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起源于哪里?
道教在其形成初期的称谓是不一样的。先秦诸子百家中的许多人习惯把他们的理论和方法称为“道”。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以各种理由自称“道”。儒家最早使用“道”这个词,把王之道和孔子的学说称为“道”。佛教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所以也叫“道”。东汉末年,出现了五门道学(石天道学),自称“道”,取“道善”之意。从那以后,为了显示与众不同,其他学派不再自称为“道教”,而成为五斗米道(石天道)的专名。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道教现在指的是以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为基础,继承了方、黄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行方法,逐渐形成了以“道”为最高信仰,以老子、元始天尊为龙头,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仙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仙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
教学和教义
石天道教从一开始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基本经典,以“道”和“德”为基本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由“道”演变而来的。而“德”就是“道”的体现。三清尊神是道的最初人格化,也代表了宇宙创造的三个重要过程(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德经》)。三清诞生了天地宇宙和自然之神,被称为首天尊神,由道演化而来,道与道是内在一体的,而道则无限充满宇宙。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佛)为教主,即老子。在台湾省,以太上老君为代表的道教派别为道教太乙派,各教派以太上老君为创始人,与正一派并列为道教两大派别。此外,历史上不同教派的道经中还有其他关于道教最高神的说法。第一,玉清的神是最高的神;第二,上清中的灵宝神是最高神;第三,清神是至高无上的神;最后演变成“一刷三净”三位一体的神学理论。
在修身方面,道家讲究“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无为而治、无言而教”,讲究“谦和正直、终归性命”、“根深蒂固”、“长命而见”、“知足而不辱、知其不危、能长久”等等。
道教重生恨死,追求长生不老。它相信人的一生可以自己做主,不必听命于天。人们认为,只要人们善于培养健康,就可以长生不老,长生不老。所以修炼方法有很多:炼丹、取食、呼吸、胎息、按摩、指导、房间、避谷、思考、奉符、诵经。
明代道士张三丰认为道教的作用是修身、利人,而儒者行于道纪,佛者道悟,道者道悟。道教修仙。张三丰把培养人性作为提炼成仙之道的基础,强调只要你贤惠、善良慈悲、忠孝、真诚,都是关于人性的,离成仙之道不远。“人若能端正身心,便真的会专心致志,大才大德便由此而出。”
道家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一种宗教学说,可能并不完全一致,但两者的异同值得玩味。但是,祖先被称为老子、庄子的道教,推崇《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等诸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和继承了不少道家思想。此外,它还受到了易经、阴阳、儒家、中医保健、佛教和古代神话故事的影响。
起源
道教虽以老子为祖,但其思想与老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更多的是得益于汉初黄利用老子的名言修养养生。道教的另一个源头是方仙道,始于战国,盛于秦汉。房仙道分三派:气派(含引导派)、上钩派、房中派。风格尊彭祖、王翘、红松子为祖;诱饵派以仙门、安七生为代表;内务派以荣成和吴为代表。此外,还可以追寻商代的鬼神崇拜。
关于道教的内容,南朝梁、刘勰的解惑说是以老子为标志,其次是神仙,攻击。马松段林在《文献通考》卷二二五中说:道术是杂而多样的。在早期的道教典籍中,道教一词最早见于张鲁《老祥子二注》:“藏真,刊邪,世人常佯称道教,皆虚妄无用。”然后,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说。内章。明本:“惟道术之教,使人专一,动而无形。”
在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当时正在传入中国的道教与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道教对佛教中国的影响)也值得关注。
[编辑]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汉魏晋的起源、唐宋的兴盛、元明全真教的产生和清代以后的衰落。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二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石天道)。汉顺帝年间(126-144),广为流传的《太平清录》(即所谓《太平经》,据信出自汉武帝时齐国甘仲克编撰的《保元太平经》)。到了汉灵帝时,张角在太平清领署传教,绰号太平道,自称大德老师,追随者遍布九州,已经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渐衰落。同样是在东汉末年,顺帝时,张道陵在蜀郡学道,招募弟子传教,信众分出五米,故称五门米道(也有研究称之为五门米道,是因为信奉北斗、南门等五星,与蜀中米教结合,故称五门米教)。他的孙子张鲁守汉中多年,后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角开始在海上传播,发展成为道教正宗的石天道。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入,道教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道教也吸收了当时流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系统论述了战国以来的神仙理论,撰写了《抱朴子》,这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在北魏太祖的支持下建立了“北”道,陆建立了“南”道。
唐宋时期,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二为祖,宋真宗和宋徽宗也极度信仰道教,宋徽宗甚至自称“道君皇帝”,道教因此备受推崇,成为国教。这时,茅山、格致等派系出现,石天道也重新崛起。自汉晋以来,道家但丁学派一直隐匿不露。在韩中立、吕洞宾等人的大力倡导下,内丹学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在理论上,陈抟和张伯端的“内丹说”很受欢迎。
在这个阶段,道教不仅在中国发展,而且通过迁徙和文化交流传播到亚洲其他地区。比如东晋末年,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鲁迅率兵到了越南(交州)。越南人李陀帮助鲁迅攻打胶州府城,失败后自杀。这是道教传入越南的最早记录。
宋末元初,王重阳倡导的全真道在北方出现。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在蒙古为成吉思汗传教,受到元朝统治者的信任,掌管天下道教。同时,为了应对全真教的迅速崛起,将原来的龙虎山石天道教、茅山上清派、格灶山灵宝派合二为一,将张天师视为正一派的创始人,从而正式形成了全真教在北方,正一派或两派在南方的道教格局。
明朝永乐皇帝朱迪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对牺牲真武的张三丰和吴唐一族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此时,道教在中国各种宗教中仍占主导地位。
清朝以来,满清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打压以汉人为主的道教。道教从此衰落。
道教是多神教,最高神灵是源于道教的三清之神(“一招三清”),即元始之神、灵宝之神和道德之神,其中道德之神是太上老君。此外,一些道家还按照人间秩序发展出了天庭、玉帝等一系列官员,并吸收了佛教的地狱、海中世界等概念。作为天庭的附属,他们还开发了阎罗冥界、龙王水晶宫的神仙官系列,再加上四值功勋、山神、城神、土地神、灶神等地方神仙系列。还吸收了中国很多古代神话,比如西王母,九天玄女。所以道教中有很多神仙,凡是当地人创造的神仙,以及他们崇拜的名人,比如妈祖、关帝,都可以随时吸收到道教神仙体系中。所有的神都可以自己建庙,但是大型的宫观必须拜三清像。
此外,道教认为人体也是一个小世界,所以人体上的各种器官,如头发、五官等。,也都是神仙驻防,也有相应的修行方法。
道教戒律是约束道教思想和行为的一些准则。道教戒律根据不同教派有不同的内容。总的来说,全真派的戒律比左夫派严格。戒律的主要内容是不杀生,不喝酒吃肉,不偷盗,不通奸等等。戒律是信徒必须遵守的,道士要有成年礼才能算作信徒。根据戒律的严格程度,戒律可分为上品戒律、中品戒律和下品戒律。按戒数分,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先生二十七戒”。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奸淫”、“不说谎”、“不饮酒”。
八戒的意思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通奸”、“不乱说”、“不喝酒”、“不睡觉坐豪华床”、“不画画”、“不看不听歌舞”。
除了戒律,还有道规,道规是对违反戒律的道士的惩罚手段。具体规定不同派别有不同规定。
道教戒律在吸收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的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内容。道教的条条框框也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当与政权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道教把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经》作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道教模仿佛教大藏经,创作了《大藏经》【1】,该书汇集了历代道教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教理论,还有炼丹、养生、医疗、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统道经、道藏、万历道经续。目前流传的只有明代正统道经,其他版本均已失传。现存的道教经典大多收录于此。道经的数量非常多,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单晶,被称为单晶的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家但丁学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祥子朱尔》也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黄庭靖和《上清大东真经》是上清经左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很重视。杜和文是灵宝派和派的主要经典。《阴府经》和《昌景清经》也是道士们必诵的两本非常重要的道经。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
道教南宗虽然以福永、斋志和易科为主,但北宋以后也提倡三教一理,修炼内丹术。于是出现了吴、和《四百字》等名著。道教北宗全真教,主张三教合一,精气神聚,体悟自然,融会儒道,以《道德经》、《孝经》、《般若心经》三部经典为重点,主张“孝与清净,
宗教派别
道教有很多门派,由于分布标准不同,名称也不同。按照学术理论分为五类:稷山学派、古典学派、福禄学派、但丁学派(当时的丹学派)和展颜学派。历史上有正一派(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振东派(张清智)、太乙派(黄东义)五个教派和石天道教、全真道教、灵宝道教、卫青道教四个教派。还有德、先天、灵宝、正、朴、明、玉堂、天心八派。
就纯粹的宗教而言,现代道教主要分为五个派别——稷山派、古典派、但丁派、富友派和展颜派。最有影响的是复社学派和但丁学派。前者主张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丹求仙,有别于外丹内丹。
道教的官方分布一般认为始于宋元时期。道教历史上有七个有影响的流派:
正义路:有灵宝学校、石天路、葛灶宗等。其道士可在家修行,不戒荤,娶妻生子。其道观一般称为“子孙庙”。
全真路:有南宗、北宗两个学校。部落众多,有龙门派、遇仙派、净明派、那摩派、绥山派、庐山派、华山派、静派等。
真正的道教:创立于金朝,元朝以后逐渐衰落。
太乙道:由晋代韦州人萧宝桢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落。其宗教主要崇拜“太乙神”。
景明道:创建于南宋。明朝以后,这种宗教逐渐落入正统。
上清派及其分支茅山派
吴唐氏:张三丰,创建于明代湖北省浚县武当山。拜真武大帝为主。
明代以后,道教主要分为正一派和全真道,其他各派都归在这两个门派之下。目前,北京白云寺收录了所有真教派的总经,列出的道教宗谱流派有87个。其实有些只是家谱的续字,并不是独立的学派。(按照教义应该是三十六天教和七十二地教,总* * *应该是108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