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酒怎么做?
家庭药酒的生产主要涉及白酒的选择、中草药的选择与加工、药酒的制作方法、药酒的储存四个方面。药酒按功能大致可分为治疗药酒和滋补药酒。滋补药酒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但主要是起到滋补保健的作用,促进健康。这种药酒色、香、味俱佳,可作为一般饮料酒,随餐或定量饮用。治疗药酒是一种以治疗或预防疾病为主要功能的药酒,在配方上有很多要求。药酒是一种由酒和中药制成的饮料,其中酒主要起溶解、沉淀、稳定和调香的作用。药酒的酒精含量根据所选酒的种类而有高有低。一些外用药酒也可以用酒精配制。配制药酒时,选择什么样的白酒作为溶剂是第一步。早在唐代,我国第一部官方药典《新修本草》就指出:“一切酒,酒精、糖分皆不同,唯有米酒入药。”在宋明时期,米酒被用作制备药酒的原料。到了清初,用白酒泡药逐渐普及。目前大部分药酒仍以白酒为溶剂,因为白酒的酒精浓度高,容易析出药材中的有效成分。配制药酒时,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酒作为溶剂,都要注意酒的质量、浓度和用量。所谓葡萄酒的品质,主要是指在购买葡萄酒时,注意葡萄酒的色、香、味。一般来说,加工药酒以优质酒为好。以白酒为例,好的白酒应该是无色透明,不浑浊,不沉淀,口感清香醇厚。黄酒的品质要求色泽黄褐透明,气味浓郁淳厚,口感柔和爽口。在配制药酒时,根据所需药酒的性能和功效来把握好酒的浓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酒的浓度过高,药物中的水分容易渗出,药物变硬,但有效成分却难以溶解析出。如果酒的浓度太低,药物的体积可能会因吸收水分而膨胀,一些苦味物质和杂质容易溶解,影响药酒的气味。一般来说,配制滋补药酒时,原酒浓度可以低一些;如果配制成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药酒,原酒浓度可以更高。二、中药材的选择与炮制配制药酒,要根据其适应症和功效,选择适宜的中药材,特别要注意同名但不同种的药材,或同一药材不同部位或不同炮制的功效差异。比如牛膝,牛膝和牛膝是不一样的。牛膝产于河南,含有大量钾盐和皂甙。其功能主要是滋补肝肾,强筋骨。川牛膝产于四川,不含皂甙。其临床应用主要侧重于活血化瘀,两者差异较大。再比如,地黄可以分为两部分:地黄擅长清热、凉血、养阴,而地黄则倾向于养血、养阴、补肾;当归需要活血,它利用身体补血;小麦分淮麦和浮麦,前者安神,后者敛汗;黄芪用于固表、利水、敛疮等症,用于健脾补中。这些都是挑选时要注意的。药材挑选后,在制作药酒前,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洗去沉淀物,挑出杂质,切片研磨,装袋包扎等。此外,有些药材还需要经过加工以降低毒性,使其适合制作药酒。早在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指出:“一切药酒,皆薄而切。“一般来说,用来泡药酒的中药要切成薄片和饮片,或者卷成粗粉和小块,有些矿物质和甲壳类需要磨成细粉。这样做的目的是扩大药物与白酒的接触面,有利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扩散、溶解和沉淀。不过也要注意,粉不要太细。如果按细则破坏药物细胞,细胞中的一些粘液或不溶物可进入白酒,不仅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扩散和溶出,还会使白酒浑浊。有些药物是有毒的,如附子、半夏等药物,使用前要进行炮制。三、药酒的制作方法中国有几千年配制药酒的历史。方法由简单到复杂,各有千秋。最初的制备方法是将中药直接浸泡在酒中。如唐代孙思邈说:“药酒染之处,药须切成细片,盛于生丝袋中,放入酒中,密封,春夏四月五日,秋冬七月八日,皆依其味,去其糟粕。”李时珍有另一个办法。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或以药汁煮米,或以酒盛于药袋,将药放于坛子中密封,放于大锅中,以水煎一日,埋于地下七日,火毒即饮。“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主要有浸泡、渗漉、酿造等方法。浸渍法是家庭药酒生产中最常用的方法,冷浸法和热浸法有区别。对于那些有效成分容易浸出的单味药,或味少的药,或挥发性成分强的药,常采用冷浸法。如果药酒处方多,酒精度有限,冷浸不易浸出有效成分,则应选择热浸法。对于酒精度较低的酒,如黄酒、果酒等,药物中的一些有效成分不易溶出,加热可以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尽可能析出。冷浸法:将药物适当切制。如果浸泡用的酒精量不多,可将切片或粉碎的药物装入干净的纱布和丝绸袋中,扎紧,放入盛酒容器中;大剂量生产时,不装袋,直接放入容器中,然后加入适量白酒或黄酒密封浸泡。浸泡时间视处方和酒精量而定,一般约1个月,最少7天。密封的盛酒容器应放在阴凉处,适当搅拌或摇晃,使酒与药物充分接触。开始每天搅拌或摇动1次,7天后可改为每1个周期搅拌或摇动1次。药物有效成分浸出后,取清酒液,压榨弃渣,酒液静置,过滤澄清,贮于酒瓶中,慢慢饮用。有些药酒需要长期浸泡,如龟蛇酒、三蛇酒、虎骨酒等,需要浸泡3个月至6个月才能饮用。另一种冷浸法不需要压榨去渣,而是浸泡一定时间后开始取清酒,取一半药酒时加入适量原酒,以此类推,直到药味变淡。药渣可研成细粉,与第二次药液同服。比如人参酒就可以这样酿造。热泡法:将药物研成粗粉,或切片,放入盛酒容器中,加入适量酒,密封瓶口,然后放入水中煮至沸腾,取出待凉,置于阴凉处,继续浸泡规定时间,过滤清酒液,挤去残渣,取液过滤,两液合并,澄清,装瓶,慢饮。另一种方法也属于热浸法,即把药放入陶器(如砂锅)中,加入适量酒,用厚纸封住酒容器口,浸泡数小时,用文火慢煮,取下来冷却,静置2-3天,滤出清酒液,榨渣取汁,过滤澄清,两液合并,装瓶备用。渗漉法:渗漉法适用于大量药酒的生产,需要一定的设备。渗滤法使用的工具叫渗滤筒,是一种上宽下窄、顶部开口、下方有水龙头开关控制的筒型或圆筒型装置。这种方法利用药液自上而下缓慢渗透粉末,形成良好的浓度差,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扩散和沉淀。其浸出效果优于浸渍法,成分提取比浸渍法更完全。制作时,先将药物碾成粗粉,然后用适量白酒浸泡2-3小时,使药物充分浸润膨胀,然后分层均匀装入底部有脱脂棉或滤纸的渗滤筒中。每次都用木棍把药压紧。注意不要把滤壶灌得太满,以三分之二容积为宜。用干净的纱布盖好药,再在纱布上铺一层洗干净的小石子,避免加酒时粉浮。倒酒前,先打开下面的开关,放出桶内药物中的气体,再慢慢加入白酒。当液体从下口流出时,关掉开关,将流动的液体倒回渗滤桶中,继续加酒至高出药面2~3厘米,盖上桶盖,密闭数日。打开下部开关,让渗滤出的药液慢慢流出,流速要控制,不能太快。比如以10 kg药粉计算,流量约为每分钟30~50 ml。同时也要注意随时往里面加入白酒,使酒不低于药面,直到加入原酒。当渗漉液达到所需药液量的80-85%左右时,停止渗漉,取药渣,压榨,与渗漉液合并,澄清,过滤,装瓶密封备用。酿造法:这种方法是用大米、酒曲、药物直接发酵酿造酒。这种方法在古代经常使用,但在现代仍在使用。方法包括:按处方取适量大米(糯米或黄糯米)、酒曲和药材。首先将药材洗净,粉碎成粗粉;大米洗净,捣碎。将大米用水浸泡使其膨胀,然后煮成干粥,待冷却至30摄氏度左右时,加入粉末和酒曲,搅拌均匀,放入陶器中发酵。发酵过程中应保持适当的温度。如果温度升得太高,可以适当搅拌降温。经过7~14天发酵完成,对白酒进行压榨、澄清、过滤。将过滤后的药液装瓶,然后在水中加热至75~80摄氏度,以杀灭酵母等杂菌,保证药酒质量,便于保存。另一种方法是先将中药煎煮,将药汁与大米搅拌煮熟,再加入酒曲发酵成酒。用酿造法制作的药酒,酒精度低,适合不会喝酒的人饮用。制作药酒时,一些矫味剂或着色剂,如红糖、冰糖、白糖、蜂蜜等。,常用来缓和药性,调和味道,便于服用。四、药酒的存放配制药酒时,在配制阶段,除了选购药材外,还要选择合适的酿酒器皿。选择合适的盛酒容器对浸泡药酒、保证酿酒质量和贮存药酒至关重要。盛酒容器应采用陶瓷制品或玻璃制品,而不是铝合金、锡合金或铁器等金属制品。使用的盛酒容器要有盖子,防止酒的挥发和粉尘污染。陶瓷容器具有防潮、防干燥、避光、保气、不易与药物发生反应等优点,且外形简洁美观,具有文化特色。但在防渗漏方面比玻璃制品差。玻璃酒器价廉易得,是家庭自制药酒的常用容器。但玻璃具有吸热的特性,且透明透光,容易造成药酒中有效成分的不稳定,影响储存。一般选择深色玻璃酒器比较好。药酒制作完成后,应及时装瓶或装坛,盛酒容器上口应密封,防止空气接触药酒,避免药物氧化和污染。瓶口密封的药酒应放在阴凉、干燥、避光的地方。服用时,随喝随倒,倒完后立即密封瓶口或坛口。另外,如果是配制外用的酒,也要做好标记,放在安全合适的地方,以免误认为是内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