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分类有哪些?

1,直接艾灸

古代艾条灸多为直接灸,也称皮灸、明灸。这是一种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直接灸因施灸目的不同,对皮肤刺激程度不同,可分为无痕灸、发泡灸、疤痕灸三种。

(1)无痕灸:艾灸宜温熨,以免起泡或留疤。多使用小艾灯芯。临床上适用于虚寒症的轻症。晕厥、小儿麻痹、感觉麻痹患者要小心,防止起泡或灼伤皮肤。)

(2)发泡灸

临床上发泡灸多采用小艾芯,对皮肤有轻微灼伤。

当患者感觉皮肤发热时,继续艾灸3-5秒。此时艾灸部位皮肤可出现斑疹、出汗,1-2小时后会起泡沫。发泡灸适用于一般慢性虚寒疾病,如哮喘、头晕、慢性腹泻、皮肤疣等。(施术者要控制艾灸的时间。)

(3)疤痕灸

疤痕灸也叫化脓灸。用黄豆或枣核大小的艾炷灸,直接放在穴位上,烫伤后局部组织化脓结痂,结痂脱落后留下永久疤痕,故名疤痕灸。此灸法适用于哮喘、肺结核、癫痫、溃疡、慢性胃肠病、淋巴结核、发育障碍,对高血压患者有预防中风的作用。普通人应用这种艾灸方法,可以提高体质,增强身体抵抗力,起到防病健身的作用。(施术者需征得患者同意。)

2.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间隔灸、间隔灸,是利用其他物体将艾炷与皮肤分离的方法。间接灸可以避免艾灸造成的皮肤损伤,火力温和,容易被患者接受。临床上比直接灸更常用。间接灸法种类繁多,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疾病。间接灸方法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

(1)隔姜灸:以姜片为隔物灸。生姜味辛,性温,无毒,有生发散结、调和营卫、散寒出窍、通经活络的功效。适用于一切虚寒病症,尤其适用于呕吐、腹痛、腹泻、风寒湿痹等病症,疗效可靠。(施术者要经常举起姜片检查,防止因患者感觉迟钝而起泡。)

(2)大蒜灸:以大蒜为间隔物的一种灸法。大蒜温心Xi散具有消肿、解毒、止痛的作用。临床上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疖、无名肿毒、结核、脘腹肿块、蛇蝎毒虫伤。

(3)隔盐灸:隔盐灸是以盐为间隔物的一种灸法。这种方法只在脐窝使用,其他地方禁止,所以也叫神阙灸。盐,咸寒,入胃、肾、肠,有止呕、清火、凉血、解毒之功。该方法具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肢冷、淋病、脱肛。

(4)附子灸:是以附子为间隔物的一种灸法。附子辛热有毒,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与艾火合用,适用于治疗各种阳虚症。

3、艾条灸

艾条灸又称艾条灸,是将艾条燃烧后,在施灸部位(穴位)进行熏灸的一种方法。艾条灸分为手持灸和艾灸两种方法。手持灸分为温和灸、旋转灸、鸟啄灸三种。

(1)温和灸:将施灸者左手中指和食指放在穴位两侧,感知患者皮肤的热度;此法在艾灸中广泛应用,通过温经通络、散寒祛邪来治疗慢性病。

(2)旋转灸:将点燃的艾条在施灸部位旋转,距皮肤3cm,左右来回平行移动或反复旋转,使皮肤有温热感,无灼痛感;一般可以艾灸20-30分钟;适用于风湿痹症、神经麻痹、广泛性皮肤病。

(3)啄鸟灸:艾条燃烧端对准穴位,上下移动。鸟啄米艾灸,一般持续5分钟左右。多用于艾灸治疗急性病、晕厥急救、儿童疾病等。这种方法有很强的热量,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4、艾灸盒的使用,施灸时,将温艾灸盒放在平坦的施灸部位,将点燃的艾条放在对准穴位的铁纱布上,盖上盖子。艾条盒盖的开启程度可以根据温度进行调节。每次艾灸时间15-30分钟。可以就近多点灸一次,穴位再灸一次。适用于常见病:痛经、腰痛、腹泻等疾病。