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短缺日益严重。面对这一形势,认真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潜力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65,438+0.中国陆地面积144亿亩,绝对量大,人均占有量小。其中耕地约20亿亩,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万亩,占12.98%,草地43亿亩,占29.9%,城镇工矿交通用地12万亩,占8.3%,内陆。
中国耕地面积排名第四,林地排名第八,草地排名第二,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中国人均耕地只有0.1公顷,人均草地世界0.76公顷,中国0.35公顷。发达国家1.8公顷耕地承载1.8人,发展中国家承载4人,中国承载8人。压力显而易见。虽然中国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也要看到,中国的非农土地在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将逐年减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2.类型多样,地域差异显著。我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约占国土面积的71.7%,温度条件优越。从东到西可分为湿润区(占陆地面积的32.2%)、半湿润区(占17.8%)、半干旱区(占19.2%)和干旱区(占30.8%)。而且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交错,形成了地域差异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为农林牧副渔生产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难以开发利用、低质量的土地比例较大,我国相当一部分土地难以开发利用。在全国土地总面积中,沙漠占7.4%,戈壁占5.9%,石质裸岩占4.8%,冰川和永久积雪占0.5%,加上居住区和道路占用的8.3%,不能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
此外,一些土地质量很差。现有耕地中,涝洼地占4.0%,盐碱地占6.7%,水土流失地占6.7%,红壤洼地占12%,次生肥沃水稻土占6.7%,各类洼地占5.4亿亩。从草原资源来看,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原有9亿亩,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原约有20亿亩。草质差,产草量低。养1只羊大约需要60-70亩,甚至100亩草地,利用价值低。全国每公顷森林蓄积量仅为79m3,是世界平均水平1100 m3的71.8%。
二、土地资源利用的类型
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逐渐形成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市居住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矿山、盐田等。),冰川和永久积雪,落基山脉,高山沙漠,戈壁沙漠等。根据《世界资源》中的可比数据1983,与世界上其他土地面积较大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用地比例相对较小(表1)。
表1各国农业用地百分比(%)
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来看,我国东南和西北差异显著。边界一般北起大兴安岭,向西经过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宁夏盐池同心地区,再延伸至景泰、永登、黄水谷,转向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中国东南部是耕地、林地、淡水湖和出流水系的集中分布区,约占全国耕地的90%,土地复垦指数较高,而中国西北以牧业用地为主,80%的草地分布在西北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复垦指数较低。
水土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很明显。长江、珠江、西南流域和浙闽台地区的水占全国总水量的81%,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5.9%。黄河、淮河等北方流域的水占全国水的14.4%,而这些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58.3%(表2)。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4.6%。
表2中国水土资源统计
耕地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所在的东部地区14省市,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9%。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旱地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北,占全国旱地总面积的85%,其中东北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约占全国旱地总面积的60%。
全国林地面积为115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2.98%,森林蓄积量10.572亿立方米。森林集中在东北和西南地区,占全国面积的50%和存量的75%。然而,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中原和长江下游地区,森林资源却很少,仅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
草原主要分布在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北部和西部地区,面积约43亿亩。其中可利用土地约33亿亩。北部草原为地带性,草原面积约占30%,荒漠面积约占64%,其余为山地草原。中国南方约有6543.8+0亿亩草坡。
三。土地质量和潜力
中国的土地生产潜力和地区差异很大。东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但生物产量却占全国的90%,占中国耕地、林地和肉类产量的90%以上,人口的95%以上。1km2已搭载225人。以光、热、水资源为指标的气候生产潜力估算表明,东部大面积平均产量仅为气候潜力的20-40%,仍有很大发展潜力。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4.6%,年生物产量不到全国的10%。产能低,土地承载力仅为全国的4.3%。
据计算,20亿亩实际生产力(生物产量)约占全部农业用地的3/4;林草总用地约60亿亩,但实际生产力只占农用地的1/4,产值只占1/10。不仅粮棉油完全由耕地提供,全国96.2%的肉类生产也是由耕地生产的饲料转化而来,农村的大部分物资也依赖于农业林网和农业区的绿化。据测算,到本世纪末,耕地生物产量将达到23×108吨,占农林牧土地总产量的68%,森林和草地仅占32%。到2025年,耕地生物量仍将占70%。因此,不难看出,无论现在还是未来,20亿亩耕地都是我国土地资源的精华,保护耕地资源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国策。
1.根据中国1: 1万土地资源图调查结果,现有耕地中,质量较好的一级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1.6%;农业利用受到一定限制、质量中等的二类耕地面积约占34.5%;约20.3%的三级耕地对农业利用限制大,质量差,其中3.3%不适宜农业,需要退耕。据统计资料显示,如果以播种面积(统计)为台阶计算,150kg以下低产田占21.0%,300kg以上高产田占22.5%,150kg中产田占56.5%。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l)中产量农田面积最大,产量(占56.5%)和县(占56%)各占一半以上。
2)中类耕地一般包括两类土地,一类是土地质量好、要素不限的一类耕地。由于投入少,管理粗放,产量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这种耕地大约有2000万亩。只要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产量增长很快。二是制约因素较轻的二类耕地,以轻度洪涝、轻度盐碱、轻度水土流失、缓坡为主。其中,排水限制占24%,侵蚀和坡度限制占17.5%,盐碱限制占13.5%。这类耕地可根据适宜性调整作物生产布局,或采取简单改良措施消除其限制因素。
中产田的增产效益高于高产田和低产田。高产田产量会多一些,收益不会因为收益递减而太高。根据1985的统计数据,在高产田中,亩产300-350公斤的占63.64%,350-450公斤的占34.48%,450公斤以上的占1.87%。产量越高,比例越少,增产难度越大。低产田多为陡坡、干旱、瘠薄地、沙地、重盐碱地、重涝地,是限制因子严重的耕地。改造低产田需要大量投资。
因此,当前应以中类田为主,改造二类田,达到大面积均衡增产的目的。同时,要巩固提高高产田,有计划地改造低产田。
2.全国农业储备土地资源约5亿亩。根据其质量评价,一级荒地仅占3.1%,二级荒地占49%,三级荒地占47.9%,包括盐碱地、沼泽地、红黄壤丘陵、高寒地、旱地和沿海滩涂。而且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复垦所需投资较大,只有大力改造后才能使用。
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35 N以北,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东北山区的山间谷地和山前丘陵、内蒙古东部、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伊犁河流域等。这些地区的荒地面积约占全国荒地面积的80%。
适合农业的荒地可以开垦耕种,也适合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避免农林牧矛盾。适合耕种的荒地约有40%是天然草地,主要适合开垦种植牧草,把天然草地变成人工草地。此外,约16-20%的宜农荒地分布在南方各省丘陵地区,主要适宜发展木本油料作物和茶叶、柑橘等作物。
3.我国西部牧区约占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但草地牧区生产力低,平均每亩草地只有0.15公斤肉。如果以饲草、农作物秸秆和其余农副产品作为饲料量,西部饲料量仅占全国的11%,肉类产量占4.9%。西部牧区草地生产力不仅低,而且超载过牧,导致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因此,目前草原牧区不宜大幅度提高载畜量,而应休养生息,严格控制牲畜数量。
饲草资源的开发潜力,一是加强草地管理,使4亿亩退化草地恢复到原来的生产水平,预计每亩可增加30公斤干饲草;二是改良草地,建设人工和半人工草地,建立科学的放牧管理制度,通过开辟水源和清除毒草规定合理的载畜量;三是发展缺水草原。据调查,我国牧区缺水草地约有3-4.5亿亩,平均利用率仅为30-40%。开发水源后,可以扩大利用率;四是合理开发利用南方草山草坡,生长期长,产量高。目前利用率不到20%,潜力很大。
4.中国林业用地37亿亩,其中森林面积654.38+0.87亿亩。中幼龄林约占6543.8+0亿亩。
根据林业部的数据,目前有21个林业局的可采森林资源已基本枯竭。如果目前的生产水平继续下去,到本世纪末,将近70%的林业局的可恢复林将全部采伐,南方集体林区的情况非常严重。因此,必须从保护生态环境和供应木材的角度,对林业建设和林地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即在继续搞好平原、城市绿化和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同时,尽快把林业建设的战略重点转移到山区。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的山区面积大,也是因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由于山区多属于河流上游或平原农区的屏障,整体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遮蔽农田和草地,非常重要。从我国土地资源特点分析,东北和西南两大老林区恢复资源需要较长时间,应抓紧新林区的准备工作。南方要注意发展亚热带丘陵,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0%,近三分之二是1000以下的低丘。丘陵光热水丰富,土壤肥沃,土地生产力高,树木生长快,适生树种多,造林封山育林好干,发展林业条件优越。因此,我们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力争在本世纪末成为全国最大的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避免森林资源可能互不衔接的问题。
加强中幼林抚育,改造低产林,改造更新疏林和灌木(全国约7亿亩),及时更新土地,保持水土,永续利用。
我国后备林地约6543.8+0亿亩,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的丘陵山区。植树造林后,预计到本世纪末,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7%。
5.我国大部分淡水养殖水面处于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自然生产力较高。我国淡水养殖面积5750万亩,高产池塘亩产可达1,000公斤,但我国平均亩产不到1,000公斤,增产前景十分广阔。
浅海滩涂和海岛周围海水可耕地面积2000万亩,目前利用率不足1/3。水产养殖和渔业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海水区的生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