毛——野心是恐惧

古代医书中有很多关于五行、五音、五脏搭配的记载。比如《黄帝内经》中,阴阳学说应该像形象的说:风在东方,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声即角,声即呼。在南方,热产生火,火产生苦,苦产生心...它是声音中的标志,是声音中的微笑。中心湿,土湿,土甜,脾甜...声里,是宫,声里,是歌。西产生燥,燥产生金,金产生辛,辛产生肺,……商于声,哭于声,……。寒生于北方,寒生于水,咸生于肾...在声音里,是羽毛,在声音里,是呻吟声。

总之,根据我国古代医书记载,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生五音(角、征、宫、商、羽);地有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育(生、长、培、收、藏);人有五脏(肝、心、脾、肺、肾),有五志(怒、乐、思、忧、惧)。体现了人与天地的有机联系。

中国的音乐所追求的意境是清、静、轻、远,这与中医所提倡的顺应自然的“静、无”的原则如出一辙。

所有的疾病都是因为体内有停滞的气体,通过音乐疏散,疾病很快就会被治愈。中医经典著作《苏文俱通论》说“百病皆因气生”,《灵枢·五尹吾微》则详细阐述了以工、商、交、正、郁五标调理疾病的理论,最终总结为“百病皆因气而止于声”的音乐疗法理论。

以下是古人对音乐疗法的一些引用:

《内经》:“宫音悠扬和谐,助脾健,食欲旺盛;商人铿锵有力,善于控制急躁和愤怒,使人平和;喇叭音调平稳平和,善于消除抑郁,帮助人们入睡;征音抑诵,调理血管,振奋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深省,给人启发。"

《白虎通礼乐》:“五音调和,修万物”

《史记·乐书》:“动荡的血液,流动的精神和正义的心”

《论语·经法》中的音乐“能接天地,会神明”。

《卓立骈文》:“七情之病,亦胜于服药。”

总之,五音和五脏看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实都可以通过五行的* * *通讯属性相互作用。五音进入人体,改善人体的作用机制,是相当奇妙的。首先,音乐引入体内,会引起人体细胞和组织的和谐同步振动,进而调节人的生理节奏。适当的声波可以使各个系统和组织的生理功能处于和谐的状态。如脉搏波动、心率、呼吸节律、胃肠蠕动,甚至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调节。音乐声波也是一种能量,可以激发人体的潜能,使人体更加旺盛。其次,音乐声波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也有良性刺激作用,可以促进内分泌系统分泌健康激素,促进人体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