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皇权与士族争权举隅
永宁元年(301),赵王司马伦篡位,派王敦为兖州刺史叔。三个月后,齐王司马唐起兵讨伐司马伦,众王纷纷响应。这时,王彦接到齐王的命令,邀请他一起起兵。王彦惧怕司马伦的强大势力,不敢服从命令。王敦这时候劝王彦回应,最后齐王打败了司马伦,王彦也立功了。司马伦战败后,晋惠帝复辟,王敦被移任石三常侍、佐为将军、大鸿胪、侍中。
永嘉元年(307),司徒王彦推荐他为青州刺史,拜光武将军。不久后,王敦被任命为库监,王敦把襄城公主的丫鬟、宫女全部分给士兵,再把金银财宝分给人,才回到洛阳。这时,荥阳遥控政权的老师司马岳来到了朝鲜。王敦认为他的旅行不时受到惩罚。之后,司马越真的逮捕了包括刺史苗波在内的十余人,并将他们处死。司马越后来任命王敦为扬州刺史。
王敦到达扬州后,与堂弟王导一起,帮助在江南建立声誉,以复兴金朝。因为司马睿是靠王敦和王导建立起来的,当时有人说:“王与马共天下。”后来被尚书拜了,但王敦坚持留在扬州不上任。司马睿任命王敦为安东的谋士,向他敬酒。此时,扬州刺史刘韬去世,于是司马睿任命王敦为扬州刺史,并增设光武将军。后升为左将军、大都督,征讨军伪节。永嘉之乱后,怀帝被流放,司空樊讯提拔司马睿为领袖。但当时江州刺史华夷拒不听从司马睿的指挥,于是司马睿派王敦在溧阳与史干卓、将军杨烈一起攻打华夷,并将其击败。华夷战败被杀。与此同时,前不久杜涛在襄州作乱,后又入侵零陵,侵占武昌、长沙、益都、召陵等郡,于是荆州刺史周毅撤退。于是,司马睿派王敦、陶侃等人去进攻,王敦请陶侃等人去求援,而他与张羽相安无事。最终,杜涛战败,王敦被任命为镇东将军、开福义通第三师,兼江扬、荆襄、交广、柳州、江州总司令,并被任命为汉安皇帝。从此,王敦开始自己选官,下属各县也由他掌管。后来,杜涛派杜洪南到广州,要求投降,并愿意惩罚桂林的小偷。后来与交州刺史王绩密谋兵变,陶侃却赢得了和平。杜洪最终向零降太守尹风投降。尹风把杜洪让给王敦,王敦收他为部,很是宠信。此外,南康人覃和当时依险集结数千人,私下任命王敦为其四品将军。王敦擅长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建武元年(317),由于晋献帝陈被流放,改晋王称号,掌管所有机器。这时,王敦被提升为南将军。次年,司马睿因杀金易帝即位,为金元帝和东晋建立政权。王敦在江州被提升为将军兼牧羊人。王敦要求自嘲是因为讨伐杜增失败,没有拜周目为辅。继之后,王敦被任命为荆州牧,而王敦辞去了周牧的职务,只任刺史。后来,司马睿逐渐重用刘琨,同时疏远了琅琊王家,而琅琊王家一开始是支持他的,似乎比皇族的声望还高。所以王敦为王导感到委屈。
泰兴三年(320),司马睿任命襄州刺史甘卓为凉州刺史。王敦要求以搞中郎将陈的方式,取代甘卓为襄州原刺史,但遭到拒绝。司马睿甚至派谯王司马承迁到襄州。王敦看到这里,就在上表中说古今那些被皇帝怀疑的忠臣小人是如何疏远忠臣与皇帝的关系,想要染指司马睿的。打完表后的更怕王敦,表面上是增加官阶,尊贵待遇,但同时又任命刘琨、领兵出国,表面上是抵御北胡政权的入侵,实际上是防范王敦。
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从荆州崛起,以杀刘琨为名攻打建康。司马睿知道后大怒,命令刘贵等人回到建康准备防守。司马睿亲自武装自己走出了市郊。王敦率军一路打到石城(建康以西的军事要塞),王敦打算攻打刘魁把守的金城,但杜涛劝他先攻石城,再攻周栅。王敦遵命攻打石城,守将周投降。王盾大败、刘魁、王导、周鄂、郭毅、玉潭,刘魁、刁燮北上。王敦进入石城后,并没有立即出现在建康的司马睿面前,而是在石城招兵买马,更纵容士兵四处劫掠。群臣大乱,纷纷逃散,唯有大将军安东刘超领兵伺候,并有两个随从,司马睿只得求和。王敦见了王导,责怪他那天在继位前不听劝,把少爷换了,让他专事国事,导致内乱,差点把王给灭了。但王导还是老老实实的和王敦争论,王敦也无法辩驳。后来,王敦被任命为宰相兼江州牧,并成为武昌郡公爵。他还提倡余宝,让太常荀宋拜他。王敦曾经假意辞职。王敦还杀了周鄂和戴源;太子司马绍很勇敢,曾试图诬陷他不孝,但遭到文巧的强烈反对,没能得逞。不久,王敦回到武昌,遥控作战。王敦上台后,杀害了熊绎等忠臣,并在朝鲜建立党羽。众州牧皆王人,以、钱丰为主,纵容其行恶不法。有识之士都知道,王敦很快就会灭亡。表哥王陵一直在劝谏王敦,却被王敦暗杀了。王敦后,接宁州、益州。同年,司马睿死于悲伤,并由司马绍王子继承了晋明帝。
泰宁元年(323),王敦欲篡位,讽刺朝廷自招,于是司马绍钦点王敦。他还祭奠了黄阅、班建武本等20人,他们不知如何是好,但没有去朝鲜,带着刀剑去了寺庙。王敦去顾时,派助手阮福用牛酒给王敦治病,但王敦不肯看病,只派主簿收下。不久,王敦成了扬州牧羊人。王敦的侄子王听说和王敦商议夺权的计划后,王允告诉了他的父亲王恕,而王恕和王导则告诉为王敦准备朝廷。
泰宁二年(324),王敦病倒。财政部和申冲秘密计划一旦王敦死了怎么办,最后决定在王敦死后作乱,颠覆东晋,并建议王敦铲除有声望的周杂,的国中枢冉增和龚,王敦也这样做。在王敦病情恶化时,司马绍一方面派陈芳等人问候王敦的病情,另一方面又秘密策划讨伐,并微服前往芜湖视察王敦军营,派大臣打探王敦的日常生活。王敦为了监视朝廷,任命文俏为丹阳尹。但文桥向司马绍痛斥王敦的夺权企图,司马绍下令讨伐,谎称王敦已死,鼓舞士气,派兵讨伐王敦各部。此时王敦病重,根本无法指挥军队。于是以其弟王罕为元帅,命钱丰、、周福领兵五万,携手攻建康。钟君司马曹刿在越城击败王罕后,王敦听说后大怒,甚至打算亲自带兵,但由于重病缠身,疲惫不堪,无法下床。另一方面,钱丰等人带领部队到建康,并多次被司马绍的推进军队击败。此时,王敦去世,享年59岁。王敦生前还对养子王赢、杨戬说,他死后要先设文武官,再办理丧事。然而,王赢和后来的秘密并没有发出哀悼。他们用席子把尸体包好之后,在外面涂上蜡,埋在屋内,就是和诸葛尧等人一起纵酒作乐。不久,王罕、申冲、钱丰和其他军队被击败,王敦叛乱被平定。之后将王敦从尸体中取出,烧其衣服,摆成跪姿宰杀尸体。他的头被砍下后,和申冲等人的头一起挂在城南的朱雀桁架上,展示给平民看。而在王敦的遗体之后,没有人敢接收和掩埋。最后,在郗鉴的建议下,王敦的家人被允许接受并埋葬了它。
从318年,王敦拥有晋代皇帝将军的称号,实际控制东晋的军权,直到324年去世,历时七年。
桓温(312-373)生于龙康(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康镇)。曹魏忠臣桓范,其父为桓伊、金元“一六八”之一后死于苏军叛乱,桓温十八岁时为父报仇。
328年,桓伊死时,长子桓温才15岁,但作为长子,他却不得不主动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他恨透了背叛父亲的仇人江波。桓温努力赚钱养家,白天照顾生病的母亲和三个弟弟。晚上,我一个人在花园里苦练武术。331年,姜波死了,桓温假扮丧客,手刃姜波和他的两个儿子,还有他的弟弟都出名了。晋城皇帝亲自召见,后拜琅琊太守徐姓、长女、南康长公主、荆州刺史为友。后来,我调到徐州做刺史。宇易死后,部下推举他的儿子艾雨为荆州刺史。由于石喻家族势力太大,朝廷任命桓温为荆州刺史。后来,桓温来到荆州驱逐艾雨,荆州稳定。
345年,11月,桓温出兵攻蜀,令引二千人为前锋。他一上表就出发了,所以虽然朝廷有异议,但也没办法阻止他。施立乘蜀道之危,不备而战。到了347年2月,永和、桓温在离成都不远的平原地区大踏步前进。这时施立如梦方醒,下令叔父李福、堂兄李权、将军简言领兵迎敌。桓温与人商议进兵之策。有人主张将部队一分为二,分两路推进。乔媛反对。他说:“此时此刻,军队正悬在千里之外。赢了就能立大功。输了就全军覆没。你必须和黎齐联合起来,不要分裂你的军队。你要扔掉锅,只带三天的粮草,这说明你有决心回去全力进攻,你会成功的。玄德曰:“桓温只令孙胜、周初引兵相守,自引兵直取成都。李富攻打彭墨,被孙胜等人击退。桓温与李权相遇,三战三胜,汉兵逃回成都。施立派出的几名士兵都完蛋了。他奄奄一息,领兵出城,在堰桥(成都西南)迎敌。这是灭汉的决战,也是唯一的硬仗。金一开始没打好。参军的公户被杀了。汉军的箭射中了桓温的马,军心有些动摇。这时,忽然鼓声大作,乔媛拔剑一声令下,将士拼死一战,大获全胜,然后攻入成都,放火烧城。施立连夜逃往尹萌。他认为不能再打了,只好修表,派人赶在大军之前投降,程汉死了。桓温在成都待了30天,出兵江陵。施立被送到建康,在那里他被密封,回到后羿,后来死了。晋军主力撤退后,蜀将陈文、邓定进成都,立范长生之子范本为帝,直到公元349年才彻底解决。
352年,氏族贵族简也趁机占领关中,建立前秦。后赵灭亡后,东晋大将桓温上书金木,请他带兵北伐。表面上,金木提升了桓温的地位,但实际上他对桓温有所怀疑。桓温要求北伐,金木不同意,又派尹浩带兵北伐。殷浩出兵洛阳,被羌人击败,死伤万余人,连粮草和武器都损失殆尽。桓温再次上朝,请求朝廷以罪将殷浩革职。金木皇帝别无选择,只好罢免了殷浩,同意桓温北伐。
354年,桓温统率四万晋军,从江陵出发,兵分三路,攻打长安。秦国前元首苻坚派兵五万在关关作战,被金军打得落花流水。苻坚只好带着六千老弱残兵,逃回长安,挖深沟坚守。桓温高歌猛进,直抵巴商。长安附近的县官向金军投降。桓温驻扎在坝上,希望在关中小麦成熟时,能派兵抢麦,补充军粮。但是傅坚也很厉害。他预料到桓温的计划,把未成熟的麦子全部割下,让桓温收不到一粒麦子。桓温的军粮断了,不能留,只好撤。但毕竟北伐大获全胜,金木皇帝提拔他为征服大都督。[
356年6月,桓温第二次北伐,从江陵出兵,向北推进。八月,桓温入侵沂水,与羌族首领姚在沂水以北第二次交战,击败姚襄,收复洛阳。桓温在洛阳恢复了西晋皇帝的陵墓,并多次建议东晋迁都洛阳。东晋对桓温北伐持否定态度,只求苟安东南,不求北归。桓温只好撤军,返回南方。359年,中原被前燕政权慕容氏占领。363年,桓温被任命为傅,掌管中外军务,录尚书事,次年任扬州刺史。桓温作为宰相,同时也是泾阳二州刺史,东晋时桓温大权独揽。
369年,桓温乘势发动第三次北伐,讨伐前燕政权。四月出发,六月到达金乡(今山东金乡)。桓温率领水军经运河、清水河进入黄河,一路行军至库头(今河南浚县西南,黄河重要渡口)。前燕太子任命慕容垂为大都督,率领五万大军抵抗,切断了金军的粮道。桓温被迫陆路追击,慕容垂率领八千骠骑兵追击,金军被打得溃不成军,三万多金军被斩。桓温战败后,收复的淮北土地再次失守。
桓温长期执政,以不做大臣的野心著称,逐渐羡慕王敦。371年,率军攻打寿春(今安徽寿县),攻占金苑。方战败后,桓温威信大减,于是从《快朝议》中通过废李来重新树立自己的权威。同年,皇帝司马懿被废为海西公,司马懿即被傅取代。372年,简文帝去世,遗诏由太子司马曜继承。这是晋代的孝孝皇帝。桓温以为简文帝会把皇位让给他,但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失望,于是他领兵进了建康。桓温看到建康士族中反对他的势力很多,不敢轻易动手。他希望朝廷赐给他九罐的愿望不能实现。兵权由他的弟弟桓冲接管。
373年,桓温去世,享年62岁。桓温死后,谢安做了丞相,桓温的弟弟桓冲担任荆州刺史。他们齐心协力辅佐晋孝帝,东晋出现了团结的气氛。南郡公的爵位由他的小儿子桓玄继承。桓玄称帝后,谥号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毛。桓玄战败后,桓温后裔为躲避刘裕的追击逃往后秦,另一部分逃往苗,成为蛮族。
345年至373年,桓温出任荆州刺史,去世。他控制东晋军权长达29年。桓温通过攻灭韩和三次北伐,为王敦做出了贡献。
桓玄(369-404),京道人,东晋赋桓温幼子,深受桓温宠爱。东晋孝武帝元年(373年)司马曜,桓温驾崩,留弟桓冲统率军队,当时五岁的桓玄攻打绝南郡公。桓玄长大后,对自己的才华和家世相当自负,一直以为自己是英雄。但由于其父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朝廷对他一直存有戒心,不敢任用。23岁(391)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几年后,任宜兴(今江苏宜兴)离京做太守,但还是颇为失意,于是弃官而归,回到自己的南郡(今湖北江陵)。
东晋安帝(397)隆安元年,司马德宗,尚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依托执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企图削弱各镇,清、兖州刺史王恭不满,揭竿而起。桓玄于是鼓动荆州刺史尹仲堪响应王恭,朝廷害怕,于是杀了王国宝和王绪,以免惹祸上身。次年(398年),桓玄请朝廷为广州刺史,司马道子任命其为焦度、广州二军、广州刺史,但桓玄被任命后并未赴任。同年,豫州刺史余凯因不满其管辖而被削至江州,于是揭竿而起,声称要讨伐江州刺史司马尚之,王虞、桓玄、尹中侃、南郡等再次响应,进而推举王恭为盟主。不久,由于北方政府的士兵刘牢之投奔朝廷,王恭被打败并被杀。桓玄等人退兵,朝廷安抚,但任命各官职,并以桓玄为江州刺史(都城浔阳,今江西九江)。桓玄、尹仲堪、杨改岐害怕朝廷的讨伐。尽管他们互相怀疑,但他们不得不合作来保护自己。于是,他们正式与浔阳结盟,桓玄因为家世显赫,被提升为盟主,更加得意。
当时东晋局势的特点是,朝廷以司马道子、司马为专制势力,外部以桓玄、刘牢之、司马尚志为割据势力,史静建康(今江苏南靖)以南地区更被孙恩占领,导致中国大乱。隆安三年(399年),桓玄消灭了杨丕时期荆州刺史(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尹仲堪和永州刺史(都城襄阳,今湖北襄阳)的势力,占据了长江中游。次年(400年),朝廷不得不任命桓玄为荆、泗、雍、秦、梁、彝、宁、江总督,兼阳、豫八郡军职、后将军、荆、江。
在东晋暂时镇压了孙恩的反叛势力后,权臣司马原宪决定铲除桓玄。元兴元年(402年),大将军刘牢之率北府兵精锐的晋军,统帅大军东征。但刘牢之害怕灭了桓玄,所以不能被司马原宪容忍,打算假借桓玄的力量除掉金朝,然后自己夺取政权,于是不战而降。桓玄顺利东去,进了建康,杀了司马原宪。不久,刘牢之被解除了军权,因此刘牢之打算叛变并上吊自杀。桓玄甚至下诏任命自己为中外军务统帅、扬州牧、豫州刺史的邱,全权掌控国家大事,然后接连杀掉北府兵将领,铲除他们的势力。
元兴二年(403)二月,又任大将军;同年九月,他甚至封郭襄为楚王,封十郡,加九锡,准备篡位。11月21日(公历65438+403年2月20日),东晋皇帝安献国玺,禅位桓玄。12月3日(公历65438年+10月1,404年),桓玄正式称帝,国号楚,并永久改朝换代。
桓楚雍二年(404年)二月,北府兵以武帝为首的几位将领起兵讨伐桓玄。同年三月,楚军屡战屡败后,桓玄不得不退出建康,并挟持安帝西逃往江陵;恐怕是桓玄逃跑后没有听从命令,所以受到了更严厉的惩罚。然而,该部变得越来越离心。四月,桓玄重组荆州军队,以傅宏为先锋,再次与刘一率领的勤王军决战。五月,楚军败于多事之洲(今湖北孙艺程),桓玄欲乘船逃往汉中(今陕西汉中)。在江陵附近,他遇到了益州军,益州将军钱丰跳上桓玄的船,拿刀要杀他。他死后,他的侄子,将军杨武,莞贵人,哀悼皇帝。
从398年开始,桓玄与殷仲堪、杨盖结成军政联盟,并担任盟主。404年战败被杀,控制东晋军权七年。桓玄的军事成就不如桓温,但平定内乱总比王敦强。
刘裕(363-422)出生于彭城县(今江苏铜山)隋玉里。曾祖父刘东晋混时过江,住在京口。其父刘乔是郡公曹,早逝。刘很穷,靠打柴、打鱼、卖鞋为生。他曾经是北府兵的状元,孙无忌。
隆安三年(399),前将军刘牢之参军。镇压孙恩起义后,当了一名疲惫的将军,又当了一名郫县知府。桓玄依仗父亲祖传的财富,谋求夺取朝政。以求司马道子、元显为名,在建康称王,罢免了北府兵老将军刘牢之,提拔刘裕镇压东南沿海其余孙恩。刘裕对桓玄表现出敬服,同时在北府兵中团结一致抵抗。
元兴三年(404)二月初一日,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篡金的楚王桓玄。四○五年,司马打败桓玄后,晋安皇帝德宗复职,出任刘威的助手,骑车将军,中外军统,刺史、兖州刺史、尚书。从此,刘裕控制了东晋的政治事务。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刘裕平息了国内的战争,先后打败了孙恩、鲁迅的海上起义,消灭了桓玄、刘一等军事集团。他投身北伐,取巴蜀,攻南燕,灭秦。他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名垂青史、功勋卓著的军事统帅。刘裕以进士得势后,409年,率军在光谷(今山东省益都县)消灭南燕政权,再次击败鲁迅。艺兮六年(412),在四川攻乔宗,攻克巴蜀。405-415年,刘裕消灭了南方各大割据势力,统一了南方,实现了东晋南朝历史上空前的统一。艺兮九年(415),姚兴死于秦末,姚弘继位,兄弟相残,导致关中大乱。元熙元年(417),攻克长安,灭后秦,封宋王。
元熙二年(420年),武帝逼司马退位,即称帝,国号宋,改元庸初。东晋灭亡,中国开始进入南北朝。刘宋前期,由于刘裕在金末收复了清、燕、泗三个北国,普遍拥有了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东晋南朝疆域最大、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朝代。刘裕在位三年。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成就斐然,于公元422年卒于建康。60岁的时候。庙号高祖,名字叫宋武帝,葬在楚宁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
刘裕从405年平定桓玄叛乱开始控制东晋军权,420年篡位自立为帝,控制东晋军权16年。
从365,438+08年东晋开国开始,就被权贵将领围攻。金元帝被王敦逼死,金被桓温废帝司马懿,桓玄逼晋安帝退位,武帝废杀晋安帝和帝。在103年的东晋王朝世系中,权臣控制了59年,占近60%。所以晋主虽然有南方的尊重,但实际上和汉献帝、魏少帝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