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养生不能只针对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呢?

中医是以整体观为基础的,治病、防病、养生的理念都是以“整体”为基础的。所以《灵枢·顺胖瘦》说:“圣人为道,上与天合,下与地合,中与人事合。”意思是圣人能够长寿,是因为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保持了人体与自然的平衡。

1.养生与自然季节的和谐观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所以春夏秋冬自然季节的变化,冷、热、湿气候的变化,都可以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中医在“天人相应”理论的基础上,用五运六气来计算气候变化,提出了“阴阳与术数相结合”的方式来适应四季的气候变化,这也是预防疾病的根本措施之一。

自然变化,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人类应遵循“法在阴阳,术在和谐”的原则来适应四季的气候变化。春三月,“晚卧早起,大步朝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日日贪得无厌”;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同乐”;冬三月,“早起晚睡,须待太阳”(《苏文·四气调神》),以达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目的。人类长期生活在大自然中,形成了自己的昼夜节律。只有顺应自然变化,调节脏腑功能,养精安神,益气补血,平衡阴阳杨灿,身体才会健康无病。

2.保健与环境的和谐观

健康是长寿的前提,每个人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环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社会环境和每个人生活的小环境。在环境中,有很多因素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人体。这些因素可以概括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它们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人体借助内在调节机制,与各种环境因素保持相对平衡,表现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人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当有害环境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危害健康,引发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环境因素。《苏文郑午昌大论》说:“一国之气,生化学寿不同,何以为之?”齐波说:“竞争的原则是由地形决定的。清高则阴治,污浊则阳治。阳者先天,阴者后天。这地理是共通的,生化之道也是...最高的生气,最低的生气。地小而异,小者小而异。”古人很明确地指出,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寿命较长,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寿命较短。可见,居住区的土壤、水、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健康长寿至关重要。

自古以来,青山绿水、宁静田园等优美的自然环境被认为有利于健康长寿。因此,保健不能忽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不仅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社会环境也与人的身体状况密切相关。如《黄帝内经》指出:“凡欲看病者,必问饮食何处,喜苦,伤精,竭精,毁身。”很明显,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我们应该注意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因为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必须关注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