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庆阳农业文化节是周族农业文化的故乡。
从夏孔嘉时期到商朝康定时期,古的父亲南迁岐山,周祖在庆阳继承了12代,历时400余年。周人在庆阳教人耕种庄稼,开创了第一周的农耕文化,使庆阳从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地区变为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对后来庆阳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庆阳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有山有河有平原,有谷有梁有海角。这种独特多样的地貌决定了庆阳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即粮、棉、油、麻、丝、糖、菜、烟、果、药、杂一应俱全,农林牧副生产项目齐全。很多生产项目从第一周开始就发展了几千年。
1.作物品种的连续种植
《诗经(Bρn)七月风》中提到的小麦、高粱、玉米、水稻、谷子、黍、大豆、葫芦、大麻、葡萄、韭菜、苋菜等作物,庆阳市仍在种植。合水县太白出产的白瓜子(葫芦籽)非常有名,远销海内外。太白乡是全市有名的水稻之乡。这里出产的大米香甜可口,比宁夏粳米还要好。考古学家发现,5000年至6000年前,宁县的刘骜和新城堡村有碳化谷物,证明新石器时代这里就种植了谷子。
2.季节性农耕活动和生产技术的传承。
尽管今天庆阳的农业活动与古代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进步,但在某些方面仍然继承和发展了前一周的活动。比如《七月》,有八月打红枣,九月收稻子,十月储粮,七月摘瓜取浆,八月摘葫芦等描写,都和今天的农时一样。比如农忙时送米下田,九月建苗圃(即春夏一田种庄稼,秋冬一田),用柴火编门,用茅草绳绑庄稼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3.家畜的发展与传承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牲畜的饲养和繁殖。周人到达北江(B、N)后,开始养猪,逐渐把野猪变成家畜。《公刘》里有句话,就是把猪圈当猪圈。《七月》有“在狱中私谈;“祭猪公”的说法,就是把猪留给自己,把大猪交给公。由于巩留提倡家庭养猪,后来养猪就成了家庭的象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牛、驴、羊的发展。至今,庆阳驴、早生牛在省内外都很有名。养羊几乎是北方人的主要家庭事业。每年初冬宰杀羔羊,祭祀山神,庆祝丰收,自古就有。
4.经济林的种植是代代相传的。
庆阳地区经济林种植历史悠久,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经济效益可观。相当数量的经济林品种来源于周先民的种植和栽培。
①桑树:远在轩辕黄帝时代,黄帝就命元朝妃子雷祖植桑养蚕。雷祖教人大量栽桑,教人养蚕吐丝织帛。织成的丝绸比亚麻更光滑顺滑,再染色做成衣服,光彩夺目,深受大家喜爱。周初,庆阳大力发展植桑养蚕。《七月》中有“女子捧筐,随其而乞柔桑”“蚕月条纹桑”等诗句,意为姑娘提着竹筐,沿着墙边小路,采摘嫩桑叶。每年1月至3月,对桑树进行修剪,剪去高枝,以便人们爬上矮枝采摘嫩桑。所以桑树是庆阳市的乡土树种。从第一周到现在,庆阳人千百年来就有种桑养蚕的习惯。当地有30多个草桑和引进品种胡桑、甜桑、辽桑、五宝桑、荷叶白、克苦索等。,栽培面积654.38+10万亩以上,654.38+10万株以上。正宁县数量最多,达到4000多亩。
②梅花:梅花是庆阳的乡土树种。七月有诗“六月满愁饮酒”。抑郁是李子,果实是酸甜的。将梅枝嫁接在杏、桃枝上,能结出比杏、桃更甜的李子。青阳地区李树分布广泛,群众称之为李树。
(3)桃、梨、枣:巩留在出使西域的祖国时,带回了许多桃、梨、枣的优良树种。这些树种后来成为古陆的优势经济林树种,也是今天庆阳市的地方名产。九龙川自然保护区的黄甘桃、宁县、马立安河的金丝小枣、泾川县、宾县的鸭梨都是省内外有名的。庆阳有1万亩桃树,年产量200多万公斤。梨树8000多亩,年产量654.38+0.9万公斤。此外,还有杏树50万亩,年产鲜杏500万公斤。总之,庆阳市的经济发展与周显祖在这里创业的基础密切相关。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绝不能忘记先辈们艰苦创业的历史。周祖在庆阳数百年的活动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众多的文物非常珍贵。
1。洞穴文化是庆阳地区最突出的地方民俗文化。
周先民到庆阳后,由于窑洞的创制和广泛推广,不仅村落遍布黄土高原,一些重要城镇、军事据点、重点村落也是窑洞。这种住宿格局从古代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长达4000多年。我们的祖先从这些洞穴中走出来,走向全国,走向文明,所以洞穴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摇篮。周初,陇东黄土高原上遍布着雅庄院、坑院、半明半暗坑院等多种土洞。凹坑村和半开放式的雅状元(明代又称庄子)两种窑洞,因地势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经济实惠、干燥结实、冬暖夏凉、干净卫生。自从人们在这些洞穴中定居下来后,农业、畜牧业、手工纺织业、金属冶炼业都得到了发展,物资增多,生活有了很大的保障,人口也逐年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窑洞的结构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直到明清时期,才出现黄土窑洞。到1985年底已成定局,全市农村民居建筑面积中,窑洞建筑面积仍占71.47%。千百年来,人民建造了洞穴,培育了人民。到目前为止,洞穴的故事、传说和习俗已经传遍了整个城市。宁县瓦斜乡水沟源村有一个千年窑洞,占地200多平方米,一门五窗,可容纳100人开会。在一些城镇和村庄里有像这样的洞穴。这些洞府无声地向人们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庆阳的洞穴引起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20世纪60年代,几位日本客人游览陇东黄土高原,被这里古老的黄土洞穴倾倒。他们的结论是,这些洞穴不仅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也是一个理想的保健场所。因为窑内温度适中,湿度宜人,一年四季没有大的差别;除此之外,空气清新干净,没有任何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可以防御放射性元素的入侵,真的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绝佳去处。2002年6月,在首届中国包厢民俗文化节上,中国民俗学会命名青阳为“窑洞之乡”。
2.周祖与地方民俗的形成
无论衣食住行、娱乐、丧葬、婚姻、节日、生日等。,都是独一无二的神奇,魅力无穷。比如五月的端阳节,自古以来主要有三项活动:一是制作香囊,佩戴香囊。制作香包的习俗非常古老。根据黄帝内经,香囊就是香囊,用来装药和香料,也用来装钱。它们戴在胸前,不能被别人偷走。周朝继续被称为香囊。由于刺绣技术的发展,香囊的造型是从荷包开始的,但村民们一直称之为“玩工”和“荷包”。有的姑娘边绣荷包边唱小曲,于是出现了以“绣荷包”为主题的民歌。陕甘宁边区时期,新郑县农民诗人王廷友将《绣兜》改编成《绣金碑》,成为边区著名的革命歌曲,后来风靡全国。在端午节的早上,孩子们会戴上香包。很多孩子的肩膀、前胸和后胸都套着香囊,手腕和脚踝上绑着用五色线拧成的花绳。他们互相玩耍,甚至拜访邻居,充满了童趣和节日气氛,并展示了妇女的精湛工艺,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第二种是割艾叶,卖艾叶,每家门口插艾叶。因为艾蒿是驱虫草,当它的叶柄燃烧时,释放的烟雾可以驱赶和杀死蚊子。此外,它还是一种草药,熬汤后可清热消炎,烧后可用于针灸止痛散寒。端午节前后,各种害虫,如蚊子和咬人的毒虫开始活跃,所以人们使用香料和药材,如艾叶,来预防疾病,保护人们的健康。第三是喝雄黄酒,也可以驱虫。第四是包粽子,吃粽子。后两种风俗是从南方传入的。喝酒是根据《白蛇传》中白蛇喝酒的故事,说明酒可以治毒蛇,防止毒蛇咬人。人们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以端午节为代表的庆阳民俗文化,历史悠久,魅力非凡,让庆阳大地充满了神奇和活力。
3.庆阳周祖遗址
周祖墓:周显祖墓有9座,分别位于庆阳东部的茅河山、庆阳以西60里的周公故王居凌涛、宁县九龙川自然保护区。民间墓葬较多,已发掘的第一批周墓有:
合水县西华池乡石家庄土尔沟墓:坐北向南。西周时期发现一座周前代的残墓,宽65438±0.3m,深65438±0.5m,长65438±0.7m..熟土二层露台出土两件陶器:一件有沙绳纹的红陶,一个三足奶袋,一只耳朵,直口;另一件灰陶方形折肩罐,有盖,打磨光滑,涂以朱砂和白粉。
西峰区八家嘴墓:1984年秋,八家嘴农场的工人挖窑子时,在地表2米深的土坑里挖出了一座周代墓。发现了石板灰和人类骨骼,并出土了一些陶器,其中三件涛哥被地区博物馆收藏。涛哥的质地为混沙、红陶、混沙灰陶,满是奶袋,腹部有绳纹和额外的桩纹。
先周文化遗址:市内发现的先周文化遗址主要是合水县郝嘴乡九站遗址,位于合水川北岸的台地之上。1984年,省县博物馆和北大专家教授* * *一起对九站遗址进行了发掘。在80个发掘的坑中,出土了近1000件陶器、L件铜刀和1件青铜饰品。根据碳14的测定,从现在开始的绝对年龄为3370年,证明是一处先周商代的文化遗址。全市共有西周文化遗址66处,其中宁县最多,达39处。重点是宁县早胜乡坛拉峪村遗址,面积1.8万平方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环县曲子镇双城遗址,除陶器和石器外,还发掘出一个瓮棺、一个瓦棺墓和三个砖墓,并获得一个青铜鼎和一个青铜棺。西峰区彭园乡李家寺村庙头嘴遗址,出土铜斗、铜甑1件,铜斧2把。西峰区温泉乡韩滩庙嘴遗址出土了三件青铜器。西峰区东至乡叶林村出土的商代白玉大哥,其实是第一个周朝的器物,因为东至是当时周人居住的地方。此件青白色,零褐点,微曲三角形,锋尖,中脊,刃刃,近篱有洞,内端有小齿状突起,内面刻“臣”字。眼兽纹,柱身正面中间竖刻“扎其五子”字样,字迹精细,制作精美,长38.9厘米。从此,渔歌可以看出,先周文化已经发展到接近中原文化的水平。
4.周初的历史遗迹
不是一座城:青阳县今东南西北四门,城墙立阶斩土。
巩留市:位于宁县城西庙嘴坪,1981九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吉沟:发源于青阳县高邮东北,流向梁家坪,在龚刘姓居住地马立安河南部,长约10里。
圣水堂:在庆城县刘坝沟口,有天生寺遗址。底部印有马蹄形图案的清水唐颖非常巨大。
巩留古寺:位于县城西南80里温泉乡高家坳村,俗称巩留堂或夫子堂。相传巩留在此治田,后人想到了饮用水源,建了寺庙。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巩留庙会,当地百姓和陕西长武、旬邑、宾县等地的民众远道而来,举行隆重的巩留诞辰纪念活动。
周勉行宫:位于庆城县北部,现称北关皇城。兴教寺在这个遗址里有一尊铜像:“周帝兴公”遗址,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周祖园:县城南20里的花园村,据说是周祖不种花的地方。
花婆:在县城东10,据说有牡丹、芍药、茶花,是芳香四溢、令人难忘的园林。
延庆:在县城以北35英里处,据说是巩留出生的地方,现在仍然存在。
天子坳:县城东北70里。近东岭(即子午岭),西侧深沟,中心平坦,林木葱郁,适宜畜牧造林,相传为巨涛游牧造林之地。
巩刘庄:在贾凡老庄的东边,县城东北五十里,有几亩农田,没人敢耕种,所以叫天子掌。传说它是周祖的出生地。
周祖庙:在庆城县南部,供奉周祖。明朝嘉靖初,知府蒲海秀。下面有雕像、两幅壁画和37尊国王雕像。顺治五年,知府李以“赵州圣祖”“汪锋皇帝”题字建作坊。
周久邦方木:在青阳南大街。三个方木房间的高度是10米。方木顶部有四根外露的柱子,柱子的上五层镶嵌着半个拱门,承担着方木的屋顶。顶瓦有屋脊,脊瓦上开莲花。房檐正中,有一匾,楷书“周九邦”三个大字。明弘治十八年九月,青阳知府、前监易浩成立。清光绪三年,知府卧石坑重修。光绪二十八年,知府清麟重修。这个作坊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承天庙碑:位于正宁县洛川城西门外。建于宋代祥符二年(公元1009)。朝三博士去为尚书兵部尚书李玮峰写了一篇文章,翰林奉诏给郎银溪,并加封题字“大宋宁州承天观碑”。碑文写道:“洛川上游,实为鹏远之城,气象葱郁,远极(xí)幽僻,人民忠厚,农民勤劳。玄丘在望,是熊得道之乡,是巩刘德之地。”1981 9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纪念碑已被移到县文化馆的院子里。
后集站:位于镇远县城西北30公里处,周围数十步,据说是后集教民耕种庄稼的地方。
此外,还有后稷码头、后稷庙、尖山湾、狼乳沟、九陵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